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生产性服务业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19-08-20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 要】生产性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总量不断扩大、盈利水平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对江苏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很多其他的问题,文章就此展开分析。
【关键词】江苏生产性服务业;现状;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江苏以其雄厚的资本力量、不断提高的国际化水平、政府采取的各种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经济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使江苏经济走在全国的前列,发展速度迅猛。2008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占全国的9.87%。三次产业产值比为6.9:55.0:38.1,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上升,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的特征。生产性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的稳步增长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江苏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总量不断扩大、盈利水平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对江苏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升了江苏区域竞争力。
一、发展水平
(1)经济贡献明显。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也得到不断完善和优化,逐步向现代化和高端化转型,以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与金融业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尤为迅速。2008年,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3%,占江苏GDP的12.7%。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金融业的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行业。从各个行业的比较看,金融保险也属于高盈利高收入的行业。同时,由于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金融业产值的绝对数量大,使这两个行业的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和服务密度均较高,充分说明江苏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需求很大,对资金的需求旺盛,增强了这些行业的服务功能。而信息咨询、计算机应用服务等智力密集型行业,尽管增长速度较快,但产值比重仍然很低,就业规模很小,表明这些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竞争力不强,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表1 2008年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比 单位:%
(2)企业数量众多,私营经济突出。2008年,江苏主要生产性服务业的法人单位数已达到7.39万家,比2004年的4.01万家,增长了近一倍,说明生产性服务业在数量上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发展势头良好。但该指标仍然与浙江、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法人单位数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金融业和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的单位数差距上。从企业的所有制成分来看,江苏生产性服务业中私营经济的企业单位数最多,其次是公有制经济,依然占很大比重,企业单位数比重相对较高的还有有限责任公司。
表2 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法人单位数 单位:万家
(3)就业容纳力强,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从业人员效率增长迅猛。2004年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就业134.31万人,到了2008年一跃增长为227.07万人,就业人数远远高于上海214.4万人和浙江的154.65万人,为江苏扩大就业,降低失业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之间来看,与上海和浙江的发展也存在较大差距。2008年江苏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吸纳了77.53万人的就业,占全部生产性服务业的34.14%,这一比重较2004年有所下降,而浙江和上海主要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表3 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从业人员比重 单位:%
另外,江苏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还不是很高,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80%以上的从业人员为高中及以下学历水平,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高中及以下学历水平的从业人员也过半了。但在比较2004和2008年的情况,我们发现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就业人员比重下降,其他高学历人员比重均有不同比重的提升。
表4 2004和2008年江苏省各行业从业人员学历结构 单位:%
用人均主营业务收入来表示从业人员生产效率,可以看出江苏生产性服务业所有行业的人员效率普遍提高,尤其突出的是金融业,2008年的人均主营业务高达138.8万元。
表5 2004和2008年江苏生产性服务业人均主营业务收入 单位:万元
二、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区域比较
表6 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对比 单位:%
区域经济不平衡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这也同样反映在生产性服务业上呈现出从南到北阶梯分布的特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大多集中在苏南地区,2008年,苏南、苏中、苏北的生产性服务业法人单位数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62.8%、16.2%、21.0%,较2004年,苏北地区增长了4个百分点。从从业人员数来看,依然是苏南占的比重最多,2008年达到了58.1%,苏中、苏北占比分别为20.4%、21.4%,但较2004年苏中地区增长了4.1个百分点。可见苏中和苏北地区生产性发展与苏南差距较大,但是这种差距有缩小的趋势。
表7 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对比 单位:%
以江苏13个地级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进行区域比较,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苏州、南京领先,无锡、徐州、常州、南通、盐城、扬州居中,连云港、淮安、镇江、泰州宿迁较落后的格局。这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较切合。
三、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内在问题
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猛,但还存在很多其他的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
(一)需求受到抑制
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化看,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出现了层次更新的现象,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但是对其他行业的贡献以及其他行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仍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的经验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和供给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在江苏经济发展中,随着江苏国有企业的改制的大力推进,江苏民营经济的大力发展,特别是江苏沿江战略的实施,西方发达国家跨国企业在江苏沿江地区落户,带动了江苏制造业的国际化发展,上述经济发展直接表现是强化了江苏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的强烈需求。但是,江苏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还远远没有被激发出来,尚不能满足制造业的需要。究其深度原因可能是低端制造业约束了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由于加工贸易出口的原料和市场大都在境外,为其配套的产品设计研究、交易服务和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服务业大都发生在境外,因此,加工贸易规模在经济中所占比重过大必然会相对压低服务业的比重,服务业发展中已经出现很严重的“被排挤”效应,这是影响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市场化程度较低,供给受到抑制。
在国际上,服务业也属于竞争性行业,市场化程度很高,目前已经出现了服务业的全球化趋势,服务产品开始由发达国家向发展国家转移。相比之下,江苏的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低,许多生产性服务行业如保险、科研、教育、通信等大多属于各级政府和大专院校的附属机构,属于国际福利型和国家垄断型行业,这些行业尚未进入市场,仍带有福利和公益的性质,缺少竞争机制,江苏生产性服务业的这种低市场化程度不仅会抑制服务的有效供给,限制消费者的选择,还会影响整个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程度,从而直接制约了服务业的经济增长。
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还集中表现在行业进入门槛和行业垄断两个方面。铁路、民航、金融、电信、电力等行业以及地方公用事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行业垄断。由于缺乏竞争导致这些服务业创新不足,企业经营效率低下,同时产生行业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一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领域,如银行、保险、通讯等行业,行业进入门槛较高、市场准入范围狭窄,将绝大多数潜在投资者拒之门外。其结果是国有垄断企业的既得利益得到保护,在没有竞争压力的情况下,行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丧失,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到制约。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