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 如何认识原生态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编者按2009年9月27日,作为第二届“多彩贵州?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的系列高端论坛之一,“原生态文化国际论坛:价值?保护?开发”在遵义开讲。30余位中外专家学者就继承和保护原生态文化对于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如何建设原生态文化保护机制等议题进行探讨。身为该论坛主持人的彭兆荣教授,同时也作了主题演讲。现刊载该主题演讲,以飨读者。
“原生态”是一个特指的历史和文化存续体,一个特殊的地方知识和民间智慧,一个特定族群的认知和认同依据,一个特别的文化表述类型和范式,一个特色的艺术系统和技术魅力。它需要我们谨慎地加以辨别,有效地进行保护。
时下“原生态”很时髦。它首次使用是在2006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歌赛”。此次活动取消了以往专业和业余组的区别,并在美声、民族和通俗三个组别的基础上增加了原生态和组合演唱两个组别。此后“原生态”很快成为一个社会和媒体中最热的词汇之一。原生态走热大抵有以下几个特点:始于声乐,继而迅速在表演艺术、表现艺术等领域窜红;与现代传媒结合,成为带有媒体色彩的特殊社会语汇;与商业动作和市场化转换的一个文化符号。“原生态”一词虽热,但明白其中含义,明了其资源价值者并不多。大多数人属于追风附会,乐用时髦用语而已。
按社会的一般理解,“原生态”大概指那些原始的、原生的、原创的、民间的、乡土的、草根的、异族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形态。在传统的文化人类学研究领域里,“原生态”的这些意思与“异文化” ――落后的、无文字的、封闭的、原始的社会文化形态相通缀,被当作“文明社会”――以“欧洲中心”为主导、参照、分类化社会形态的比照。这样的分类带有殖民时代强烈的政治意味。在人类历史上,“原始文化”是“原始主义”的具体表达,它是针对“现代主义”的,即在时间和意义上与“现代”对应和对话。这种分类在福柯的“话语理论”,即“权力―知识―交流”的框架里已经浸透了强烈的“权力”性质。今天,当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文明发展中的反思性产物,“原生态”也因此需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
事实上,“原生态”所表现出的文化“多样性”恰好成了医治现代社会中许多“疾病”的良药。因此,今天对它的反思恰好使我们对其进行重新认识和认可,甚至将“原始文化”作为一种学习的榜样,并以此对当代权力化的、官僚化的、科技主义的文化再生产方式进行反思和反叛。毕竟人类已经越来越清楚地发现,“原始文化”的许多特点、品质正是人类不断求索的“自然”、“和谐”的形态和状态。人类湮灭了这种形态、中断了这种情态、破坏了这种状态,却又在致力寻求它,以期找到回归的途径。现代化越是发展,这种悖论就越加显现出来。我们曾经毁坏糟蹋的东西正是我们今天刻意寻找的。这大约契合着“原生态”的现代价值吧。同理,我们为什么在今天进行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以及对传承人的重视,也包含着类似的道理。
以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视角透视,与“原生态”相关、接近、包容或交错的概念、语汇、范式和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原始的。意义包括:1、时间上的远古和所指对象的源起。但它不是“实时间”,而是“虚时间”。人们在事件起源的叙述上,比如神话、传说和族源的故事中,它往往成为遥不可及的开始和开端。2、形态上指远祖开基、历史事件、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等的原初形态,人们在追溯族群的祖先、事物的起源、风俗的由来等都会在源头上寻找根据。“原始性”强调时间纬度的原初性。
原初的。原初性说明事物、事件开始的客观事实和自然属性。“原生态”可以理解为生态关系。生态首先与地理、环境、自然等客观元素、因素构造发生关系,也与文化、人群、遗产的自然因素相辅相成。在文化生态学里,将环境、生态与人、文化间的关系视为至关重要的因素。“原初性”强调事物发生的客观性。
