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拷问大学素质教育:山师毕业生就业难吗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核心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工作的主题有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有四项成因,至少有三项与大学毕业生的素质教育不够有直接关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将会在三个方面对大学素质教育实施起到客观的推动,使成功素质教育的理念显得更有意义。现在的困难将会带来好的结果。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素质教育;成因;客观推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明显突出,这与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素质不理想肯定是有关的。对此,我们可以从最近胡锦涛同志就素质教育问题所作的讲话中得到一些启示。大学教育与基础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出口导向”。大学毕业出口导向是“就业”,而后者是“升学”。中学毕业因为”升学难”就为“应试教育”创造了条件,从而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必然扭曲了“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教育工作的主题。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又对大学教育工作拷问了什么呢?大学教育工作的主要问题是质量问题,这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已指明了的。质量问题说到底还是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就是指要培养符合具有社会需要、时代需要和市场需要素质的人才。不论对当前就业难的问题作何解释,大学毕业生在符合上述需要的素质上肯定有差距,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市场的需求来适应我们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因为现在不是“计划经济”那样“短缺”人才的年代。因此,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会推动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并进而推动整个国民教育包括中小学阶段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得到全面实施。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成因何在,央视8月21日CCTV-2晚间节目中出现了成思危先生对此所作的分析。笔者总结其谈话的主旨,认为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可以归结为“四失”,即“总量失衡”,供给大于需求。由于大学多年来每年以30%左右的增幅扩招从而毕业生供给幅度也就因此增加,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对人才需求的幅度不可能那么“大跃进”,必然形成总量上的供大于求,此其一也。其二是“结构失调”,即现行大学专业设置大体都从学科的体系结构出发,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结构有较大差距,从而造成某些专业人才的过剩。三是毕业生“素质失当”。由于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大都来自没有社会实践的高中毕业生,大都是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优秀生源”,加上大学教育中严重的“理论脱离实际倾向”(这和中学里的“应试教育倾向”很相类似),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然不足,而这两项素质差就造成大学毕业生只能“就”他人提供的“业”,而不可能自己去创业来解决他人的就业,不能在就业上“供给创造需求”。最后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失误”。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加上求学成本高,大学教育中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到位,大家对毕业就业后的回报预期过高,从而“能上不能下”,“就高不就低”。所以不是完全找不到就业机会而是找不到他们理想中的岗位,这也是就业难的重要的、主观的,甚至是关键的成因。在这“四失”的成因中与大学毕业生素质直接相关的原因有三项。只有第一成因是客观原因,其余三者都是中观的(学校)和微观的(学生个人),造成毕业生的素质不符社会、时代和市场的需要。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既然与素质教育实施有关,那么这一后果将会对大学的素质教育产生以下影响;首先,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将会造成大学生就业竞争更加激化,从而会造成大学毕业生劳动力价格的下降。现在不少地方已出现“零工资就业”和“大学毕业生工资不如农民工”等状况,其后果之一:迫使许多大学毕业生自行组织起来就业,就是自己创业。凡学生中具有较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而又不自愿甘当“廉价劳动力”并具有一定理想信念的学生就会走上这条路,也许这些学生不是名牌大学而是“三本”,“二本”以及“大专”、“高职”之流,也许不是专业理论水平或学习成绩佼佼者,但只要“敢闯”如果加上政府和社会为他们提供一些政策优惠和支持的话,那么他们总会成功。也许他们将会在新世纪内形成新一代的创业群体,这就为大学要重视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榜样;后果之二,如果把上大学作为家庭人力投资的话,必然要计较预期收益,如大学毕业生工资水平高不起来,则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必然会发生,学生家庭必然会对上不上大学,上什么样的大学(含层次),学什么专业作出理性选择,选择的原则是“性价比”,即学校的性能(主要是指学生毕业后就业和工资水平的高低)及求学成本大小(相对于各个不同收入层次家庭的承受能力而言)的比较,这会从总体上缓解对大学资源总需求的压力即“高考”和促使高校资源供给结构上的调整,有利于大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其次,大学毕业生的供大于求,为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提供了机会。众所周知,在商品短缺的计划体制年代,商品的质量很难提高,因为顾客是没有选择的余地,同样,在大学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十分紧缺的年代,用人单位也是难以选择的,只有当大学毕业生供求接近平衡甚至求大于供时,用人单位才有一定选择的余地,那时还只能进行“品牌选择”(看学校的品牌),仍很难进行“性价比”的选择。用人单位的性价比是指大学毕业生对企业需求人才的“适用性”,用人单位需要的是“用得上”、“养得起”、“留得住”的“三得人才”。名牌大学毕业生也许专业素质高,但“身价”(工资及其他待遇)要求更高而且爱跳槽。非名牌学校毕业生或大专生虽然专业素质不如名牌出身,但“身价”不高,只要放在恰当的岗位上仍然是很“适用”的人才,更可减少其跳槽的风险。因此,当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时,在人才市场上所发生的求职竞争是人才供给方综合素质的竞争。这种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就成为学校首先是大学,以后必然会传导到基础教育中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推动。
再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揭示了大学教育要重视素质教育。还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由于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因而人们一般会提出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是“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论人才的层次多么高,人才价值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实现的,只有在人才市场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的人才能获得事业成功的机会。一个“人才”成功的大小取决于其能否实现创业(指广义的创业)成功,这又取决于主体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主体的理想信念的水平,当然这就涉及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和使命感、责任感等观念水平问题。然而因为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一般观念认为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就是专业素质,而专业素质又是通过专业课程来传授的,因此又把专业素质等同于专业知识和专业书本知识。但是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能否获得就业的机会,主动权在于用人方,他们需要的是“性价比”高的适用人才,是具有“三得素质”的人才,而“适用”和“三得”的素质当然是以专业素质为基础,但人们的观念(理想、信念、“四观两感”以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应当是超越了“专业”的范畴而属于非专业素质,然而这些非专业素质在就业、创业和事业的竞争中对取得成功恰能起到关键作用,然而在大学传统的教育中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素质教育的理念中一种“成功素质教育”的理念应运而生。这种素质教育观率先提出者赵作斌教授认为:“让学生具备与其人生奋斗目标相一致的优秀素质即成功素质为培养目标,实行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定向培养成功素质、克服失败因子,使学生在学校即具备成功素质,一跨出校门就能适应社会,并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中国教育报》2004―09―02(8))。在以上“成功素质教育”的定义下,作为系统的素质教育观,赵作斌教授不仅提出了较系统的教育理念,还提出了较系统的具体的办学模式。作为大学毕业生的个体,较好地具备了上述成功素质,不仅在“就业难”的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容易取得成功,即使这次不成功,但有了“成功素质”,在下次的求职或自行创业中还会取得成功,这与“成功素质教育”中强调观念因素(即理想、信念、精神)是“核心要素”是一致的。因此看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启示我们,大学教育推行“成功素质教育”是很有意义的。这不仅符合胡锦涛同志关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讲话的精神,而且也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客观需要。看来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要作出客观的、辩证的分析,现在的困难也许会给人们带来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赵作斌.成功素质教育――大学理念与模式的新突破[N].中国教育报,2004-09-02.?
[2]杨尧忠,廖小磊.对几种素质教育观的评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30-32.?
[3]杨尧忠.论实现素质教育的困扰及其舒解的取向[J].长江大学学报,2006,(3):105-109.
相关热词搜索:拷问 素质教育 大学毕业生就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拷问大学素质教育 大学生就业难拷问新闻教育 拷问大学教育制度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