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铁头诗”而引发的教育学思考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少年诗人走红网络,引发热议。本文认为,铁头是具有创造力的禀赋儿童,他的家庭教育不具功利性,他的心理发展也是健康的,对于这样的儿童,教育上不仅要注重德育工作,还要运用科学方法对创造力进行培养。
【关键词】铁头诗 教育学思考 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8-0239-02
一、引言
梁胜杰,小名“铁头”,6岁开始写诗。近几年,铁头的诗被刊登在诸多报刊上。但由于铁头的爸爸妈妈都是资深记者,妈妈是作家兼诗人,姥爷也是一位作家,所以铁头诗的爆红也被好多网友认定是功利教育的产物,铁头诗的措辞也被网友批判。
对此,我从铁头的家庭教育功利性、铁头的心理发展、如何对禀赋儿童进行德育以及如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这四个角度进行了思考。
二、铁头的家庭教育并不功利性
家庭教育的功利性要关注家庭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儿童主体的能动作用。
1.遗传因素
作为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人的遗传因素是有差异的。所以铁头对诗歌的感知在遗传基因方面优于其他儿童,他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可谓得天独厚。这些潜在性能为铁头后天的家庭的教育侧重点提供着方向,也为铁头这方面才华的发扬提供着可能性。
2.环境因素
铁头这样的家庭环境明显比普通家庭的子女更有优势,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语言文字、意识形态、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上,而且尤其体现在教育模式上,作家姥爷对铁头妈妈的教育是她有所成就,所以我们可以说姥爷的教育是成功的。与此同时,这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铁头妈妈的教育模式。由此表明,这个家庭教育优于普通父母对于儿童文字方面的教育。
3.主体的能动作用
随着年龄增长和意识能动性的增强,主体对环境的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和改变性都在不断增强。[1]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他们的表达也是天马行空。在作诗过程中,铁头妈妈并不对他进行干涉和指导,对写诗内容和思路也不加修改。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需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2]铁头的创造力被发现和解放,这样的教育不能谓之错误,也更不是人们口中的充满功利性。
三、铁头的用词大胆是心理发展的正常趋势
网络上对铁头的另一种批判,是惊叹“铁头诗”诗中的词语表达有些成人化,如《爱情》中,“我和妈妈没有爱情/我只是喜欢她的奶子/我和老婆也没有爱情/她现在还是个小屁孩/我和我的枪有爱情/摸过他身体的每一处”[1]
其实,孩子脑中关于词语的认识和运用适合成年人不一样的,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7~11、12岁处于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仅仅局限在他已知的经验范围内,在他眼中,爱情便是一种依赖,喜欢的感觉。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宗春山也认为,儿童的表达远未达到情色这种层次,这应该是孩子天然的情感,并非大众的感受,只是在用词方面值得商榷![3]
四、如何對禀赋儿童进行德育
在儿童出生7年之后,他们的情绪反应更具张力,体现成两种极端,感官知觉和情感反应的极大变化,使他们需要教育者的合理引导。
对于铁头这样的禀赋儿童,德育原则运用上尤其重要的便是因材施教原则,古有孔子提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4]结合现在的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根据这些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铁头诗”中体现了铁头自信,观察细致,智力发展快,接受能力强的特点,所以在对其进行教育时,只要根据他的兴趣和特长,加以正确的德育思想进行循循诱导,并调动他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德育工作仍需注意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前后连贯和一致,做好衔接工作。
五、如何发扬禀赋儿童创造力
中国教育的固有模式不利于孩子的创造力,而铁头这样的争议人才的创造力更要得到良好的培养。7~14岁期间,儿童艺术、音乐、诗歌、色彩等方面的思考能力变得独立、是有描绘性的、图景式的,并且内化。这种培养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1.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要保留儿童天性,家庭要保持民主,万不可专制,面对孩子的好奇心,探求精神,家长要对其行为给予支持,相信孩子能力,并提供机会让他们锻炼。铁头妈妈曾说到,中国家长对于教育普遍太心急,各种补课班把孩子变成了一个个小木偶,她说到:“父母的催熟、枯燥乏味的课堂,都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孩子的想象力”。[2]这样急于求成的,想把孩子培养成自己脑海中的乖乖仔,这极大的抑制了孩子创造力的发展。
2.学校教育
这一年龄的儿童都已进入小学接受教育,学校的影响甚至大于家庭,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教师的个性和行为,态度民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建立融洽师生关系,并且,身为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创设教学环境是儿童能够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其二,学校要开展相关课程和活动对学生进行训练。我国周林、张景焕所作多项研究均表明,各种发散性思维训练,均能有效促进个体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独创性和精细性[5]。由此可见,学校培养对创造力的地位不可替代。
3.社会影响
“铁头诗”对于诗歌产业和诗歌模式无疑是一种冲击,而他所引发的教育问题也是当今急需创新型人才的中国所必需正视、面对和剖析的问题。铁头的这类天才少年的全面培养还需更多教育学者去研究,我们每一个都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载体。让我们的思考前进,不停息。
参考文献:
[1]宾培英.受教育者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1-7.
[2]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J].师道.2004.6期.
[3]综文.对9岁男童写诗要注意引导[J].广西教育.2016.1期.
[4]刘玉.浅析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德育价值[J].文教资料,2011.9期:182
[5]秦弋.创造性培养中局和思维的意义和价值[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6.4期:113-116
作者简介:曹安琪(1995.3-),女,汉族,黑龙江绥化人,硕士在读,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人类学。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