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药材发“药财”,让农民富起来
发布时间:2019-08-28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2014年的十月金秋,正是杭白菊等中药材的收获季节。笔者在重庆市忠县永丰镇黎明村看到,遍坡的杭白菊已经成熟,空气中弥漫着特有的香气。村民们正在采摘杭白菊,虽然看上去忙碌辛苦,但他们脸上却是乐呵呵的,用他们的话说:我们摘下的可都是钱啊!
重庆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天然药用资源和悠久的中药材种植历史。近年来,在加强中药资源保护的同时,重庆市提出建立我国西部乃至全国最大的中药药谷——重庆市中低山区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高度重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全力打造秀山金银花、石柱黄连、酉阳青蒿、南川玄参、开县云木香、云阳淫羊藿和佛手、巫山党参等中药材种植基地,让中药材种植在巴山渝水遍地开花。
大户示范,种植药材有“钱途”
黎明村属于典型的偏远高山村落,为了摘掉贫困帽子,该村村民曾试验过发展粮食种植,但因这里严重缺水而失败。后来,大多数村民选择外出务工,导致村里土地撂荒现象严重。
“我在二十多年前就外出闯荡,走南闯北打过小工、开过货车,后来又经营了一家旅行社,算是村里先富起来的那拨人。可是,每次回到黎明村,看到大片长满杂草的土地,心里就不是滋味,总在琢磨自己能为这片土地做点什么!”黎明村村民王选民告诉笔者。前些年,他在江浙一带的缺水村偶然发现,抗旱性极强的杭白菊在当地成为致富产业。当时 ,他头脑里灵光一现:杭白菊不怕天旱反怕水,对管理要求又不严,不正适合在黎明村种植吗?
然而,王选民的热情没有赢得多少掌声,屡次发展种植产业屡次遭遇失败的村民不仅不支持他,反而还说风凉话。但王选民没有因此退缩,他特意请来农技专家对黎明村的土壤和气候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这里非常适合种植杭白菊。有专家的保证,王选民信心大增,准备大干一场。
2014年年初,王选民租用闲置的民房,投入四十多万元购置了杭白菊加工设备,同时利用自己开旅行社积累的资源,与多地制药厂达成了销售杭白菊的协议。为了给村民吃“定心丸”,他专门制定了3种降低风险的“种植套餐”:一是农户出土地,他出种苗和技术,每千克鲜花以6元的价格回收;二是农户出土地,他出种苗和技术,为每户提供500元启动资金,收菊花时利润与农户五五分成;三是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自己种植。
2014年3月,黎明村七十多户村民种下了两百多亩杭白菊,王选民自己也流转300亩撂荒地种上了杭白菊。“眼下,我们已经开始采摘杭白菊了,收成应该不错,一定能实现开门红。”王选民兴致勃勃地对笔者说。目前他正与村民商讨流转叶家坝的700亩梯田扩大种植规模,计划未来3年,在全镇发展种植杭白菊1万亩。
在素有“药山”之誉的奉节县,受益于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条件,当地中药材种植遍地开花,目前已有党参、云木香、大黄等种植基地面积18万亩。笔者站在县汾河镇水洞村放眼望去,眼前不是以往见到的庄稼地,而是颇具规模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目前,我们基地的种植面积有500亩,主要种植大黄、桔梗和前胡这3种中药材。”水洞村药材种植基地业主王圣平告诉笔者。
王圣平是土生土长的水洞村人,前些年外出谋生、走南闯北,因机缘巧合,竟然成了一名煤矿老板,挣到了人生中第一桶金。 但他和许多从农村走出去的人不一样,虽然当煤老板发了财,但心中始终有一个念头无法抹去,那就是回老家发展特色农业,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2011年,王圣平终于把想法变成行动,远赴山东、江苏等地考察中药材规模种植情况,着手在村里建设自己的中药材基地。2012年,他发展中药材基地面积200亩,其中大黄78亩、桔梗91亩,另外31亩是前胡。药材成熟期大黄一般要3年,桔梗两年,前胡当年即可采收。2013年,桔梗、前胡大获丰收,销售总收入50万元。
2014年,王圣平的药材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500亩。
“从目前的市场行情看,两年后销售总收入200万元不成问题。”王圣平说。他表示要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并建设自己的中药材加工厂,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在位于万州区西南边陲的郭村镇灼艾村,一年四季都飘着药香,地里种植的既有杭白菊,也有金银花、川芎。“我们村共有三千多亩土地,以前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收入很低。2010年熊老板到我们这里流转了2700亩土地,建起中药材种植基地,我们就不种庄稼了,改种药材,收入比以前强多了。”村民们提到的熊老板叫熊长军,是一个比男人还能干的女人。
