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9-08-21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 要]当前我国农村学校教师职业认同度普遍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存在的二元格局使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国家政策使不同类别的教师存在心理不平衡感,社会文化和人际关系影响了农村教师的归属感和成就感,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了农村教师的幸福感及职业满意度。因此,留住或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通过优化制度及落实政策,深化农村教师的文化融入,引导教师自身理性看待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等来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认同,从而留住或吸引教师在农村长期任教。
[关键词]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教师职业认同
[中图分类号] G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7)10-0062-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10.012
随着国家及社会对教育的日益重视,教师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个体对自己教师职业及与职业有关的一种感知、态度和情感体验。近年来,教师职业认同作为教师心理研究,在教育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研究中逐渐发展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主题。有研究发现,教师对自己职业各方面的感知和情感体验会影响其专业发展水平,教师的职业认同度与其职业满意度、工作压力水平、离职倾向等密切相关。对农村教师来说,教师职业认同直接影响教师对自己工作环境的满意程度,也影响着教师是否愿意在农村学校任教。
一、农村教师职业认同现状
一项基于湖北省农村学校的调查显示,农村教师在“社会阶层认同度”“职业地位满意度(工作满意度和工资收入满意度)”方面都较低,在“社会认同度”方面,对师范毕业生和综合性院校毕业生都缺乏吸引力[1];一项辽宁省农村学校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教师在“物质保障”“环境支持”和“职业行为”三个维度上均低于城市教师[2];另一项调查发现教师职业认同存在明显的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等差异,教师对现状不满,对发展缺乏信心,对自身职业价值产生怀疑[3];一项四川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村教师职业认同较低,尤其在工资待遇和职业幸福感两方面的认同更低[4]。但也有一些研究数据显示,尽管我国农村教师职业认同度比较低,但其职业责任感还是比较强的,如于兰兰、李壮成等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中都得出此结论。这从另一方面可以说明,农村教师仍然保留着很强的师道传统,对学生以及教师这一职业负有高度的责任心,尽管不愿在农村任教,但自己作为一名农村老师,就要对学生负责,对自己的职业负责。
从整体来看,我国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比较低,并且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可能有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等外部因素,也可能有教师自身的内部因素。教师职业认同“既是一种‘过程’,即教师个体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逐渐从经历体验中形成和发展自己多种角色的复杂动态平衡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即教师对当前职业及其内化的职业角色的一种积极认知、情感体验、意志倾向和行为表现的综合体”[5]。
二、农村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陶家俊将身份认同理论分为社会身份认同(关注人的社会属性)、集体身份认同(文化主体在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抉择)、个体身份认同(个体对特定文化的认同)和自我身份认同(以自我的心理和身体体验为中心)。本文借用该理论中与此文有关的社会身份认同、个体身份认同和自我身份認同,并分别从国家政策及实施状况、社会文化和人际关系、社会经济地位三个方面来分析影响农村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通过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来留住或吸引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一)国家政策及实施状况对农村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
相关制度和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教师的职业认同,主要体现为我国二元体制格局下的城乡差异和政策分化出不同类别的教师群体。
首先,城乡二元体制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20世纪中期我国开始施行城乡二元体制,原本一体化的格局被打破,人为地加重了城乡之间的二元隔离。这不仅使城乡发展在各个领域的差距越来越大,如经济发展、教育投入、交通工具等,而且也使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等产生了较大的差别。“城乡普遍被人们解读为富与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现代与传统二元价值对立模式,传统乡村文明已然被排斥于‘现代文明’视野之外”[6]。在我国长期城乡二元发展的影响下,城乡之间各方面差距越来越大,“农村教师”中原本蕴含的农村文化已不存在,农村意味着“落后”与“偏远”,农村教师也意味着比城市教师在社会地位上呈现弱势,有学者直接将农村教师称为“弱势群体”[7]。然而,随着全球化与城市化的推进,人们的地位意识普遍提高,思想观念发生改变,大多数人都想进入城市生活,农村教师作为社会人,自然也不例外。
其次,我国农村教师的类别并不是单一的,在制度和政策的限制下分化出多种不同的农村教师群体,诸如正式教师、代课教师、特岗教师、支援教师等。不同的农村教师群体在社会声望、社会地位、享有权利、文化资本、工资待遇等各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内部的分化和区隔严重影响着农村教师的职业认同。
如“特岗教师”,这是近年来在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农村教育发展缓慢的情况下出现的一个新兴群体,一般情况下他们的工资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的拨款,同时当地政府给予一定的福利和津贴。然而,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有一些地方财政紧张,给特岗教师的经济补助并没有落到实处,他们可能只拿到国家投入的1.5万元固定工资。根据“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在投入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变化,经济效应会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即在固定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其他方面的待遇得不到改善,则随着效应的降低,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会觉得自己的付出与获得的工资不成正比。当特岗教师没有其他的财政补贴而只有固定的工资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产生心理不平衡感,因此,当他们的“工资待遇、福利津贴等与其他教师相比处于不利地位时,其职业认同会受到影响”[8]。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