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改彻底失败 [新医改,如何面对旧难题?]
发布时间:2020-02-14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在普通公众的多年期待中,新医改方案千呼万唤始出来。农历已丑年新年前夕,中央政府给全国老百姓送上了一份别致的新年贺礼。伴随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立医院改革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等五项改革,预计3年内各级政府将为此投入8500亿元资金。
医疗、教育和住房被坊间称为“新三座大山”,它们一起成了困扰人民大众的首要问题。而医疗改革则是焦点中的焦点。有鉴于此,中共十七大报告将医疗问题作为六大民生问题之一,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建立一个“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的目标,并且强调这项制度要覆盖城乡全体居民。而新医改方案,正是秉承中共十七大报告的宗旨。
但是,在新医改方案出台前,一直存在两大争议――“政府主导”和“市场化”之争与“补供方”和“补需方”之辩。前者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2006年北大、清华关于宿迁医改“针锋相对”的调查报告。“政府主导”派北大认为,宿迁“看病‘贵’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老百姓的医疗负担反而加重,潜在医疗卫生问题令人担忧”。“市场”派清华认为,“宿迁瞰的尝试,其经验和教训,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乃至全国的医卫体制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近日,笔者随机采访了九三学社宿迁市委干部侍孝洁与宿迁市残联干部任庆华等。他们都说宿迁医改最大变化是医疗机构变多了,服务态度变好了,医疗费用降低了;但并不觉得宿迁可以成为全国医改样板,也一致认为“看病贵”问题没有根本解决,都期待通过新医改把医疗费用降下来,并说,“这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任庆华表示,宿迁经济欠发达,在政府财政无力投入的情况下,“走市场化道路是一个途径”。但他认为医疗机构放开再彻底一点,布点多一些,通过竞争价格就降下来了。否则,政府投入再多,公立医院搞成垄断,价格就可能居高不下。他举例说,上海东方医院宿迁分院,药品与诊疗费价格就比市人民医院低。
政府的投资应该投向哪里?
2003年的“非典”肆虐,使我国公共卫生投入严重欠缺的弊端暴露无遗,此后,要求政府加大公共卫生投入的呼声愈发商涨。
“补供方”派的观点认为,政府应通过预算拨款的方式,支付公立医疗机构运转的全部或部分成本;“补需方”派的观点认为,政府应出钱购买医疗服务,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双方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可却有理有据、各执牛耳。事实上,政府对公共卫生投入的长期亏欠,目前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不到6%,而发达国家已经达到15%~20%,即使许多不发达国家的投入也多超过7%。在这种情况下,现有的医疗服务补偿和激励机制均不到位,难以有效调动医务工作者和医疗机构的积极性,扭曲的补偿和激励机制甚至迫使医院、医生为自身利益过度医疗,致使医生、患者、医院三者之间彼此都存有怨言。
据九兰学社宿迁市委干部侍孝洁透露,宿迁医疗市场现在出现混乱现象。九三学社成员医生比较多,侍孝洁对卫生系统现状显得知根知底。“以前公立医院收费高,现在有的医院乱看病”。侍孝洁亲戚在县医院作妇科检查(小肿瘤),在最终结果没有出来的情况下,医生很武断的下结论,让患者先住院,意思不管肿瘤是良性或恶性,都作切割手术。侍孝洁说,“这是为了赚钱,非常恶劣。”类似的还有:农村生小孩,按理应该自然生产,可现在都是剖腹产。剖腹产收费几千元,而自然产收费才几百元。
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投入趋于萎缩,个人承担的卫生支出陡然上升,成为“看病贵”的重要原因。据《2008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显示,在2006年的卫生总费用中,政府卫生支出占18.1%,社会卫生支出为32.6%,个人卫生支出是49.3%。而在1980年,这三者的比例依次是36.2%、42.6%和21.2%。“看病难”、“看病贵”,使寻常老百姓陷入十分窘迫的境地。
新医改方案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采取折衷与平衡的方法,追求“公平效率统一”,提出“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从全局出发,兼顾供给方和需求方等各方利益”。如此一来,两大争辩似乎可以划上句号。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最近表示:社会事业的发展需要采用某些市场机制,鼓励有序竞争,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引导社会资金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但绝不能把经济改革的原则照搬到社会事业中来,也不能把市场原则全盘引入到社会事业发展中来。
上个世纪70、80年代,中国人人有医疗保障,曾被联合国认为是奇迹。今天,新医改方案的实施,实质上就是普惠医疗制度的回归。
相关热词搜索:医改 难题 面对 新医改,如何面对旧难题? 面对难题 如何面对难题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