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精髓九个字 博巴的绘画教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在新中国成立的50至60年代,国家文化部先后与苏联、罗马尼亚签订了文化协定,分别委托中央美术学院和浙江美术学院举办了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 ”和罗马尼亚专家“博巴油画训练班 ”。1960-1962年罗马尼亚油画家博巴绘画教学思想,对中国现代油画艺术和美术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是一段开明的历史,具有深远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30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即1949-1978)把中国艺术发展定位为服务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根本任务,并作为国家艺术方针政策和艺术家重要命题。向苏联老大哥学习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口号,因此,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理论和苏联高等教学的模式对1949年以后的新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既反映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源流,又表现了这一时期国内对原苏联的依赖。20世纪50至60年代,国家文化部分别委托中央美术学院和浙江美术学院举办了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以下简称“马训班”)和罗马尼亚专家“博巴油画训练班”(以下简称“博巴班”),对中国现代油画艺术和美术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是一段开明的历史,具有深远的意义。
  “马训班”传播的“苏派”的艺术主张、绘画理念、表现形式、教学方法曾独领风骚并掀起广泛执著的追随,至今仍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博巴班”的举足轻重却鲜为人知。“博巴班”导师博巴的文化理念、审美取向、文化理想、学术观念、审美经验、教育理念和“马训班”导师马克西莫夫的绘画教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上世纪60年代改变了中国油画全盘苏式的单一化倾向和中国美术教育苏式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中国油画艺术的多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推进了新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
  
  1.结构是素描的本质
  博巴的艺术主要源于法国和德国的传统艺术,并在研究了西方现代艺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绘画艺术的学理上超越了传统框架的束缚,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和训练体系,拉开了与原苏联的绘画教学模式的距离,博巴素描教学讲究概括性与契斯恰柯夫素描的研究性、探究性和深入性形成了对比。
  博巴在素描教学中强调结构是素描的本质,“基础的问题就是结构问题” ,素描就是对事物结构由表及里的观察、分析、研究、理解的综合表现,从结构出发去把握、表现对象。他把素描的核心问题归纳总结为:结构――概括――结构 ,画人体素描要研究骨骼、肌肉找出人体内部结构,这些结构因素是造成人体外部形体变化的基础,以此深入的进行本质性的研究。博巴说:“素描好比造房子一样,房子建得如何,钢筋水泥框架是主要的,如果这些不牢固,房子会倒塌的。素描画不对关键在于其结构不对。”
  博巴反对一幅作品中的面面俱到和主次不分,人像作业中对背景的描写不做太多要求,他强调要通过少的因素来表达多的东西。在素描中他擅长用各种线条来表现对象,在理论上和我国传统绘画极为相似,强调用线的重要性。博巴认为线条是最有力的生命力因素,只用明暗来画素描是死板的,不能表达生命的情感,通过线条和明暗的结合,才能赋予素描以力量和生气。他说:“素描往往可以通过很少的线条来表达事物的本质,这样甚至比用许多无用的繁琐的成分和细节(明暗关系)更好。” 在用线上,博巴强调用线要和表现层次结合起来,和表现体面结合起来,要注意线的相互衔接和穿插。
  博巴在中国执教的两年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他认为中国书法是很好的素描,是一种线条的艺术,这种艺术性的线条可以运用在现实主义的素描表现中,是现代的观察和传统的形式的结合。他巧妙地吸取中国绘画艺术的精华,吸收了中国画简练概括地手法和京剧表演艺术中鲜明洗练的特征,用寥寥数笔表现出对象的内涵和意境,他的作品表现出宛如中国水墨画中充满的那种活力。
  
  2.中国油画不要机械地模仿欧洲和西方
  在油画教学中,博巴把色彩关系归纳为“色彩关系――概括――色彩关系。” 任何画面的色彩重在它们的关系,作品中相临近的色块之间的关系必须协调才能充分发挥色彩语言的艺术效果。他反对单纯的用光源色作画,认为光源色是纯自然地瞬息可变的东西。艺术不是自然地再现,不能按表象进行机械的仿造,画家要用自己的视觉方式来解读色彩的信息、感受色彩的形式和美。博巴常讲“要像疯子那样去捕捉对象。” 他认为学院主义虽然把对象画准了,但只有形的存在,并无神韵。他强调画家的主观感受,画家要用自己的情感去画画。“
  博巴认为中国油画的发展要走自己的路,不要机械地模仿欧洲和西方,应该在油画中贯彻中国自己的特点,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继续发展。西方油画与中国画有工具和材料的不同,但在艺术上是相通的,中国绘画的美学思想在某些方面是西方绘画所不及的,作为一个中国油画家应从自己丰富的民族绘画中吸取营养。博巴在中国执教的两年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他拜潘天寿为师,用中国的纸笔墨画了上千张水墨画,从水墨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以突破自己的绘画风格。潘天寿说:画画要先抓住形象,但最后要抓住不像,博巴的画就是这样,他的画就体现了似与不似。
  博巴的真知灼见在今天看来仍然备尝独到,他把艺术的价值导向对精神的诉求,他对油画的民族性指向和自我体系的建构,明确指出中国油画的创造、发展之路。因此,梳理“博巴班”的艺术思想和史迹对今天乃至未来的美术教育、艺术创作仍有深刻启迪和全面的教益。
  
  参考文献
  [1]张世范. 再忆我的老师――埃乌琴•博巴. 北方美术,1996(3).
  [2]江水如蓝――博巴油画训练班研究.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6).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相关热词搜索:绘画 思想 教学 博巴的绘画教学思想 绘画创作思想 徐悲鸿绘画思想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