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卖场模式竞变

发布时间:2019-08-22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进入2007年以来,IT零售业发生了许多值得关注的变化。WTO取消了包括商业零售领域在内的诸多行业准入限制,国外零售巨头大举进入中国。沃尔玛在中国市场展开了大规模并购,美国另一零售连锁巨头百思买也借道五星电器连锁进入中国市场;国美、苏宁等传统家电卖场则高调进军IT领域;蜚声华东的IT零售巨子宏图三胞则加快了开拓全国市场的脚步……
  各种力量交织的IT零售业将何去何从?哪一种模式更适合国内IT零售市场?带着这些问题,本报执行总编孙定专程赶赴南京,与宏图三胞总裁李越进行探讨。
  
  市场选择商业模式
  
  主要观点
  从目前的IT零售业发展情况来看,不是某个企业打败了谁,而是市场选择了哪一种商业模式。
  孙定:目前国内的IT零售市场存在多种模式和业态,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认为国内的IT零售业与几年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李越:多年以来,电脑城一直是IT零售业的主流业态,这是有历史原因的。追根溯源,中国的IT行业是从草根做起的,发展时间太少、历史太短,这决定了中国IT行业缺乏真正的规模企业,而且缺乏核心竞争力。这同样影响了IT零售业的发展。IT零售业前期的终端模式是自发形成的、集全城之力的电脑城和电子一条街,如北京的中关村、南京的珠江路,各地都会有一个大大小小的、自发形成的所谓IT商圈,这种“IT商圈”是一种“抱团取暖”的结果。这一模式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形成一直延续到现在,尽管中间出现了一些“支流”,如外资超市和来得快、去得也快的专卖店等,但都是昙花一现,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宏图三胞卖场的出现,最大意义在于渠道模式的转换,创造了“抱团取暖”以外的另外一种IT零售模式。
  从产业看,没有特别高品牌指向的、泛品牌化的产品(工业类制成品)适合以卖场模式销售,而品牌价值、产品价格高的产品则适合用专卖店的形式销售。
  孙定:你认为IT零售业的发展趋势如何?什么样的模式更适合国内的IT零售市场?
  李越: 从市场的客户需求而言,消费者随着消费习惯的成熟,越来越不愿意做和商家“斗智斗勇”的事,大家需要一个安静的、舒适的、消费透明的购物环境。
  而连锁模式和传统商业模式是有很大区别的。传统的商业模式以产品为导向,连锁模式以客户为导向,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那种“抱团取暖”的模式从基因里就带有“欺骗”成分,以自己代理的品牌和利润多寡为原则引导销售,并不关注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而卖场则是一个公平的平台,消费者到底买哪个品牌对卖场而言没有区别。卖场就是一个高速公路,什么车都能跑,是奔驰、还是夏利,速度能跑多快、能载多少人是车的问题,不是路的问题;从这点来看,连锁模式更符合行业的发展趋势。
  另外,电脑城生存的法宝是信息不对称,这一点从电脑城主营业务的变化就可以看出端倪。电脑城最早的主营业务是攒机,攒机很容易做到信息不对称——同样是主板,却有不同的型号、不同的品牌,价格也就不同,电脑城是尽量把问题复杂化,实现信息不对称。品牌机、数码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现在是笔记本电脑在做信息不对称了。而随着行业整合,品牌逐渐集中,电脑城就面临生存困境,失去了能够实现信息不对称的主打产品;另一方面,电脑城商业地产价值在上升、开店成本在上升、人员成本在增加、税收不规范,而国家政策越来越规范,电脑城的行业利润也就会逐年下降。
  宏图三胞一直在倡导WDM模式,即连锁、直达终端、标准化管理。这两年,WDM的内涵有一个小小的增加——We do model,意思是通过我们的努力,把它从理论做到真正落地开花,把宏图三胞固化成一个“宏图三胞”模式,把宏图三胞做成一个样板、一个规范。
  也有很多人在尝试模仿宏图三胞,但纷纷夭折了,学“形”易,学“神”难。
  
