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娱乐节目的价值观引导|引导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发布时间:2020-02-15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本文认为电视娱乐节目不仅能够而且应该引导价值观,并以整改后的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例进行探讨,发现电视娱乐节目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引导价值观:一是客观、全面地反映社会不同群体的典型画面;二是超越“娱乐”界限,提升品位;三是减少受众的刻板印象;四是现身说法,积极引导。
关键词:电视娱乐节目 相亲交友节目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最火爆的电视娱乐节目当属相亲交友节目,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等。有数据显示,《非诚勿扰》的最高收视率逼近5%,但是“叫座未必叫好”,《非诚勿扰》一路走来风波不断。2010年6月初,国家广电总局下令整改相亲节目,“不得以婚恋的名义对参与者进行羞辱或人身攻击,甚至讨论低俗涉性内容,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也同时发文批评,这可视为电视相亲节目的转折点。在大众传媒无孔不入的现代社会,受众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受到传媒的影响。娱乐与引导能否兼得?本文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为例,探讨电视娱乐节目与价值观引导之间的关系。
一、电视娱乐节目能不能引导价值观
国内对娱乐节目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有学者提出,电视娱乐节目是指通过电视这一特定的传播媒体传播的,大众广泛参与的,以审美性、娱乐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为突出特点的电视节目。笔者认同这种定义,具体而言,电视娱乐节目主要是指除新闻、时事和纪录片、教育教学、艺术、戏剧、连续剧、体育、儿童节目以外的其他电视节目。从2009年底开始兴起的新派相亲交友节目其实也是一种情感真人秀,对于《非诚勿扰》等相亲节目的热播,有公众指责节目的真实性,嘉宾是“托”,主持人和嘉宾按照节目“剧本”演“情景剧”,而有些公众则认为,没有必要太认真,只是一档娱乐节目而已。有研究者曾对早期的婚恋交友节目《玫瑰之约》的受众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是公众认为相亲节目的娱乐性大于实用性。公众、国家广电总局针对《非诚勿扰》等新派相亲交友节目的批评主要是:认为节目误导公众,特别是“80后”、“90后”,没有宣扬正确的婚恋观。可见,电视娱乐节目反映出来的价值观会影响到受众,当这种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不一致时,势必引发公众热议。
有人认为,娱乐节目的首要功能是满足受众的娱乐需求,甚至认为引导价值观是新闻节目、社教节目的责任,那么电视娱乐节目能不能引导价值观呢?事实是人们在接受某种文化时,很少是纯粹娱乐的。伯明翰学派的研究早就证实,娱乐文化从来都不是被简单地消费着、娱乐着的,它的内容和形式在传播过程中始终渗透着意识形态企图。并且大众传媒的功能是难以截然分开的。西方传播学者对媒介功能的经典论述中,无论是拉斯维尔和赖特的四大功能说,还是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正负功能说,都是对媒介整体而言的。因此,电视娱乐节目主要发挥娱乐功能,但是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的价值观。
二、电视娱乐节目该不该引导价值观
整顿之前的相亲节目,为了收视率,女嘉宾中美女多,“毒舌”多,雷人语录多,节目外的绯闻、丑闻不断,男嘉宾中也不乏极端个案,主持人有时候也设置“问题陷阱”,制造话题、冲突,因为矛盾冲突的东西更容易吸引受众,收视率就高,那么广告商愿意投广告,给电视台带来经济效益。但是经济效益好不代表社会效果好,即“叫座”和“叫好”之间不总是一致的。按照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假说,传播者要满足受众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竞争激烈,媒体为了争夺受众,遵循“大数法则”,阳春白雪的东西必定是小众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最低层次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受众的使用与满足情况在最低层次上最容易达成一致,因而就有娱乐节目为满足某些受众的好奇心、偷窥欲、感官刺激而不择手段。结果是媒体在遵循大数法则的同时,降低了品味,放弃了责任。
