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太空授课的远程教育学思考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educ/educ201408/educ20140801-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educ/educ201408/educ20140801-1-l.jpg)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educ/educ201408/educ20140801-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educ/educ201408/educ20140801-2-l.jpg)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educ/educ201408/educ20140801-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educ/educ201408/educ20140801-3-l.jpg)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educ/educ201408/educ20140801-4-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educ/educ201408/educ20140801-4-l.jpg)
摘 要:我国首次太空授课于2013年6月20日成功进行,太空授课生动体现了“应用性”特色,体现了航天工程直接为国民教育服务的功能。本文基于远程教育学理论,从本次太空授课的教学要素、教育分工、技术使用及教学交互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思考进一步依托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加速我国未来太空课堂的开发,以促进公平教育。
关键词:太空授课;远程教育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5-0003-04
引言
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04分至10点55分,我国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天宫一号进行了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并取得圆满成功。在地面指挥人员、科技工作者及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下,三名神舟十号航天员为大家呈现了一堂太空物理实验课。此次太空授课主要面向中小学生,航天员在太空进行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制作水膜、水球等五项微重力环境下的物理实验,使中小学生和全国观众了解微重力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第二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航天员除进行在轨讲解和实验演示,还与地面师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
太空授课,是指在太空中进行的科普教育活动,通过天地互动的形式展示一些奇特的物理现象。[1]当日11时30分,新华社撰文《太空授课传播科学精神 宇宙探索任重道远》,文章指出太空授课生动体现了“应用性”特色,体现了航天工程直接为国民教育服务的功能。 [2]
笔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收看了太空授课的直播,为太空授课的成功而兴奋,兴奋的同时也从远程教育学角度思考了我国的本次太空授课。
思考之一:本次太空授课充分印证了远程教育可以使学习地点得到延伸、使学习时间得到丰富的作用
本次太空授课从当日上午北京时间10点04分开始至10点55分结束,时长51分钟。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网络电视台、各地方广播电视机构及商业性网络机构都对本次“太空授课”进行了现场直播和报道。笔者认为本次太空授课充分印证了远程教育可以使学习地点得到延伸的作用,如图1所示:太空授课第一地点在距离地球340千米太空中的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的组合体上;第二地点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综合楼四层的“地面课堂”里;第三地点在全国8万余所中小学的礼堂、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中;第四地点在广播、电视、网络所能覆盖的全国的公共场所及家庭中,甚至全世界。本次太空授课的学习地点能够如此广泛必然是与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分不开的,必然是与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进步分不开的,必然是与我国远程教育的设施建设和手段革新分不开的。
回顾新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自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举办高等函授教育,自60年代起举办广播电视高等教育;1978年2月邓小平亲自倡导并批准建立面向全国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1986年起,开始了卫星电视教育,建立了中国教育电视台和中国电视师范学院;从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中小学和信息产业界开始兴办以双向交互为特征、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和卫星电视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国家支持建设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加强经济适用型终端平台系统和校园网络或局域网络的建设;1998年,教育部首批4所普通高校进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2000年,教育部批准建立网络学院、进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高等院校达到31所。[3]正是因为远程教育在我国的大发展,中央和各地方对远程教育的不断鼓励和持续投入才使本次“太空授课”课堂得以延伸至全国8万余所中小学和全国人民。
本次太空授课除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网络电视台、各地方广播电视机构及商业性网络机构进行了现场直播之外,其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中央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央广新闻》等各级各类广播、电视、网络媒体还在持续进行各种转播和报道,并且各级教育机构进行录播。截至2013年7月9日00:00短短18天内,经百度搜索各类全程或节选的“太空授课”视频有8438条;其中优酷视频点播全程授课视频61.5万余次;新浪视频点播24.5万余次;酷6网点播次数为7.7万余次。如果说直播是远程教育学中的远距离同步学习的话,其后的转播报道和教育机构的录播就是远距离异步教学。异步教学的作用是在更多时间延伸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课程的作用,更大程度上扩展了课程的受众面,使课程的学习群体进一步扩大。笔者思考本次“太空授课”正是集国家力量的一次超大规模的远程教育实践,也是我国教育工作者、教育技术教研人员长期以来梦想的实现。
思考之二:本次太空授课是集国家力量的,明确分工、紧密合作的一次成功的远程教育实践(见表1)
远程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及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其中,本次太空授课正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及媒体传播工作者等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一次重大的远程教育实践。远程教育的分工可大致分为教师、教学辅助者和学习者等,结合本次太空授课的实际情况笔者对本次太空授课的教育分工进行了如下归类:
1.教师
本次太空授课的教师可细分为太空教师和地面教师两类:航天员王亚平作为本次太空授课的主讲教师,为全国6000多万中学生和全国人民讲授太空物理学理论知识,进行太空物理实验。航天员张晓光担任天宫一号的授课主机位摄像工作,天宫一号内部的四个摄像头作为授课摄像的副机位。航天员聂海胜控制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组合体的太空运转,并且参于课程讲授的部分环节。
同时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礼堂中的两位来自北京中学的物理教师作为本次太空授课的地面教师贯穿于整个授课过程。
2.教学辅助者
本次太空授课的教学辅助者来自全国各方各面,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辅助者的范畴,正是他们的努力才使太空课堂得以开展,才使太空授课得以进行。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