  从竞争走向竞合
  
  主要观点
  单靠一个企业是支撑不了一个产业的,要依靠一个群体的力量。群体中各个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竞争,更是合作。
  孙定:2006年11月,中国结束了加入WTO的5年过渡保护期,包括商业零售领域在内的诸多行业准入限制取消,国外零售巨头开始进入中国,沃尔玛在中国市场中展开大规模并购,美国另一家零售连锁巨头百思买在2006年底也借道五星电器连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你如何看待这股潮流?
  李越:宏图三胞欢迎竞争对手的加入,单靠一个企业是支撑不了一个产业的,要依靠一个群体的力量,宏图三胞的竞争对手不是某个电脑城,而是在和传统的商业模式竞争,加速消费者习惯的转变,同样模式的竞争者加入市场对大家都有利,况且,中国的市场容量足够大。
  在产品管理、物流控制、实力、规模上,国外巨头都有国内企业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它们同样也面临目前不能轻易克服的门槛和障碍。
  首先,它们进入中国市场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国内企业也在发展,且在中国市场有先入优势,而外资零售业在差异化方面的问题需要很长时间去克服——美国一马平川,东西差异很小,城乡均衡、区域均衡,很容易就可以实现标准化,而他们也习惯了标准化。以价格为例,外资零售业在国外的做法是全国统一价格,而国内城乡之间存在差异,区域之间也有差异,不同地域、不同商圈,利润都不同,无法像国外那样做到完全的标准化。土生土长的国内企业理解这一点,在这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第二,人员管理方面面临挑战。在整个销售过程中,人员起到很大作用,因此,连锁超市人员管理是个很大的课题,而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外资连锁超市很难意识到这一点,它们会过于强调标准化,每个员工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员工只需要简单地执行,充满激情地执行。负面作用是每个员工都没有安全感。另外,中国员工更喜欢在工作中成长,学到东西。外资对员工的心理了解有距离。
  第三,对于连锁企业而言,有两种盈利模式:其一,尽量降低运营成本:选址偏远、店面简陋,店员很少,采用消费者自助方式;其二,高成本、高附加值运营:好的购物环境、咨询顾问、优良的售后服务,所有这些都是要消费者买单的。外资连锁超市多数是采用第一种方式,选址偏远、卖场简陋,放眼望去,找不到店员;而国外的IT专卖店则倾向于第二种模式,但这种模式在国内能否行得通?目前看也有问题。国内消费者希望的是物美价廉,IT产品对国内消费者还是家用电子产品的一个重要支出,另外,国内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很高。
  孙定:国美、苏宁等传统家电卖场在高调进军IT,积极向3C卖场转型,你如何看待它们的进入给IT零售业带来的变化?共同发展的情况下,这些卖场最后会否对宏图三胞造成威胁?
  李越: 宏图三胞和苏宁、国美有很大的不同:IT只是国美的一部分,而却是宏图三胞的全部;第二点,从社会进步需求来讲,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是一个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所谓“术业有专攻”。国美、苏宁的口号是“买电器,到国美”、“买电器,到苏宁”,而我们的口号是“买电脑,到宏三”。所以,他们与宏图三胞之间的竞争不会是动摇根基的竞争。
  此外,我个人认为,家电卖场还没有完成彻底的转型。在我们看来,家电卖场更像是标准化的电器城,有了连锁的“形”,但缺乏连锁的“质”。做法还没有摆脱产品为导向的框框,关注的重点还在产品价格上。长期来看,这是饮鸩止渴,丧失的将是购物场所的品牌价值。同样一个鱼香肉丝,大排挡和五星级酒店的价格差好几倍,但是一样会在五星级酒店消费,因为消费者已经在消费前就接受了场所的差别。如果卖场不注重强调场所价值,反而把消费者引导到关注价格上,消费者就会忽视场所价值,把“五星级酒店”做成了“大排挡”。包括大量使用厂商促销员,某个品牌的促销员势必会对其他产品诋毁,而消费者需要的是一个真正公平客观、从自己角度考虑的咨询顾问。长期而言,它们对消费者是一种误导。用这种方式很难支撑企业的长久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卖场 模式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