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仲华与《永生》周刊]周刊

发布时间:2020-02-15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 金仲华主编的《永生》,继承和发扬了韬奋先生的办刊风格,引领进步舆论界,突出抗日救亡的时代主题,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历史影响。   关键词 金仲华 邹韬奋《永生》周刊
  中图分类号 G219 文献标识码 A
  
  金仲华。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新闻记者。1928年进入新闻界,先后创办或主编了《妇女杂志》、《中学生》、《世界知识》、《大众生活》、《永生》、《生活日报》、《华商报》、《星岛日报》、《联合晚报》、《文汇报》、《新闻日报》、《中国建设》等著名报刊,曾以仲华、华、余孟如、孟如、翰如、经纬、高弼、冶风、叶梦殊、方白菲、黄人杰等笔名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其中,《永生》周刊创办于1936年3月7日,到6月27日被封,共出17期。《永生》的出版,“代表大众说话”,让人“如在大海里迷失了路,又得着一盏明灯的指示”。它是在《大众生活》以后,金仲华继承发扬邹韬奋先生的风骨和思想,宣传抗日救亡的重要刊物。
  
  一、金仲华与邹韬奋1937年前的交往
  
  1928年,金仲华进入商务印书馆,在叶圣陶主编的《妇女杂志》当助理编辑,这是他从事新闻事业的开始。不久《妇女杂志》由金仲华接办。在这里,金仲华撰写了许多文章,宣传妇女解放,在新闻界开始崭露头角。1932年淞沪战争爆发,金仲华进入塔斯社上海分社工作,同时为《申报月刊》、《新生周刊》等报刊撰稿,文名日盛。
  1934年9月16日由胡愈之、金仲华、钱俊瑞等人发起的《世界知识》创刊号面世,这是一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了解国内外形势,指明中国的出路”的新杂志,是党对群众进行国际形势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这也是金仲华成为革命文化战士的标志。
  1935年4月,金仲华进入邹韬奋先生的生活书店。从此,二人在抗日救亡的进步文化事业中,并肩作战,结下了深厚友谊。
  1935年11月16日,《大众生活》创刊。邹韬奋任主编,金仲华参加编辑工作,成为邹韬奋的得力助手。该刊紧密配合风起云涌的救亡热潮。声援全国学生运动,表达民众呼声,驳斥反动派歪理邪说,金仲华发表《谈半殖民地国家的学生运动》,以近代世界学生运动为场景,号召青年学生在“国家民族的生死关头”,“擎起光辉的勇敢的旗帜”。该刊因此成为真正反映大众心声、代表民众说话的喉舌。
  《大众生活》的言论引起了当局的恐慌,并于1936年2月29日停刊。邹韬奋被迫流亡香港。生活书店便由金仲华负责打理。
  一般观点认为:《大众生活》1936年2月被封,共出16期,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据现有的资料,我们可以断定,《大众生活》在2月29日被勒令停刊之后,并没有理会此命令。实际上在韬奋先生出走之后,继续由金仲华主持,又坚持了4个月之久,到1936年6月20日出版至第一卷第二十四期才停刊,并且刊期正常。在《大众生活》面临被封的危险时期,韬奋先生曾经和金仲华研究再创办一个刊物,以防《大众生活》被封后出现进步舆论突然中断而后继无人。因此他们就在1936年3月7日新创办《永生》周刊,由金仲华任主编。
  
  二、《永生》的内容
  
  《永生》周刊创刊于1936年3月7日。每期24至40个页码,售价4分。其形式与《大众生活》完全一致,栏目设置亦逼真仿效,这样会使《大众生活》的老读者容易接受,并明白邹韬奋生活书店抗日救亡思想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开辟有“每周评论”、“通讯”、“每周漫画”、“新闻杂录”、“时事图解”(亦称“图画的世界”)、“编辑余谈”、“小说”、“读者信箱”等栏目。主要撰稿人除金仲华外,还有刘思慕、周建人、叶圣陶、茅盾、钱俊瑞、邵宗汉、王纪元、沈起予、章乃器等。
  《永生》周刊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结合国内国际形势,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二是聆听民众声音。指导民众运动。金仲华是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在他的主持下,《永生》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际形势的报道和评论是该杂志的主体内容。但随时间推移,出现弱化趋势;二是。国内形势的报道和评论也是该杂志的主体内容,但随时间推移,出现强化趋势。
  
