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扪:跳出旅游做旅游的另类样本】地扪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人们为何不停地重返地扪? 2009年1月,香港城市大学的王老师第四次来到地扪,离开时她确定了第五次造访地扪的时间,年底她将来到地扪过春节。而她的学生黄韵宜将在毕业之后常驻地扪,拍摄一个以侗族生活为题材的纪录片。
在王老师和黄韵宜之前,美国《纽约时报》和音乐评论刊物《留声机》撰稿人司马勤与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李正欣数十次往返地扪。与此同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兹、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摄影师林恩?约翰逊、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美籍华裔剧作家黄哲伦、台湾身心灵导师胡因梦相继来到地扪,谭恩美和胡因梦都将在地扪开办工作室。
地扪,贵州黎平的地扪,贵州3万多个自然村寨中平凡的+,为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世界目光?为何能让人们的步伐如此流连忘返?
在这个被谭恩美誉为“时光边缘的村落”的侗寨里,花桥并不华丽,鼓楼也并不格外地雄伟,更没有神秘的传说和离奇的习俗。在火塘噼里啪啦的火星和小河里裸泳的孩子们的笑声中,时光悠悠地流逝着。人们日出而作,秋收冬藏,生活平静而从容。
这是一个于2005年1月开馆的生态博物馆:15个村,46个自然寨,覆盖人口1.5万余人,地理面积172平方公里,这块土地上人们传统的人生哲学、生产生活方式、生活礼仪等,都是博物馆的组成部分。这是二种以地方人文资源作为保护对象的文化保存形式和工作方法,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保育,保育内容包括过去留存的文化遗产、现在保存的文化记忆、未来变化的发展轨迹。人文资源包括语言、服饰、建筑、歌舞、戏剧、风俗、宗教等民俗文化以及其依存的村寨聚落、生存状态、生活习俗、民族性格等。
地扪生态博物馆是一种文化保育的工作方法和实践过程,博物馆从开馆的那一天起,就意味着工作的开始,也许永远没有结束。地扪人生活的每一天,他们的喜悦和争吵,他们的火塘和腌鱼,他们的科学与迷信,都是博物馆里的“展品”。博物馆为地扪的今天保留了昨天,为明天而保育今天。
来到地扪的人和重返地扪的人,都不是一般的观光游客,而是对农耕文明和乡野生活抱有浓厚兴趣的学者和研究者,他们既研究记录地扪文化的同时,也深度体验乡村生活,同时获得了精神层面的疗治与滋养,这里的天人相谐与人我静穆,让他们获得了工业文明中不可能体悟到的感受。
旅游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固然,地扪建设生态博物馆的目的在于促进当地原生态文化的保育和传承,收集整理和储存各种文化记忆。同时,地扪也在符合自然和人文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地开展乡村和侗族文化的生态旅游,并通过旅游帮助社区居民培育生态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以推动当地社区经济的发展。
在地扪,旅游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中国西部文化生态工作室负责人任和昕说:“我们绝不为做旅游而做旅游。”
地扪生态博物馆对旅游有自己的选择。观光、文化考察、深度生活体验,同属于旅游的范畴。地扪选择了最不具有现实经济利益却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以文化考察和深度体验为主。
然而正是这样的定位吸引了谭恩美《接骨师之女》歌剧创作团队,吸引了美国《国家地理》的专题制作团队,吸引了胡因梦的身心灵修练团队,吸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城市大学、美国康斯威星大学等20多个大学和研究机构科研人员的观察和记录。
越来越多的重返者表示,要在地扪建立固定的工作室,希望成为地扪的一员。
任和昕表示,能否在地扪建立工作室,取决于三个条件:一定的专业成就,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强烈的公益心。
这就是地扪博物馆的目的之一:通过名人效应帮助社区居民培育生态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以推动当地社区经济的发展。这样一来,当地居民不需要外出打工便能获得满意的经济收入,既保留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又获得了物质生活的改善,同时也就保育了文化及其传承。
