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细化理念的高校后勤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14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文章从我国高校后勤当前管理现状出发,阐释了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和基本内容,探讨了进行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并进一步为高校后勤在人事管理制度、成本核算制度、提高信息化水平、创建精细管理文化等方面实现精细化管理提出了理论框架。
关键词:精细化 理念 高校后勤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5-088-03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教事业的发展,针对高校后勤管理的弊端,高校纷纷进行各种后勤改革的实践与理论的探索,其间试行了多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使后勤部门增加了一些活力,但是后勤仍没有改变行政管理、计划管理等管理滞后的局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校的后勤管理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自1985年以来,高校后勤管理改革一度被社会化的主流话语所主导,社会化是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促进我国高校办学模式重大转变的关键环节之一。但是对于社会化改革的理论认识却也存在不足之处,以致部分高校在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时在政策执行上存在偏差问题。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高校后勤社会化导致校园环境社会化。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推进,高校已由原来单一的教学封闭型转变为全方位、多功能、开放型的“小社会”。许多社会服务机构进入学校,校园内商业网点增多,经济活动量增加。高校后勤社会化后,校园内餐厅、超市等营业场所全部承包经营,有些承包经营者只求生意兴隆,赚钱心切,无视学校治安管理规定和各项制度。
2 经营与管理处于两难境地。有什么样的经营就必然有什么样的管理与其相适应。管理既为经营服务,又驾驭经营。管理从经营中分离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经营,帮助经营活动从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经营追求的是效益,要开源。要赚钱;管理追求的是效率,要节流,要控制成本。经营是扩张性的,要积极进取,抓住机会,胆子要大;管理是收敛性的,要谨慎稳妥,要评估和控制风险。
3 后勤管理不到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极其复杂,依然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体制、机制不合理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自办后勤、垄断经营依然是主要形式,后勤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还普遍存在。优质资源难以在高校后勤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后勤服务还不能适应学校和师生不断发展的需求。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有一种观点认为,高校后勤社会化就是学校将现有的生活后勤及技术后勤服务项目全部交由社会第三产业负担。这些产业可以是学校后勤单位转换体制而来的经营服务实体,也可以是社会上的企业单位,在隶属关系上与学校完全脱钩。这种观点的实质是企望社会化一步到位,把后勤当作包袱负担,想借改革之名把其推卸掉。
但是,我们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介事物和看待历史。历史都是延续且不应简单否定的,今天是历史积淀后的结果,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在。计划经济时期的高校后勤决不是高校附属的赘生物,而是当时体制经济的必然结果。高校教学科研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后勤则是保障。没有这种存在于高校系统内的后勤保障服务,既定体制下的教学科研的正常运行是无法想象的。教学、科研、后勤历来是高校工作这个有机体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改革开放前的办学模式,还是改革后的高校发展,后勤管理工作的作用都是功不可没的,高校现有自身力量的积累与当时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下的各项配套服务是分不开的。有鉴于此,高校既然不能简单地将后勤当作包袱抛出去,那么就必须解决目前后勤社会化所面临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精细化理念来对高校后勤进行创新管理。
二、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和基本内容
1 精细化管理的内涵。精细化管理是在广泛调查研究和分析对比的基础上,针对大量生产型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大量生产型管理模式的缺陷日渐明显,即臃肿的组织机构、大量的非生产人员、宽松的厂房面积、超量的库存储备等。这不仅在西方的大量生产厂家已是司空见惯,在我国企业中也普遍存在,这似乎已成为一种通病和顽疾,医治大量生产方式的这种“肥胖症”,必须按照精细化管理模式这一“处方”来消。肿减肥。精细化管理就是企业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以市场需求的品种、数量、时间和质量来拉动企业产生的品种、数量、时问和质量。也就是企业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准时地组织各环节生产,一环拉动一环。消除生产过程中的一切松弛点,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过程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尽善尽美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拉动式生产过程中,以总装为起点。各生产环节都按后工序的需要组织生产和运输。后工序需要什么品种,需要多少就在必要的时间向前工序去取,即“拉”的方式。前道工序仅仅生产后工序用户所取走的品种、数量,达到无多余的库存。同时,要求协作厂家也刚好及时运来必要的品种和数量,从而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各环节都按自己的计划组织生产,靠大量的在制品储备保任务、保均衡的作法,做到企业以最少的投人、最快的速度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最终做到生产与市场的需要相同步。精细化管理理论的框架包括“一个目标”、“两大支柱”和“一大基础”。“一个目标”是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生产,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满意;“两大支柱”是实施准时化生产和人员的自觉化;“一大基础”指的是从局部到整体、连续性的、旨在消除一切浪费的改善。
2 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内容。要实现精细化管理,就要对企业的管理思想进行革新;进而对管理方法进行革新,这些革新的过程就是精细化。企业管理的精细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精细化管理一反传统方式中的以物为中心的管理,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实现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这是企业管理思想认识上的一次飞跃。精细化管理思想认为“企业即人”,企业无人即止;“企业为人”。一要为顾客生产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并提供优质服务,二要为职工创造舒适的工作条件与环境。精细化管理强调一专多能,强调协作精神,使员工置身于一种企业主人而非雇用者的环境中,变过去那种上下等级森严,彼此相处紧张的人际关系为上下互通、彼此尊重、互相协作的人文气氛,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精细化管理从人的思想人手、提高人的素质,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培养集体荣誉感,创造和睦的气氛,强调全体员工的参与意识。人的因素贯穿于整个精细生产过程,是精细生产的主旋律。日本的产品价格低于美国产品,这主要是由于人的因素引起的。利用自动化技术改善生产力是有限的,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因此,人本化管理的本质就是激励人、鼓励人、培养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实现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
(2)以顾客为中心,这是精细化管理立足的基石。市场经济的发展。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