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小商品供求多亮点

发布时间:2019-08-31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在“开门七件事”中,茶叶虽被排在末位,但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并不低。有关茶叶的话题,一直是茶商和茶客关注的焦点。
  茶叶产销推崇名品
  如今喝茶,已有太多的含义,与之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的名优新茶问世。
  每年春节刚过,喜欢品茶的人就开始企盼当年的新茶上市。其中,最早上市的新茶要数浙江龙井的早熟品种“乌牛早”、四川的竹叶青和苏州的碧螺春等。要说名气最响的,当数西湖龙井了。西湖龙井与一般浙江龙井相比,叶片比较宽厚,冲泡的汤色绿中带黄,闻起来有股特有的糙米香。一些经验丰富的老茶客能从茶叶的外形、色泽、香气以及口感等方面,立即分辨出新茶的正宗与否。
  有数据显示,去年我国茶叶总产量162万吨,同比增长9.9%。由于各类茶文化活动也及时跟进,行业外的资金又频频进入,使今年的茶产量又创新高,突破170万吨。从茶叶品类来看,除了绿茶的产量继续保持领先外,红茶、黑茶的市场份额也直线攀升,成为消费亮点。
  值得关注的是台湾也有许多名茶。对此,一些地方的政策也向这方面倾斜。如福建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推进闽台茶产业的合作与交流;在台湾农民创业园中从事茶叶生产经营的,按规定可享受优惠政策。为此,传播两岸茶文化、促进两岸茶产业优势互补的活动层出不穷。
  茶叶品质关注“绿色”
  要生产高品质的茶叶,就必须重视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道环节,各地都有聪明的做法。
  在茶园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重要的方面。如在茶园中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料,在种植过程中禁用剧毒、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对违反规定的,根据危害程度,处以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此外,国家还规定,禁止在坡度25度以上的陡坡及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的地区开垦茶园。因茶树较小,对控制水土流失作用有限。为此,对无法进行生态改造的茶园,必须退茶还林。
  一些地方将绿色安全指标,作为首要条件纳入管理。各地政府在制订茶产业规划上,纷纷出台了相关的制度法规。在一些茶叶的传统产区和主产区,还推行更高层次的管理规定,如建立茶叶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在提高茶叶产量的同时,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各地在提升茶叶质量的同时,也十分注重以本地的财力、物力和地域优势,为茶叶发展保驾护航。如南方一些城市加大了资金扶持力度,其措施包括茶园抵押融资、多种经济体制联营等。此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也举办过一些造势活动,如“闽茶中国行”北京站活动,被业界誉为最能体现福建茶叶整体形象的先锋之旅。
  茶叶经营重在规范
  从有利于茶叶发展来看,浙江、福建等茶产业大省的做法具有代表性。如将“实行茶叶质量安全信息的追溯制度”,写入了当地地方法规中,茶叶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建立茶叶生产记录制度,不得销售不符合茶叶质量安全标准的茶叶;茶叶经营企业对其销售的茶叶,必须建立进货查验制度,并记录茶叶的名称、规格、数量、供货者、进货日期等内容。
  目前国内已产生了首部茶产业地方法规——《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其它地区的相关法规也在拟定之中。这些强有力的监管、监控措施,对我国茶产业的健康、有序、规模化、可持续发展,将是一个促进,这也标志着我国茶产业的发展正纳入法制化轨道。
  随着茶叶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升级,茶叶生产已从一种小商品逐步发展成一个兴旺的产业,成为各路资本争相“出击”的目标。这将促进一些茶叶资源大省的加快发展,也会引来一些后起之秀的同台竞争。随着传统产业与现代科技手段的融合,可以预见,茶产业在新的一轮发展中,将会出现一个既注重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既注重产业规模,又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可喜前景。

相关热词搜索:小商品 茶叶 亮点 供求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