地扪已经在做这样的尝试。中国西部文化生态工作室与香港明德创意集团联合在地扪以保底的方式让农民种植了200亩有机稻子,收获时以保护价收购。这200亩有机稻米将落户香港200户人家,从而让一个香港的家庭与一个地扪的家庭建立联系。除了稻子,茶叶、茶油等地扪有机农产品将在胡因梦等人士的帮助下逐步进入香港、台湾、澳门的家庭。以食物为链接,西部文化生态工作室与香港明德创意集团为地扪与外界搭建了一座桥梁。桥梁的一头,一个工业化社会的家庭享受到了生态、有机的食物,另一头,农业社会的一个家庭获得了相对满意的经济收入。农民的收入提高了,但是生活方式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寄生于传统生活方式之上的民族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育。
香港明德创意集团董事长李伟杰说:“不要小看这样的一个链接。两个家庭从食物共享开始,到互相交换体验生活方式与生活经验。由此带来的辐射作用是不可想象的。”
任和昕这样解读地扪旅游:文化旅游资源必须以当地社区、村民相关,脱离了这个活的载体,活化就失去了灵魂,成为死文化或者伪原生态文化。因此与社区、村民的关系是文化资源开发中的重点,只有通过利益共享,实实在在地为原著民提高收入、保障就业等,才能使文化旅游得到健康、稳定和可持续性的发展。
地扪旅游产品的启示
回溯一下历史,2003年3月,香港明德创意集团应邀担任黎平县政府文化保护和旅游发展顾问,为黎平县发展侗族文化生态旅游提供30年顾问服务,总体目标是维护和提升黎平县侗族文化中心的地位,探索发展侗族文化生态旅游的黎平模式。
由此,明德创意集团提出的“侗族文化生态旅游”,以典型的侗族村寨为载体,以侗族原生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文化及自然生态保护为前提,以促进当地居民经济发展为目的,以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为探索目标。其战略是深度挖掘侗族文化内涵,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社区人文生态博物馆(即“户外形态”的“生活与环境的博物馆”),形成以侗族原生文化为特色,生态旅游为产业经济导向的“人文生态博物馆群”,以促进侗族文化生态的保育,发展侗族文化的乡村生态旅游。
旅游,必须生产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需求,而向旅游市场提供的各种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旅游服务的组合。
旅游于地扪来说,虽然只是一个附加,但是地扪的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却煞费苦心。
旅游产品的开发,核心是把握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度,不开发是对原著民生存发展权利的漠视,文化同样可能快速枯萎;过度的商业开发则使文化变味,只有形式没有灵魂,急速被破坏。度的把握和平衡关乎文化生命的未来。
地扪的旅游产品满足了以下原则:旅游市场需求原则,旅游资源赋存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人们对原生态的、朴素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怀念和追求,这就是地扪旅游所面临的市场;地扪的文化积淀和山地生态拥有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生态博物馆的方式以最小的破坏换取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地扪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污染的风景,能消弭旅客在城市现代化生活中产生的焦虑和紧张感,在这里释放心理压力、重返闲适的生活。当全球文化趋于同质化而让人无端感到单一和乏味的时候,地扪相对独特的文化景观让人感受到人类文化多样化的丰富多彩,满足了游客对异文化的渴望和追求。
任和昕介绍,地扪将限制每次进入博物馆的人数在50人之内,以不打扰当地居民生活为前提一旅游也以环境与人的和谐关系为中心,与环境和谐融为一体的当地人群应为旅游的主位人群;在环境、当地文化和人群、游客三者中,和谐是中心。旅客应该服从三者的和谐。
作为明德创意集团与中国西部文化生态工作室的研究课题,地扪的模式旨在为黎平的侗族文化生态旅游及贵州乡村旅游探索一个模式。
地扪能否成为贵州乡村旅游的标本乃至标竿,还需要拭目以待。
相关热词搜索:旅游 样本 跳出 地扪:跳出旅游做旅游的另类样本 跳出旅游做旅游的另类样本 跳出旅游做旅游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