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旅游新闻中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引导的思考 生态文明心得体会800字
发布时间:2020-02-15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 在当前倡导和建设生态文明时代的背景下,媒体需要及时转变思路,需要通过典型事实帮助地方在旅游景点开发中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原则,引导公众不仅培育环保意识,而且积极参与,媒体自身也要接受社会监督,以使中国的环境生态得到修复,旅游得以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旅游报道 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当前,随着大众闲暇时问的增多,国内的旅游业日益红火,而以此为反映对象的旅游报道、信息也迅速上升,甚至在不少广播、报纸、电视媒体上也设立了专门的旅游频道或专栏。这些措施一方面是对旅游市场兴旺的及时回应,也是对大众获得旅游信息、好奇心与知识欲的及时满足。正因为处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地位,旅游报道越来越受到媒体和大众的重视。但是,当前的旅游报道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地方急功近利的开发带来生态破坏,对于景区涨价问题讨论缺乏深度,以及生态文明观念引导力度的不足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基于此需要深入分析其中的缺陷以期推动旅游报道的改进,加快大众生态观念的提升和落实。
一、“旅游热”主导地方媒体报道选择
近年来一些地方兴起了“旅游经济热”,即想方设法开掘一本地的旅游潜力,投资发掘山、水、洞、桥等自然历史遗产,兴办旅游产业,而地方媒体也随之大造声势,广为宣传。这里就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即不顾客观条件大干快上将旅游产业化,挖掘经济效益。由于并非每个地方都适宜将旅游产业化,没有条件硬上马一些人造景点或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虽暂时得利但更会贻害无穷。而在这个过程中,负责宣传造势的媒体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以当前经济收益作为旅游发展的龙头,显然存在一定的偏颇。就实际而言,并非各地都有旅游资源,都有优越的条件,所谓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自然或人文资源开发,媒体既不应一味叫好,将经济收入作为唯一的指标。例如,著名的水乡,古镇周庄,因媒体报道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业,而且十多年来其旅游收入猛增,这对当地财政而言无疑求之不得。但是由于媒体过度渲染,使得今天的周庄古镇不仅商业气氛过浓,而且超量游客使其原始、自然韵味大为衰减,加上众多售卖摊点的喧嚣,带来了不良影响。须知旅游区资源是难以再生的,有些破坏了的东西很难再得到恢复。在这方面暴露的不良后果还没有得到媒体的有效关注和警惕。
其次,媒体在关心旅游收益时也应注重观念引导。在节假日媒体纷纷将旅游作为重点报道的对象,其中一项内容是游客数量、门票收入等得以及时反映。但是人们的旅游质量、尤其是应当从旅游中得到的生态、审美教育却很少被媒体提及。其实,人们外出旅游主要目的是欣赏大自然风貌,从中获得与山水亲近的乐趣,并因之获得一种珍惜、爱护自然的观念。这应当作为旅游报道的一个主要导向,可惜媒体关注得不够。尽管这种导向需要借助生动事实说话,借助一个连续的过程反映还有困难,但媒体对此也不应忽视。
第三,旅游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媒体应把握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引导地方适度开发,量力而行,在开发中注意保护,以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这也是媒体报道应掌握的原则。但是这也没有得到媒体应有的重视。2003年以来有关怒江开发风波就反映出地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就忙于水电开发,使得世界闻名的“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遭到破坏。虽然经过中,央媒体的多方揭示报道,促使工程有所减缓,但是2009年以来当地的拦河建坝速度明显加快,虎跳峡、长江第一湾等景点岌岌可危。对此还需要进一步发挥媒体的监督引导功能。
