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及变革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9-08-11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作者简介:高源(1988-),男,汉族,内蒙古鄂尔多斯人,2013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现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工作。
摘要:高等教育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力量源泉。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及综合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的特色及发展趋势,学习并借鉴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对实现我国教育体制的现代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德国教育;高等教育;大学改革
德国是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传统强国,根据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进入世界前200名的大学中就有13所,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对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特征分析和优势借鉴,既符合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又对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德国高等教育体系概况
1.1德国高等教育分类
德国高等教育机构主要可以归结为三个类型:一是综合大学,全德国共约110所,主要培养面向基础研究、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二是应用型大学,全德共约220所,主要培养面向应用、面向实际、面向未来,培养掌握科学的方法、熟练动手能力的工程、技术类专门人才;三是音乐和艺术学院,全德共56所,主要培养音乐、艺术类专门人才。
综合大学、应用型大学及艺术类院校在功能上相辅相成,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均衡。而德国的大学因不设入学考试,凡是取得高中毕业证的学生都可免试进入大学。德国大学因不收取学费,更保障了高等教育真正向大众敞开了大门。
1.2德国高等教育的“博洛尼亚进程”
通过推进“博洛尼亚进程”,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学位体系、学分制度、大学质量评估、博士生培养制度及人员国际流动几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学位体系从“硕-博”两级向国际上主流的“本-硕-博”三级学位体系转变;学分上引入“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学分(ECTS);通过政策导向、财政支持等多手段推进大学质量评估;利用欧盟教育项目(如伊拉斯谟项目)等推进人员流动,并通过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的奖学金项目支持学生往来德国学习。
二、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特色
2.1因材施教,崇尚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德国高等教育机构分类合理,综合大学、应用型大学、艺术类院校依照人才培养任务的不同开展教学和管理。从这个角度来看,德国高等教育重视因材施教,崇尚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高中毕业的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职业规划的专业,为社会培养多样化的素质人才,以保证各行各业的人力资源供应。
2.2注重实践,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相互融合
从德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来看,早期的洪堡理念就强调教学要和科研相互融合,大学不仅仅要做知识的散播者,还需要充分的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在这样的高等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德国高等教育积极将职业预备性教育纳入到高等教育体系中去,应用型大学应运而生,为德国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应用型科技人才。
2.3强调公平,严格控制高等教育的质量
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德高高等教育院校的入学制度上,没用统一的招生考试,以资格认可的原则来招生。另外,德国的各个大学在专业招生的时候,没有设定硬性的数量要求,仅仅部分特殊专业存在这样的名额限制。在这样相对宽松的教育背景下,使得更多的学生都可以进入到大学深造,也集中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基本教育理念。
2.4自由灵活,主张教学形式多样化发展
自由教学一直是德国高校所秉持的教育理念。德国高等教育的自由灵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专业没有统一的教学规划,除了基础课程之外,课程都是学生自由选择和安排的,表现出较强的自由灵活性,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开展学习深造;其二,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没有固定模式,学生气氛比较活跃;其三,考试方式也是灵活多变,笔试,口试等都可以,没有限定的教材,也没有限定考试范围,使得考试的难度处于较大的水平。
2.5主动出击,注重大学的国际化发展
为了进一步适应教育国际化的需求,德国大学大力推进“博洛尼亚进程”,德国政府特推出了“卓越大学计划”,以期通过国家大力的支持,加速推进德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进程。同时,政府注重打通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联系脉络,形成了学生和职业并重的教育理念,并且使得其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三、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给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分析和借鉴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优势,积极将其运用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归纳来将,德国高等教育体系对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有如下几点启示:一、建立健全高等教育体系,以应用人才培养为教育目标,实现对部分学术型大学的转型,做到因材施教;二、注重人才培养的灵活性,营造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处理好高等教育管理与学生个性之间的关系,真正将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三、强调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联系,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以发挥高等教育在供应人力资源方面的效能;四、顺应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主动对标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和举措,积极建设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以国际化加速推进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进程。
四、结束语
综上,当今社会的飞速变革及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学习和借鉴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种种优势,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和发展特点,主动思考和推进现代大学改革,中国的大学才能在的全球化竞争中占据先机。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
参考文献:
[1]孙进.德国的博洛尼亚改革与高等教育学制与学位结构变迁[J].复旦教育论坛,2010,28(5):68—73.
[2]徐昕.博洛尼亚进程下的德国高等教育改革[J].民办教育研究,2009(9):62—65
[3]姜大源.德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情况[J].职教论坛,2005,3(上):62—O4.
[4]徐有宁.德国的专科学院教育[J].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1):22—24.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