原生的。原生性与原初性具有意义上的相似,但指示上各有侧重。原生性主要指原始发生与后来、后续发展之间的逻辑性与关联性,刻意强调事情、事件与原初之间的关系。任何历史的人群、关系、事件都有一个原初的、可根据的(无论是器物性根据,比如实物、遗产等实物材料,还是叙事性材料,比如与神话、传说中与祖源、祖先有关的文字和口述材料,抑或是风俗材料,即那些已经化为日常生活的部分)传承与传袭、认可与认同,以区分“我群”与“他群”的差异和依据。“原生性”强调历史变迁的关联性。
原思的。原思性主要指学者们所概括的“前逻辑思维”、“神话思维”等。原始文化属于原始思维的特殊产物,其思维形态属于“生命一体化”,即我与自然、自然界的各种物种都在同等的生命尊重中友好相处。原始人的思维习惯和类型――“原思维”与现代思维有什么差异呢?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认为,由于“万物有灵”的作用,原始人以“互为你我”的方式贯彻着他们的思维形态。“原思性”强调原始思维的逻辑性。
原型的。原型性指无数个人相似经验中的共通部分,包括人类共通的潜意识部分,它影响了每个人的经验。原型还包含一种文化特殊的主题叙事和程式。原型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积淀、表述的类型,强调那些具有族源性纪念和祭祀仪式的叙事主题,会在重要的场合和场景中不断闪现,因而被认为具有原型性的“社会结构”。原型包含着一种具有类型性的共通性和共同性。在特定文化中,它可以表达一种文化特性;在不同文化中,它可以表达一种文化共性。“原型性”强调文化类型的共同性。
原真的。主要指特定文化中的“本真”问题。它不是所谓的“客观事实”,也不是人们的主观建构,而是强调符合事物产生和发展的逻辑。比如在许多少数族群的族源神话中,有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东西,是虚构的,但是,这些虚构却包含着符合这些族群产生的依据和逻辑。概言之,“原真性”包括了“原有的”,即具有发生意义的客观事实、事情和事件的部分;“应有的”,即经过人们通过记忆、选择的,带有主观的部分;“确认的”,即在特定范围内被特定人群认定和认同的部分;“公认的”,即具有权威性质的、被接受的部分。“原真性”强调文化构造的多样性。
原住的。原住主要是强调某一个地方空间最早的主人,也可称为“土著”,强调某一个地方与那些人与生俱来的渊源关系,即土生土长的人。“地球村”的出现,使原住文化相对独立的自我表达已经淡化。因此,我们需在“原生态”中加注、设限,特别对于创造、享有、认同、传承的所属民族、族群和人群来说,他们对自己文化的“三种权利”(创造权、享有权和接触权)在日渐衰落、丧失的今天,对原住文化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原住性”强调土著权利的合法性。
原创性。在原生态文化的表述中,原创性使人联想到与某一个民族、地方的艺术创造和创作的关系。在原始文化的分类中,艺术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从西方的文化史考察,“艺术”、“艺术家”一词来源于拉丁文ars,artem,artis(技艺skill)。随着时间的演进,它的意思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逐渐演变成技术和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其指涉范围越来越宽广,包含了许多具有美学意义的实践和作品,如民间歌舞、建筑样式、绘画风格、手工艺品、园艺技术、烹饪技艺等,它们来自民间,属于民族和地方性知识。“原创性”强调艺术创造的特殊性。
需要强调的是,“原生态”还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生产模式。比如原生态艺术的创作与生产包含着特定人群的智慧和劳动。是以特殊的技艺,通过技术化过程制作出来的作品。由于不同艺术品的制作过程包含了某一个社会特殊的“技术系统”,因此,艺术品首先表现出只属于某一社会或族群的“技术”特性,具有特殊的“技术”魅力,并被特定的社会关系所赋予和确认。
在原生态文化中还有一类艺术比较特殊,比如歌、舞之类。像歌、舞这样的艺术与具体的艺术品不一样,它不能被带走,也不能被购买,只能在当地欣赏,它属于一种特殊的符号艺术和表现艺术。唱歌是一种形式,一种来自形式的权力,其存在形式本身就具有一种权威,任何人可以学唱,可以在同一个形式的权威之下交流。原生态文化尤其如此,它是当地的、现场的。
概而言之,“原生态”是一个特指的历史和文化存续体,一个特殊的地方知识和民间智慧,一个特定族群的认知和认同依据,一个特别的文化表述类型和范式,一个特色的艺术系统和技术魅力。它需要我们谨慎地加以辨别,有效地进行保护。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