随着十七大确立“生态文明”的社会发展转型,我国已经在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与行为。由于大众传媒越来越强大的影响力,教育引导功能日益强化,成为承载生态文明观念的主力。当前兴起_的旅游热正是媒体借以开展生态教。育的最佳渠道,但是在选择议题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二、相关报道中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观的缺陷
传媒需要借旅游报道引导社会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从一些实际报道看,还是有所偏离。在近年来不断高涨的旅游报道中,有三类较为突出并带来了很大争议的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引导:门票涨价、发现探险类项目、文明旅游。这些议题的反映引人注目,也引发了人们的参与,但是其中的偏颇或缺陷值得注意,需要媒体吸取教训。
第一是旅游地门票涨价问题,近年来古了很大比重,引起了各方热议。2007年以来包括九寨沟、张家界、黄山、香格里拉等地门票上涨(平均上涨20至150元)的捎息经媒,体:大量报道引起了众多关注。而综观媒体报道无非主要分为两个争议议题:部门管理成本上升与公众不满门票过高,前者反映经营管理方出于投入过大,经济压力无法维持而涨价或者让生态景区休养生息的困境0后者突出了游客承受高昂的成本而产生抱怨,认为公共资源管理方无权随意涨价。其他方面还涉及管理不善、急功近利等批评议题。但是这些报道都忽视了生态文明导向问题,社会大众在争议中会有意无意遮蔽人与自然和谐的议题,造成不应有的缺失。而如果媒体能够指出涨价应当成为山川园林等休养生息的重要保证,成为保护它们,促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加强对于自然资源的科学管理,相信这会比前两种议题站得更高。引导更有力,也更符合实际。
第二是过度设置破坏性参与的“发现、探险”议题,是媒体往往作为始作俑者有悖环境保护的行为表现。近年来,不少媒体迎合大众的好奇心理,举办一些探险、发现项目比赛,探险对象就是那些珍稀山水及人文景观资源。在媒体鼓吹的有奖参与的刺激下,报名者通过一试身手毫不珍惜自然而满足了征服欲、好奇心,媒体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从而实现了所谓的“双赢”效果。与此同时,媒体热衷于报道的某地“发现”的原始景,观,动植物种等旅游新资源,但不幸随之而来的就是无情地破坏。这方面的教训不胜枚举。2000年黑龙江电视台记者胡鑫的连续报道《消失的哈拉海》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然而作为主创人员之一的作者感到后悔万分。在他由专家带领下进入了一现场拍摄并兴奋地报道了《我省发现一块湿地》之后,宝贵的湿地很快就惨遭破坏,因为是记者的报道“提醒”了管锫。方这一块湿地有利可图,随后就遭到了破坏。这个教训殊为惨痛。2004年当媒体报道新疆北部发现普氏野马之后,该种群就遭受了厄运,盗猎者尾随而至,大肆盗猎。时至今日,媒体的此类“热情过度、”的发现、探险报道招致了不断增多的批评与争议:发现即意味着破坏。但显然,是媒体自己因掌握更多的话语权而使这种失误难以纠正。
第三是文明旅游问题。近年来急剧兴旺的国内、境外游中国民素质低的问题成为媒体突出反映的一项内容。2005年以来,国内外媒体屡屡对中国公民出游时的种种不文明行为进行了披露和报道。巴黎、华盛顿等地专门针对中国游客 树起了令人汗颜的“请勿攀爬”、“请勿随地吐痰”、“请节约用水”中文告示牌。。这其中反映的主要指向文明举止、生态道德问题。诸如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扔乱吐、虐待动物、破坏设施等方面,既应该是媒体批评的重点,更需要由此引向环保意识行为。因为只有养成了关爱环境的意识习惯,才会有效消除以上那些陋习。遗憾的是,媒体总是将上述不文明举。止局限于公德、礼仪的浅层面上,阻碍了深层引导的延伸提升。
以上问题可以看出,随着大众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旅游热还会热度不减,社会对于旅游的需求还要不断增加,随之各种争议和问题也会继续积累。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这不仅会影响地方对于自然人文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还会导致作为游客的大众不能从旅游中得到应有的教育和引导,反而加剧了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破坏,最终带来的是不可持续的恶果。可见,媒体引导的职责和使命有多么重大,对此,需要媒体及时的作出良好的抉择,以带动社会实施环保意识和行为的转型。