可能有的媒体还“委屈”,认为媒体只是“客观”地反映嘉宾的想法,有些嘉宾言行出位,那是嘉宾的责任,媒体只是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比如《非诚勿扰》节目出现的“丁桥母子”,男嘉宾提出女方经济条件好,最好有房有车,男嘉宾母亲还说女方的职业不能是平模什么的,农村姑娘也不行。这样的择偶标准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但是为什么出现在电视媒体上会引起公众那么大的反应?究其原因是电视媒体的特性。
第一,电视媒体具有聚焦作用,它可以突出矛盾和冲突。与超女、快男等“选秀”节目的受众群体不同,电视相亲节目的受众群体更加广泛,不仅有80后、90后的青年人,还包括关心子女择偶问题的50后、60后,以及关注剩男、剩女问题的70后。受时代背景的影响,不同代际的人所秉持的价值观有差异。因而,电视相亲节目集中展示80后婚恋观,必然与不同代际受众群体所持的婚恋观产生冲突。
第二,电视媒体具有放大作用,把“个别”放大为“整体”。节目中出现的个案,如“宝马女”、“豪宅女”,容易给受众造成一种印象,即认为80后这一代人的择偶观都是功利性的。
第三,电视媒体是公共性的,把个人标准置于公共讨论中。择偶原本是个人私事,持何种择偶标准,是感情优先,人品性格优先,还是经济条件优先,都是私人的事情。但是嘉宾在电视相亲节目中,面对公众,大谈自己的择偶观,这种讨论就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公共性质,甚至被当做“社会问题”。“80后”作为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人,其婚恋观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和社会道德多元化的影响,他们在择偶时看重经济条件,也是可以理解的。张颐武教授认为,社会价值观与一些人内心欲望之间存在矛盾,对金钱物质的渴望、以貌取人的心理这些内心欲望很少被公开讨论,节目中一些嘉宾把人们不愿意公开讨论的观点挑明了讲,触碰了社会的尺度和禁忌,对观众心理造成了相当的冲击。因而,当这种择偶观与公众心目中普遍认同的、传统的择偶观相悖时,必然会引起公众强烈的反应。
第四,电视媒体上呈现的观点被认为是主流价值观的代表。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假说认为,大众传媒上呈现出来的观点常常被认为是优势意见,代表着大多数人的观点。在我国,由于大众传媒的属性和定位,公众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心理,认为媒体是代表权威的、主流的意见。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电视相亲节目公开讨论“80后”的价值观,与长期以来表现的传统主流价值观不一致,因而引起公众热议。
基于以上分析,正是因为媒体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所以电视 娱乐节目应该引导价值观。传播学经典理论“社会责任论”也强调大众传媒应该对社会负责、对公众负责。因而,电视媒体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者,更应该做引导者,特别是主流媒体,引导价值观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电视娱乐节目如何引导价值观
引导受众的价值观不是简单说教,受众是积极主动的个体,有自己的选择权。大众传媒应在满足受众合理需求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去影响。传播学中的把关人理论是针对媒介中信息流动提出的,电视娱乐节目也在传播信息,也需要传媒人的把关。针对广电总局下发的通知,江苏卫视回应:“把好话题关、嘉宾关、内容关、主持关、播出关,进一步提高节目品质”。本文重在分析节目整改之后,在价值观引导方面所做的探索与努力。
1.尽可能客观、全面地反映社会不同群体的典型画面,考虑到可能带来的社会效果。
电视节目按照媒体的运作规律选择嘉宾,如《非诚勿扰》节目主编李政谈到选择嘉宾的三个原则,最根本的是适龄的,有相亲意愿的嘉宾,最期待有故事、有主张、有个性、有话题的嘉宾,最优先考虑的是敢于表达,善于表达的嘉宾。电视节目要做到好看,不可能完全等同于现实。李普曼对此早有经典论述,人们对现实的反应,常常是对媒介呈现的“拟态环境”的反应。客观是一种理想,但是节目还是应该尽可能客观、全面的反映社会不同群体的典型画面。
