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 要:与研究型本科、高职院校不同,应用型本科教育具有专业与务实相结合的特征,强调按照一线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课程体系。本研究通过对陕西省7所高校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及相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现状调研发现,现阶段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错位。针对这一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应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调整原有模块类课程设置、增开其他课程门类,并加强“一专多能”型教师的培养工作。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0-0101-02
潘懋元先生在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应用型本科在课程设置上与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有着根本的区别,研究型大学对学生的学科理论要求是培养的人才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这与他未来将要从事研究工作息息相关。而高职院校对于理论的要求则是“够用”,以理论“够用” 作为标准。应用型本科教育既不能按照研究型大学来要求学生的理论又深又厚,也不能按照职业教育只要“够用”就可以,而是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理论的基础上,着重于这个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即如何应用到实践中去。[1]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高等学校转型。教育学专业作为一个已有90多年历史的专业,随着高校转型趋势的来临,转变其课程体系以为地方服务,结合社会需求和岗位要求,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课程进行整体构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研究者选取了陕西省内的7所高校对其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进行调查后发现,按照课程类型可分为通识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四大类。其中,学科基础模块又分为相关学科基础课(选修)和本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程模块又分为必修、选修和教师教育三部分,其中3所学校的专业课程模块还设置了更为细化的方向模块,如语文教育方向、数学教育方向等。按照学分比例进行归类可发现:通识课程约占总学分比例的30%、学科基础课程占14.1%、学科专业模块占34.9%、教师教育模块占7.6%。其中,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分别为 85.4%、146%,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比例分别为 19.8%、80.2%。从以上数据分配中可发现,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一定问题。
(一)通识课程内容单一、与专业结合不紧密
通识教育课程是指除专业教育之外的基础教育课程。其目的在于促进未来教师全面综合地发展,培养教师广博的兴趣、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使未来教师具备丰富的文化储备。尽管通识课占总课程的30%,但其中思想政治类理论课占了大部分比例,且教学内容全校统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少结合相关专业进行教学。而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类的课程内容却少有涉足,这使得通识课最原本的初衷无法实现,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实践少、理论多,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通过数据可以了解在总课程中,理论课占到85.4%,其比例远远高于实践技能课。众所周知,学以致用、知行结合才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根本方法。实践技能课的缺失一方面会造成学生对理论理解的偏差,另一方面当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会发现以往所学知识与实际脱离甚远而感觉迷茫。同时应该看到,教育学专业自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它是培养未来教师的专业,而教师职业需要长期的实践积累和总结,并非纸上谈兵就能养成的。如教育学专业基础课《教育学原理》中的“教学”一章,教师就必须让学生自己登上讲台,备课、上课、总结、反思才能更好的理解教学的原则及常用的方法,否则本部分内容对于学生就是枯燥的记忆和条目。
(三)选修课与必修课比例悬殊较大
大学选修课一般分为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类。其目的都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体现大众教育中的“个性教育”,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进行学习。而根据数据分析我们会发现,大学中必修课的比例几乎是选修课的4倍多,即可供学生选择的选修课内容非常有限。通过对陕西省内7所高校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分析,不难发现选修课在设置中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如在专业选修模块很多学校提供了专业方向选修,以此突显教育的多样化,但在学分配比上却仅仅只有4-6分,即学生可能需要8选2或10选3,而这选择中的8或10门课真正开设的又能有几门在实际操作中更是不得而知。大学应给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发展兴趣、满足好奇心、弥补不足、发挥专长,做到因材施教而不是批量生产。因此,应合理设置选修课与必修课。
二、用人单位对教师能力要求现状
本科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其就职领域目前以学校为主,包括中小学、幼儿园及相关教育机构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教师能力的要求对教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十分重要且实际的参考价值。针对这一情况,研究者分别走访了西安市内的2所幼儿园、2家早教机构及3所小学,与学校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以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调研结果表明:第一,86.4%的学校管理者认为教师职业自身的独特性,决定了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更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否则日常的教学就只能是就专业讲专业,使知识的拓展延伸变得困难;第二,98%的学校管理者认为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并对教师工作给予认同,是教师职业路径发展的必要因素。且其中87.8%的管理者认为在本科教育中,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流于形式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不够深入,尤其是刚刚入职的年轻教师,由于教师工作的繁琐很容易出现职业状态的游离。第三,92%的管理者认为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必不可少,在实际的学校教学工作中,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内容的讲授、课堂管理与情景创设等都与师的专业能力休戚相关。最后,94.6%的管理者认为教师职业的未来发展是教学与科研并重。而真正支持未来教师科研的除了一线的教学经验和数据外,实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可以重新体会学科基础课程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的养分。与此同时,78%的管理者还表示除上述能力外,教师的沟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