  (一)国际方面:关注日本的动向,突出其他国家民族反侵略的经验教训和目前情况。1936年,整个世界笼罩在法西斯的战争阴云之下,而中国面临的最大敌人就是日本侵略者。大力宣传抗日救亡成为进步新闻界压倒一切的共同主题。在这种情况下,新闻界有义务向全国民众发布有关日本的消息和评论,让国人看清日本侵略者的本质。
  首先,日本的侵华本性。如1936年2月26日,日本发生陆军青年军官反叛事件,《永生》周刊即发表文章,分析政变的原因和影响。文章指出这次政变“显示着法西斯军人独占政权的企图”,它替东条英机为首的统制派清理了敌对的皇道派陆军军人政治势力。方便了统制派将日本推向军国主义和对外全面侵略的强盗之路。事实也是如此,“政变后,日本政府声明对外政策不变,更对华北一切政策照旧进行,今后对华步骤。陆军、海军与外务省将更取严密的一致”,文章指出面对如此险恶的形势。中国人唯有放弃“迷梦”去“挣扎抗斗是一条生路”。
  其次,密切关注日本动向。《永生》先后发表了《英日在华南的斗争》,指出日本在华南“不会因为英国的防御而稍减其对于华南的野心”,“华南的形势似乎又比华北为严重”。其他如《从中日经济观察未来战争》、《目前的国际形势与中国》、《南北侵略的并进》、《中日外交之谜》、《从鲨鱼的故事谈到日苏》、《侵略者的一篇账》、《侵略三原则的活用》、《日本战时资源的贫乏》、《毒气和未来战争》、《批判》等文章从各个方面分析了日本侵华的暂时和长远特征,对战争的艰巨性、长期性以及日本最终必败的结果进行分析和预测,对于民众是高屋建瓴的论述,使国人对于日本的侵华战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再次,国际其他各国的动向亦随时加以关注。对于美、英、苏、德、法、意的国内局势和对华态度以及他们之间的利益牵连,《永生》周刊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国际局势基本明朗的情况下,随着日本侵略者加紧侵华,《永生》的报道和评论重心开始移向国内。
  
  (二)国内方面:国内局势因为国民党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已经混乱动荡,加上日本侵略者的步步进逼,民众的抗日情绪普遍高涨。
  首先。突出民众抗日情绪的高涨。《永生》用大量篇幅报道国内人民不断高涨的抗日情绪,并配以深刻的评论予以声援和鼓动。如该刊从第十一期开始连续7期刊载《给青年的一封信》,对青年、学生的爱国言论和行动给予高度的赞扬和细致的指导。另外,该刊还不断发表文章,纪念“三八”、“五一”、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一二九运动”等,刊发各地民众的抗日游行示威活动的消息和图片,号召全国人民“打成一片,团结得坚牢,同时罢工罢市, 实行武装反抗”。
  其次,突出国民党软弱。该刊一直关注国民政府的一举一动,对于它的外交、政治、军事、经济等政策突出进行报道和批判,旨在揭露当时国民党的颟顸与腐朽,让民众清醒地认识它的面目。
  除此之外,《永生》还包含如下内容:世界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斗争的经验和教训;妇女解放和儿童教育;进步文化团体的宣言;各地抗日通讯;批判错误言论;世界名人和著名作家的文艺作品等。
  
  三、《永生》的特色
  
  首先,紧扣时事的封面设计。《永生》各期的封面与该期的内容紧密相关。它17期的封面、封二、封三和封底先后刊登了大量令人震撼的新闻图片,如第十七期,封面是“寇深矣”、“寇深矣”、封二是南京学生的怒吼、封三是反对日本增兵。这些图片,极具视觉冲击力,再结合文章的评论,给读者以触目惊心之感,收图文并茂之效。
  其次,图画辛辣精致。《永生》有两个栏目最受读者欢迎和喜爱。即金仲华策划的“图画的世界”(形势地图)和“每周漫画”。“图画的世界”是《永生》的亮点,该栏目通常由金仲华创意策划,沈振黄绘制,每期一个主题,两个整页,在中国地图或世界全图的基础上,对于重要事件用漫画笔意放大,以箭头指向发生地,既能反映全局动态,又能勾勒其中利害关联和前因后果,图下配以简洁的文字进行提示说明。“每周漫画”由丰子恺、沈振黄、蔡若虹、彼得、马达、丁里、谔锷、高冈等漫画家创作,集一时精品画作于一刊。
  第三,周到细致的读者信箱。《永生》的读者观来源于韬奋先生的实践,因此也开辟了“读者信箱”和“读者园地”,专门登载读者投稿,处理读者反映的问题。每期摘要刊登2-4位读者来信。编辑(主要是金仲华)在信末或平等讨论,或细致说明。或详细讲解。这些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读者就《永生》文章的观点进行商榷的文章;一类是带有通讯性质的地方见闻,主题则都与抗日救亡相关,就连普通工人的信件也非常重视。由于《永生》的细致耐心,“读者信箱”成为读编往来的重要渠道。
  最后,广告亦宣传进步文化。《永生》的广告,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生活用品。如电话、药品、文具等,据统计这部分广告占全部广告的1/6强。二是文化事业方面广告,占绝大比例。进步书刊的广告占大多数,其他依次为学校招生、征文启事和报刊招股。这对于渴望知识、渴望进步的读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平台。
  1936年5月《永生》交由钱俊瑞主编,金仲华应邹韬奋的要求离开上海到香港,协助邹筹备《生活日报》,从此他和韬奋先生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1936年前后,正是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年代,金仲华“正是在这一时期,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并且刻苦钻研。艰苦奋斗,为全面抗战和参加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做了大量的舆论工作”。尤其是在韬奋先生被迫流亡海外之后,金仲华毅然担负起生活书店的主要工作和继续宣传抗日救亡的重要使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血雨腥风之中,高扬民主爱国进步的旗帜,为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永生 周刊 金仲华 金仲华与《永生》周刊 金仲华与永生周刊 金仲华故居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