只有小学文化的熊长军,曾当过建筑工、包工头,做过红橘生意,也当过超市的老板和两个品牌产品的代理商。2010年4月,她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在灼艾村流转2700亩土地,开始从事中药材种植和加工,带动两百多户农民增收致富,成为万州区农村妇女创业致富励志人物。
政府引领,小药材变大产业
“今年我家种了20亩茴香,目前已全部采摘完毕,亩产在100千克左右,亩收入3000元上下,总收入可达六万多元!”在云阳县堰坪镇高银村,村民卢桂英提到今年茴香的收入时乐得合不拢嘴。据了解,高银村2014年有三百多户村民种植茴香,总面积1400亩;而在堰坪镇范围内,茴香种植总面积高达5000亩。
茴香是一种天然草本植物,耐干旱,抗病虫,生长期无需灌溉,基本不需要管护。其茎叶、果实均是绝佳香料,可用作烹饪调味品,同时也是一味中药材,有较高药用价值,具有安神、止痛等功效。
笔者好奇的是,这个独具特色的种植业,在堰坪镇到底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我们这个地方山高坡陡,属喀斯特地貌,再加上近年来青壮年外出务工,产业发展难度很大。”堰坪镇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这里的土质条件既不适宜种庄稼,也不适合发展牛羊放牧,在土地资源、地理条件等方面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要发展产业就必须另辟蹊径。”
2012年,当地党委、政府经多方调研考察,发现这里的气候、土壤条件特别适合茴香生长。为了让各村村民接受这个全新产业,他们在组织镇村干部走村入户介绍发展茴香种植的好处、开展管护技术培训的同时,及时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政策,并发动成立专业合作社。为切实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该镇还积极组织经纪人前往湖南、甘肃等地与各大中药材市场经销商取得联系,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顺利建起了多条销售渠道。
政府的积极引领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2012年,堰坪镇发展茴香种植2800亩,且大获丰收,产品远销全国多个省市,甚至还卖到了日本,销售收入八百多万元。2013年,堰坪茴香顺利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销售越发看好。2014年,堰坪镇茴香种植面积上升到了5000亩,其中面积100亩以上的规模种植户13家,小规模种植户1600家,初步统计总收入超过1500万元。
在与奉节毗邻的云阳县,走进泥溪镇胜利村,一株株形似圆扇、色泽赤红的灵芝鲜艳亮丽,散发出淡淡的清香。灵芝作为药用菌,具有滋补强身、固本扶正、延年益寿等功效,在许多人眼中是一味神秘、珍贵的中药材。
“泥溪镇植被繁茂,森林覆盖率达67%,良好的林业资源,为该镇香菇、黑木耳种植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就是该镇政府专门从湖南聘请来的种菌专业技术员。”正在忙碌的梁和兴告诉笔者。他负责为泥溪全镇种菌产业提供技术指导,2013年年初,他在胜利村一座山上采集青杠木时,突然发现一段腐烂了的青杠木上居然有两支野生灵芝。他立即意识到,泥溪这个地方极可能具备人工种植灵芝的气候条件。
2014年年底,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梁和兴牵线将灵芝引进胜利村黑木耳基地进行试验。试验用的菌棒绝大多数都长出了一朵朵形如小雨伞的灵芝菌盖来,成活率达95%以上。“一株灵芝按均重250克计算,大约可产孢子粉75克。灵芝孢子粉加工后售价约为每千克1600元,灵芝菌体晒干烘焙后售价约为每千克300元,相当值钱。”梁和兴自信地说。泥溪镇的气候、土质确实适合灵芝生长,技术一旦成熟,就可全面推广种植,“钱景”十分广阔。
泥溪镇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抓住这一机会,依托当地的香菇、黑木耳科普示范基地以及专业合作社,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灵芝种植这个全新产业。在此基础上,还将进一步延长产业链,通过发展深加工来提高灵芝附加值,将灵芝产业真正做大做强,带动农户迅速增收。
种药材发“药财”,上下齐力奔小康。当前,重庆各地正紧紧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全力推动中药材种植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使更多农民通过种植中药材增收致富。据有关人士介绍,2015年,重庆市将建成100万亩优质中药材商品生产基地,建立5~10个通过GAP认证的药材种植示范基地。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