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分析

发布时间:2019-08-10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前言:高校,一直就是我国社会先进人才的培养与输送基地,为各个领域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从而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然而伴随着社会人才需求量的增多,扩招政策有效推行被落实到高等教育中。在这种体制的影响下, 高校在学生素质质量的掌控上有所松懈。而体育作为集身体与心灵训练于一身的重点学科,是大学生素质养成的关键性学科。因此,高校必须加强体育教学的重点创新,从而实现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与建设。
  一、大众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的紧迫性分析
  大学生的素质问题是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更关系着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地位的显现与人才优势的凸显。作为高校基础科目,体育课程所发挥的教学意义是十分显著,更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科目。高校设立体育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希望能够在体育课上实现大学生的体能素质训练。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大学生经过体育课程的强化训练,能够掌握坚韧不拔,完全奋斗的内涵品质,对于今后人格建设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然而,就目前的体育教学情况而言,高校的体育课程设计上,已经无法满足扩招制度下的学生素质建设需求。学生素质能力差异性的凸显,体育课程教学初衷失去了原有意义。
  二、大众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的具体对策探究
  (一)创新学生主体教学理念,践行体育课程分层教学
  在大众化的高校教育背景下,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极为明显,尤其是体能、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不同,是导致体育课程学习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在体育授课过程中,首先要做的便是要重新确立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侧重于学生主观学习体验的关注与维护,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创新。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与掌握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应与学生做好沟通工作。在交流中掌握每个学生关于体育学科的真实素质水平,尤其是有心脏病且不适合大量运动的学生要加强关注程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体育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相符合,也是提高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之后,教师要全面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建设。结合学生关于体育学科在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性,实现分层教学的教学机制。举例说明,如若学生在短跑、长跑等方面表现的兴趣或者素质较高,教师应侧重于以上项目的重点训练。如若学生在体操或者球类运动中具有较强的学习倾向,教师要加强学生这方面的素质培训。总之,教师可以通过民主的形式,让学生在开学之初自主选择体育学习项目。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兴趣的满足,有实现了体育教学的根本教学初衷。
  (二)优化教学资源,引进多媒体教学
  传统体育授课模式过于落后,单一的教师讲解,教师演示,导致体育课堂气氛枯燥,很难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致。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环节,要善于发掘优秀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从而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常,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多媒体所呈现的教学作用十分显著。利用网络课件,不仅提高了体育课程理论教学的质量,将其应用于实践体育动作的规范性讲解中也呈现出较强的教学效果。比方说,就跆拳道体育教学而言,教师演示很可能受教师素质的局限,在某些高难度动作上表现的不太标准。而多媒体的课件的应用,将来自专业人员的动作演示视频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强化记忆与理解跆拳道的动作。
  (三)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优化体育课程教学条件
  高校为了能够真正意义实现体育教学的教学初衷,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素质培养环境,应加强教学资金在体育设施的引进与建设上。以保证学生在体育课程中能够获得足够的训练,避免体育教学趋于形式化的方向发展。首先,学校应该按照国家体育场地建设标准,规范操场场地建设。其次,要加强创新型体育项目以及器材的引进与建设,比方说,滑冰,游泳等体育课程的设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高校设立滑冰场或游泳场地,保证大学生训练空间充足。同时,全新的体育项目,更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兴趣需求,对于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四)优化教学评价,保证体育教学的均衡化
  受个体差异影响,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实际表现具有较大的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评价体制设计上不能表现的过于笼统。相反地,在评价机制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不同的体育素质表现,以及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案。从而保证学生体育学习结果的真实评价,更加准确和具有参考价值。同时,在内容的设计上,出来要包含体能测试成绩,更要就学生在课堂体育项目完成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进行素质考核。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也是践行大学生素质教育均衡性改革的重要条件。
  结论:教育大众化形势的不断发展,给高校在生源素质建设工作中带来了巨大挑战。入校門槛低下,导致学生在素质表现上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严重制约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为了加强高校学生素质的整体性建设,就体育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学创新是很有必要的。高校通过全新的体育教学,在实现学生体能训练的基础上,加强心理、道德等素质建设。从而保证学生获得综合行全面性的素质培养,为今后社会的高效发展奠定人才储备。
  (作者单位:武昌工学院体育课教学部)

相关热词搜索:高等教育 大众化 体育教学 高校 创新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