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与早期山水画_买山水画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 要 本文考查了早期山水画的产生,及道家思想对山水画与山水诗的影响,及山水画的独有的畅神,寄情的功能。   关键词 畅神;山水画;道      宗炳在他的《画山水序》开明宗义的提到“山水以形媚道”由此山水画开始了自我的觉醒。在山水画形成之前,山水赋与山水诗曾经一度繁盛。魏晋风度逐渐洗去了自秦汉以来形成的儒家的道德自然观和神秘的宇宙观,人们开始反观自我内心,透过自己的内心的自省去体验自然,到自然中去寻找自己的内心映照。这时,人开始觉醒,艺术也开始觉醒。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山水画自然应运而生。自然山水被赋予了一种体“道”和悟“道”的功能。虽然对于山水“道德”美的发现和讴歌早在先秦时期的道家,儒家那里就已存在,但是自然 山水作为画家自觉意义上的表现对象却晚了数百年。这主要是因为魏晋之前,绘画主要是作为儒家宣传政教、善恶的一种道德评判工具而存在的,所谓“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
  早期的思想家提出的“水几近与道”的思想,由道家提出的对自然的态度和感悟,一直影响着后来的山水画家以及他们对自然的态度。自然在早期的道家那里变了一种天地间和宇宙间运行的法则,自然被赋予了一种神性,是宇宙规律在人间的显现与映照。自然的山水由此变成了一种绝对哲学形而上的山水精神,与真实的自然分道扬镳。老子对山水精神的发现,还在于他在自然山水中发现并体悟到了“道法自然”的德性,尤其是水,《老子》第八章写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六十六章写到:“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在老子看来,水处下、不争、贵柔、无为而又能利万物,故“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的这种自然之性正好与“道”的德性相通,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由于水“几于道”,“道”亦类于水,所以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这正是老子对水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咏叹水的主要原因。老子“几于道”的山水精神,使山水具有了脱离纯粹自然的物,而成为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自然的山水在中国的哲学家那里变成了一种“道”,通过体悟山水则使具有抽象概念的“道”得到了显现和具体化。既然水“几于道”,观水也就等于观“道”,理解了水也就理解了“道”。 这种“几于道”的山水精神,本身也是对山水精神作为美的一种呈现。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圣人不作,观乎天地之谓也。”庄子所说的“天地之大美”,即“大道”之美。山水既然是“道”的化身和显现,自然就是“大美”的体现。徜游于“大美”之中的庄子则进一步发挥了山水精神对于个人现实生活的一种超越性,不怀有任何功利的目的,以自然的态度,实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理想人生境界与人格精神,从而铸就了中国独特的道家的山水文化。庄子的追求的是独处的境界,即以宁静的坐忘心境进而达到“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的精神状态。后世的隐士,多受庄子这种思想的影响,也与庄子“山林之乐”的精神更为接近“ 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称仁智之乐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 宗炳的《画山水序》明确了山水画的观念意义目标,“山水以形媚道”,中国山水画成了悟道,体道的载体。山水有“?道,卧游”。而在体悟自然的过程中,山水画才有了畅神的可能性。在稍晚的王微所做的《叙话》中:“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璋之深,岂能仿佛之哉!”山水畅神,寄情的功能被经一步明确化。无疑山水画的畅神功用在王微的山水画论中有举足轻重的分量,建立人与自然比较纯粹的审美关系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分析王微所谓的畅神论,仍然是一种隐士的自娱,实质上是在山水和山水画中寻找精神的寄托。次后的李成,范宽,依然用山水来表意,其实,最为忠实于自然的宋代山水画家,虽画的是真景实物,但近乎真实造境并不是他们的真实意图,他们依然是用丘壑来写心体道。
  在千年的承袭与流变中,山水的图式由宋代李成,范宽的经营丘壑的真实造景,到元、明、清的以笔墨语言的艺术本体形态的的转变,在艺术的形态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唯一不变的就是,山水画一直秉持着“以形媚道”。不断地用心去体悟自然,不断地建立自己的心图,通过心性的体悟,从纯粹的自然风景中建立一种可能的式和图。而这种图式又与画家的个性与心性相结合不断地生成幻化出自我的图式经验。
  
  参考文献
  [1] 陈绶祥. 中国古代绘画断代史. 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2]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老子. 道德经. 万卷出版设,2011.
  
  

相关热词搜索:山水画 道家 思想 道家思想与早期山水画 道家思想与山水画的关系 道家思想对山水画的影响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