节目整改之前,被认为嘉宾身份造假,模特、化妆师等自由职业者比较多;节目整顿之后,嘉宾的代表性更广,节目力图表现他们积极的、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一面。如女嘉宾的职业、身份多元化,医生、教师、律师、公务员、国企员工、外企白领、打工者、学生等都出现在舞台上,节目组还举办了外来务工人员专场、教师专场等,让受众看到不同职业、不同学历、不同性格的人的婚恋观。媒体好像探照灯,当媒体的聚焦点不再局限在小部分群体上,而是扩大范围,尽可能囊括不同特点的人群,反映出来的媒介现实会更加接近客观现实。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电视娱乐节目反映出来的所有方面都是和社会主流价值观一致的,目前社会现实就是价值观多元化,特别是80后、90后的价值观与传统的主流价值观确实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媒体也可以并且应该反映,只是表现的时候,不要把个别当作全部,不要炒作个案,注意适度把握,考虑受众的心理承受力,以及可能带来的社会效果。《非诚勿扰》第10期有男嘉宾LYC是富二代,他的个人资料中展示的是有600万存款,爱好是玩车,有3辆跑车,喜欢飘移甩尾。也许现实生活中他的确是这样的生活方式,媒体只是表现出来,但是有责任的媒体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有闻必录”。在杭州富家子在马路上飙车撞人致死事件的余波还未在公众心头散去的时候,节目请这样的富二代登场,把飘移讲得如此轻松,怎么看都是不合时宜的:《非诚勿扰》选择的富二代男嘉宾的确能够带来话题,但是只会加深人们对“富二代”的刻板印象,
2.超越娱乐节目的“娱乐”界限,提升娱乐节目的品位。
笔者认为电视娱乐节目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制作者“自娱自乐”的节目,为了让受众乐,制作一些简单甚至低俗的内容,目前相当多一部分娱乐节目还处于这个层次,甚至有些娱乐节目做成了“愚”乐节目。第二层次是能够让受众乐起来的娱乐节目,但是乐完之后一片空白,有少部分娱乐节目属于这一层次。第三层次是超越“娱乐”界限,不仅能够让受众开怀一笑,而且在笑过之后能留下回味思考的东西,只有很少的娱乐节目能达到这一层次。
如何提升娱乐节目的品位?《非诚勿扰》做了一些尝试,坚持“以娱乐关怀民生”的理念,让孟非来主持。为娱乐节目增加新闻风格。孟非主持的《南京零距离》是民生新闻的代表,并且他有多年的记者从业经历,其尖锐、犀利的风格受到公众认可。他在主持《非诚勿扰》时,常会敏锐地抓住一些细节进行点评,让受众从单纯的娱乐跳出去,从社会的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如第26期男嘉宾HGY是一名公务员,在他的个人资料中,朋友评价他做事细致到龟毛。所以朋友出去玩,都让他管钱算账。孟非借题发挥,说全国所有的公务员都应该像他这样对纳税人的每一分钱细致负责。HGY说他没有达到那么高的高度,孟非说:“我就是要让你达到这么高的高度。”
3.减少受众对某事物的刻板印象。
大众传媒常常成为人们对事物刻板印象的重要来源,比如公众对独生子女、单亲家庭、80后、富二代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这与媒体没有客观、全面地报道有关。典型的如媒体对独生子女的评价总体是负面的,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不支持这种负面评价。电视娱乐节目也应该为减少受众的刻板印象而努力。节目中有单亲家庭嘉宾表示对婚姻没有信心,这就涉及到生活中人们的刻板成见:即单亲家庭成长的孩子离婚率高。对此,嘉宾主持黄菡博士表示,根据她的研究和看到别的学者的研究结果,并没有得到这样的结论。她以社会学者的视角分析,纠正公众的偏见,这就是很好的引导。
节目中还出现了一些有博士学历的嘉宾,女博士(生)热爱生活,美丽大方,如CC说:“我希望大家只把我当成一个普通女孩”;男博士(生)也不是“书呆子”形象,如zJ爱好花样滑冰,曾经徒步穿越沙漠,他表示要有强健的体魄,目标是为祖国科研健康工作五十年,他的这段VCR史无前例地赢得观众三次掌声。这有助于改变公众对博士、特别是女博士的刻板印象。
4.现身说法,积极引导。
随着节目走红,主持人孟非和嘉宾主持乐嘉、黄菡也都有了自己的粉丝。在节目中,他们以过来人的身份,说出自己的感受,给年轻人以引导。节目中“有女嘉宾对男嘉宾30岁做到部门经理不以为然,孟非反问她:“你认为一个男人30岁应该做到什么样的位置?很多伟大的男人在3()岁时还默默无闻。”男嘉宾YG在讲述自己的打工经历时,诉说了受人歧视的感受,因此要出人头地。孟非特别用赞赏的口气提及YG的年收入已经有20万。孟非还讲述了自己做印刷工时每次去食堂打饭,因为浑身油墨而被“让路”的类似经历。乐嘉也提到自己人生低谷时的落魄。平时观众看到的是舞台上光彩照人的名人孟非、乐嘉,但是这种从底层奋斗的经历对年轻人是一种很好的精神激励。
综上,电视娱乐节目的主要功能是娱乐,但是好的娱乐节目不应该是靠出位的、挑战观众底线的言行,图一时之快,而是在娱乐大众和引导大众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这样才能走得长远。以《非诚勿扰》为例探讨了电视娱乐节目如何引导受众,并不是说《非诚勿扰》完美无瑕,只是这种尝试是有价值的。
相关热词搜索:价值观 娱乐节目 引导 论电视娱乐节目的价值观引导 浅谈电视节目的娱乐价值 浅谈娱乐节目的价值导向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