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行业性质及其信用评价特殊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20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医疗机构是国家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医疗机构行业性质的特殊性决定其有着与其他行业完全不同的专业特色,它迫切地需要有一套适时适用的信用评价体系来对它有一个公正合理的信用评价。因此,应根据医疗机构的特点制定更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信用评价体系。
关键词:医疗机构 信用评价 特殊性
基金项目:浙江省康恩贝医院管理软科学研究项目(2007AZHA-KEB333)。
医疗机构是国家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同时,医疗机构的运营管理兼具商业、工业、服务业的一般特性。现有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对医疗机构的信用评价并不适用,目前我国已建立的一些分行业信用评价体系细分也尚不完整、不彻底,建立健全、有效的医疗机构信用评价体系已逐步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事项。因此,应根据医疗机构的特点制定更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信用评价体系。
一、行业性质的特殊性
(一)在注重当前利益的同时,更注重长远的发展前途与潜质
当前,老百姓对医疗质量要求日益增强,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医疗服务供给体系已初步建立,“药品零差价”、药品的统一招标采购已逐步开展。以上各项因素影响的都不仅仅是医疗机构当前的现状,它们对于医疗机构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都同样要求医疗机构不能仅仅考虑当前利益,而必需用战略的眼光去考虑自身的长远发展。
(二)在解决当前急救工作的同时,更注重人类康健的深远探索
医疗机构对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不能满足于现有的医疗水平而停滞不前。医院面对新的市场竞争形势,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是否有较高的医疗技术,医疗机构提出的“科教兴院”是各级医疗机构正确的战略选择,紧紧抓住医疗科研这个环节,势必带动医疗机构的长远发展以及人民医疗水平享受程度的提高。
(三)在注重数量上的覆盖面的同时,更注重医疗质量的改进
医疗质量是医疗机构的生命,也是与广大患者生命息息相关的关键因素。因此,医疗机构必需始终如一的致力于医疗机构的持续改进,把重视医疗质量、提高医疗质量作为全院工作人员的思想导向和自觉行为。
(四)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注重社会效益
医疗卫生服务业是带有一定福利性质的公益事业,担负着治病救人、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责任,与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它直接关系着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全局。
(五)在发挥两个基本点效益的同时,也注重内部的经营管理。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医疗机构改革的不断前进、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服务业的市场化趋势将更明显,特别是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市场竞争机制进一步加强,零距离的竞争将使我国医疗行业发生巨大变化。医疗机构要适应经济全球化下的医疗市场竞争,把握好医疗机构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就必需引进内部经营管理理念与模式,用新型的管理方式来提高医疗机构的整体效益。
(六)医疗机构的会计核算基础、会计要素、会计等式、内容及方法均不同于一般企业单位
2010年12月,国家财政部、卫生部发布《医院财务制度》与《医院会计制度》,明确规定:“《医院财务制度》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级各类独立核算的公立医院”,“会计要素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会计平衡公式是“资产=负债+净资产”,这些方面均与企业的核算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二、信用评价的特殊性
医疗机构的行业性质决定着其有着与其他行业完全不同的专业特色,也要求建立一套适时适用的信用评价体系来对它有一个公正合理的信用评价,以充分体现医疗机构信用评价体系的特殊性。针对上述提到的医疗机构行业特殊性,本文探寻出医疗机构信用评价的特殊要求。
(一)医疗机构信用评价中,更应注重医疗机构科研成果的两个效益以及新技术、新方法投入产出的效益评价
医院科研项目的研究是高风险的,一个成果往往是多个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数项技术的综合体,需要大量的研究投入。同时,医疗机构的科研更应注重使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如科研成果无法运用到临床实际,那么前期的大量投入换回来的只能是一张鉴定证书,对于医疗机构本身来说,这将面临着很大的投资风险。因此,有必要对科研项目的成本效益风险进行评估。
(二)医疗机构信用评价中,更应注重医疗机构资源投资效益的评价
由于医疗机构机构技术含量较高,许多诊疗活动必需借助于一定的医疗设备才能完成,而目前,一方面卫生资源极度缺乏,另一方面卫生资源浪费现象又很明显。
(三)医疗机构信用评价中,更应注重医疗机构医疗安全风险的评价
随着老百姓对医疗质量要求的日益增强,医疗机构的医疗活动风险日益提高,一例医疗纠纷往往给医疗机构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与声誉等无形资产的损耗,某种程度上甚至会拖垮一家规模本身并不算大的医疗机构。因此,医疗安全问题直接关系着医疗机构的生存,有必要对医疗机构医疗活动安全进行风险评价。
(四)医疗机构信用评价中,更应注重医疗机构发挥社会效益、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方面的评价
我国医疗机构运营管理应具有双重效益:一是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医疗机构是公益性医疗福利保障体系的载体,具有社会属性。二是医疗机构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资源消耗,需要获得经济补偿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经济收益,即医疗机构的经济效益。
(五)医疗机构信用评价中,更应注重医疗机构内部经营方式与成果方面的评价
随着民营医院的发展,在医疗卫生系统中引进了有效的竞争机制,医疗机构要适应这一竞争,并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需引进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理念与模式,用新型的管理方式来提高医疗机构的整体效益。对内部管理也必需进行制度化管理、战略性策划、改革化发展。
(六)医疗机构信用评价中,应根据医疗机构会计核算的特点设计具有医疗机构特色的指标进行评价
应取消企业特有的资产报酬率、利息保障倍数等评价指标,配以与《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相配套的、适合医疗机构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预算执行率、财政专项拨款执行率、业务收支结余率、均次费用、百元收入药品卫生材料消耗、人员经费支出比率、药品比例等指标。当然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增长率等通用指标可继续沿用。
医疗机构行业的特殊性使其有着与其他行业完全不同的专业特色,它迫切地需要有一套适时适用的信用评价体系来对它有一个公正合理的信用评价。因此,必需根据医疗行业的特点,量身定做一套适合医疗机构的信用评价体系[4]。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评价相关医疗机构的信用状况。
参考文献:
[1]李乐波,尉晓红,朱晖.医疗机构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研究. 现代经济信息[J],2009,(6):140
[2]李乐波,马雅琴,朱晖等.医疗机构信用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与改进.卫生经济研究[J],2010,274(5):45-46
[3]李乐波,刘翰林,楼欢欣.我国医疗机构信用评价研究[J].中国医院,2006,1(10):44
[4]李乐波,朱晖,吴强.医疗机构信用评价子系统研究[J].中国医院,2012,16(12):29-31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