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在现代高等教育创新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9-08-10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阳明心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核心思想可分为“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三部分。以西安外事学院首创的“学院+书院”的教书育人模式为例,阐述了传统的阳明心学在现代高等教育创新中的典型应用。
  【关键词】阳明心学 书院+学院 现代高等教育 应用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诸如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与市场脱节以及重理论学习而轻实践应用等现实问题。对此,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先生曾撰文指出[1]:中国高等教育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方向是普及素质教育,其核心问题是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其核心理念是彰显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提供了深刻的指导意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家文化又是其核心和精髓所在。王阳明作为与儒家三杰孔子、孟子和朱熹齐名的心学大师,和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人,他创立的“阳明心学”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其思想尤其是其在教育方面的独到主张至今仍熠熠生辉。
  本文将以西安外事学院首创的“学院+书院”的教书育人模式为例,阐述阳明心学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在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创新中的典型应用。
  一、阳明心学的三大思想结构[2,3]
  王守仁(1472-1529),汉族,字伯安,别号阳明,也称王阳明。是我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谥号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王阳明融合儒、释、道三家之精华,独创以“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为三大命题的阳明心学。
  (一)心即理
  王阳明在其被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时提出了其思想的第一命题——“心即理”。这是阳明心学的起点和理论基石。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是“至善”,人对外物的认知是一种本能,将这种本能发挥到极致就能够心如明镜,映照万物,此时的心便是天理。阳明心学这种将“心”和“理”等同来看观点更偏重于为善去恶的内心涵养,并由此说明进行道德修养只要求之于心,于心上下功夫就够了,从而使格物与致良知完全吻合起来,从根本上克服了朱熹将心与理分而为二,从而导致知与行、学问与修养分离的矛盾。
  (二)知行合一
  阳明心学“心即理”中所说的“心”是一种是“至善”的最高境界,这样的“心”应该是能动的,即可以实践的。基于此王阳明进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关于此最精辟的论述是“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到了真切笃实的程度就是“行”,“行”到了明觉精察的境界就是“知”。知行合一观点的现实意义在于我们对真理的探求切不可空谈学习、知行分离,而是必须要躬亲实践、知行并进。
  (三)致良知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最重要的范畴、希冀达到的终极目标和其理论的最终归宿。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天理,是心的本体,是一种不假外力、人人具有、个个自足的内在力量。“良知”人生而有之,“致良知”则是普通人成为圣人的根本途径。所谓“致”就是要“格物”和“知行合一”,即要亲自去研究事物、获得真理、不断进步,并一直坚持下去最终达到“致良知”的最高境界。对于这样一个繁琐的过程,王阳明进行了高度的浓缩,创立了“心学”体系,并将其整个的“心学”思想用四句话进行了高度概括: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一生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充满了传奇色彩,即使在受到奸佞诬陷、颠沛流离、历经磨难之际,仍然坚持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终创阳明心学之思想,熠熠生辉、光彩夺目,至今仍散发着无尽的正能量,供世人从中汲取各自所需的养分。
  二、阳明心学在西安外事学院“学院+书院”制[4]中的体现
  阳明心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也是一个学以致用的利器。西安外事学院首创的“学院+书院”教书育人机制是阳明心学的理念在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创新实践中的典型应用。
  西安外事学院创建于1992年,2014年,在教育综合改革中,学校首创了“学院+书院”教书育人机制,即每个学院下设相应书院,并成立“七方书院”,统领全校书院教育。这一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创新实践模式处处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思想理念。
  (一)七方书院的理念和目标
  “七方”即“东西南北天地人”,七方书院秉承“知行合一,传承文明;积极作为,日新其业”的育人理念,这一理念强调无论是对文明的传承还是对学业事业的追求,都要躬亲笃行、知行并进,这与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思想精髓高度契合。七方书院以人格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极其重视培养学生“为学”与“为人”并重的治学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德行放在第一位,通过“致良知”,即将良知推广到事事物物,把学生的一切行为和活动都纳入中国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轨道,不断地为善去恶,最终成就高尚的道德。
  (二)七方书院的教育模式
  书院极其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知行合一,实行课程安排自由选择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提供制度保证。这也符合阳明心学在追求良知的过程中切实笃行、知行并进的要求。学院同时强化博雅通识教育,强调全面发展、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王阳明主张“心即理”,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学”、“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在七方书院教育模式的安排中处处体现着阳明心学中这些关于人格独立与思想自由的论述。
  (三)七方书院老师的选择
  书院目前实行各类导师进驻书院,在学生教育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并形成合力:學业导师进书院,帮助学生规划学业和职业发展;德育导师进书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人生导师进书院,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书院要求所有导师以阳明心学中“圣凡平等”的观念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良知,向着兢兢业业、勤求去私的方向发展。这即是一种道德的实践过程,也是一种格物致知的过程。
  (四)七方书院的平台的搭建
  七方书院除了承担对学生进行博雅通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功能,还有公益和慈善组织、学生社团,指导各书院开展立德树人工作。学校创业学院承担了学生创新创业的培训任务;国际合作学院则是把国际教育思想和教育引进学校的窗口。通过搭建这些平台,学校会尽可能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如果说七方书院的理念和目标契合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主张,书院的教育模式暗含阳明心学“心即理”的理念,书院老师的选择对应“圣凡平等”的观点,那么这些平台的搭建则为学生门“致良知”铺平了道路。
  总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中,阳明心学的这些思想和理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瞿振元.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 2017.7.
  [2]武薇.致良知论——阳明心学思想初探[J].高校教育管, 2010.4.
  [3]王朝华.阳明心学在现代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11.
  [4]赵志荣.“学院+书院”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J].新西部:下旬·理论,2017.6.
  作者简介:李敏(1983-),女,汉族,江苏徐州人,西安外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相关热词搜索:高等教育 明心 创新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