三、强化环保观念和生态文明的引导力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旅游报道需要改进,重点应放在对环境自觉保护和生态文明观塑造上,目前这方面存在的缺陷主要在于上述种种障碍。从最初实施主体层面看,是地方“旅游经济”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的误区,是重开发轻保护带来的不良后果,媒体尚不能超脱于一时一地的狭隘利益视域,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再从旅游主体来看,是大量缺失生态文明观念、需要新意识启蒙的大众群体。对自然还不能存有应有的敬畏和珍惜,甚至在媒体引诱下会更加破坏自然生态。凡此种种问题,都是需要予以纠正的,而在这个过程中传媒仍然是行动纠正的主体,是扭转不良风气的关键。具体来说,媒体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第一,在为地方经济建设鼓劲、宣传的同时,更需要站在大局、长远的视角审视旅游发展问题。支持促进经济发展,媒体责无旁贷,但是应清醒认识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目标是所有地方更是全社会应遵循的原则。当发现为了单纯的经济指标而有不利于旅游资源的行为时,媒体要勇于承担生态保护责任,帮助地方纠正这种失误。同时积极设置议题,促使社会各方参与,既有批评纠正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也有带动社会寻求在发展中实现良性循环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理想路径,以使旅游资源在得到保护的同时能够合理开发。
第二,媒体对于具体事实不应就事论事,而需要透过表、象深入本质,对于争议性话题,应积极引导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对于争议最大的门票涨价问题,媒体就不应偏听偏信,而是将其置于生态文明的天平上衡量。如对于景区门票涨价议题,媒体可以这样设立导向:收取:高额的旅游费用既是限制过多的旅游客对旅游资源破坏,也使得管理者有更多的资金用于修复、保护自然资源。当然,媒体也负有监督公共资源使用、运行的责任,避免管理者仅仅靠着涨价维持自己收入却对景区可持续发展不负有责任的问题,也同时有效促进对于公共资源的管理。
第三,媒体应加强自律,自觉接受社会评议监督,带头作自然资源保护的表率。对大众要多加引导,而减少低俗的迎合。由于大众整体文明素养还不高,在媒体煽动下容易滑向破坏环境的猎奇误区。这需要媒体的引导,将日常生活、旅游消费引导到培育生态文明的层面上去,而这还有大量的、长期的工作要做。“发现等于毁灭”,我们的媒体如果不注意自身传播的负效应,就会在肓日开发和迎合受众刺激心理的误导下作出错误的行为,使得不可再生的自然人文资源遭受毁灭。这方面社会还缺乏高度的警惕,反而使得媒体行为成为社会模仿的对象。因为媒体所倡导的就是为大众所认可的,以为就是对的,应当得以模仿的,以至于大众觉得可以拥护、可以积极学习的。但事实上媒体很多时候为了眼前利益容易抛弃长远利益,将那些带来自然破坏隐患的节目、策划搬上去却不顾及这些隐患。近年来这种做法受到了批评,应该引起媒体的注意和自律了。这当然需要媒体‘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评议,也需要大众自觉地对其引诱破坏环境的不良导向进行抵制。
四、结语
基于生态文明时代、的要求,以及作为时代风尚的引领者、制造者,媒体在树立先进的旅游文明观方面应该责无旁贷。由于中国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中国更加需要生态观念的普及,落实到对环境生态的修复,而在这个借助于旅游热兴起的过程中,媒体需要对地方自然生态潜在破坏的行为予以批评和引导;媒体可以利用旅游内容激发公众参与,使得公众在享受美好景观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媒体的教育,对于自然生态不仅是欣赏,不仅是索取,还负有自觉维护生态的义务,并且通过持续不断的讨论,形成强大的舆论,纠正地方开发景点中的破坏和急功近利行为;在积极参与中培育环境自我教育意识。同时,这些努力不仅会促进地方合理开发和公众环保意识的改进,促进媒体自身环保意识的提高,而且会在积极有益的旅游报道中改善环境生态。总之,在媒体带动下,社会公众行动形成巨大的合力,都为祖国大地营造秀美山川奉献一份力量,就会迎来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时代。
相关热词搜索:环境保护 引导 生态 对旅游新闻中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引导的思考 2环境新闻对社会影响 环境新闻对社会影响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