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声乐教学中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文章将从历史、理论、实践三个方面对声乐心理学与教学在教学中的运用为主要核心进行论述,通过对大量资料的阅读,结合现实声乐学习与演唱过程中的体会,进行有关声乐教学的研究。借由实验研究数据表明心理学、教学适用于声乐教学,得出适宜的教学策略,辅助声乐教学,使得声乐课程教学科学、合理。
【关键词】声乐教学;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学
不同的课程都有属于本门课程的教学理论,声乐教学亦然。但是,目前对于声乐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人们主要研究的问题,因为现今运用于声乐教学的理论主要还是依附于音乐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学科基础的理论上,创新迫在眉睫。
一.声乐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声乐教学是一种结合人类审美观念与歌唱形式、内容、技能等的教学活动,它的存在也是传承人类文明的有效途径。声音是人类文明开始就存在的,音乐无国界,在世界范围内,声乐教育与传承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传统的声乐课堂教学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解决学生歌唱时的呼吸调节、喉咙打开这两方面,过于重视对嗓子肌肉运动的能力,忽略了学习声乐的学生的生理因素。人是情感动物,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与复杂的思维活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若是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的教育,有的学生由于欠缺歌唱整体进步的认识,可能会使得自我个性被埋没、丢失,仅仅依照“单打一”的思维解决自身遇到的声音问题。
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高校的体制也在进行改革,涌现了大量新颖、富有创意的教学思维,教学方法也变得多种多样。长久以来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都是“填鸭式”教学,大部分的教师还是秉承着这一教学理念进行课堂教学。大多数声乐教育者都曾说过:学习声乐的最好模式就是在将“歌唱乐器”建立成“发声机器”的训练过程。但是这一说法被过于片面的理解,造成了课堂声乐教学长期以来将发声技能训练作为全部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声乐教学犹如鸡肋般存在。因此,对声乐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已经是声乐教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声乐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声乐心理学
新涌现的声乐课堂的教学方法有许多种,真正有效的只有在不断实践中得到证明。要研究声乐心理学,就要将视角放在学生的角度,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结构,利用适宜的问题情境的创建,引导学生产生不平衡的认知,使得学生对于声乐的认知产生巨大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积极地加入学习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一般原理。
(一)声乐心理学略述
声乐心理学是指有关声乐艺术修养、声乐技能而产生实际影响的一切活动。狭义的声乐教育主要是指有明确教育内容、稳定的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确定、教学时间与场所固定,且以声乐为主要教育对象的活动。声乐是一种利用人体自身嗓音、人体能源歌唱出的音乐,即将人声作为音乐的声音。这种声音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音乐种类,也是一种最为普遍的音乐形式,同时,声乐艺术还将音乐与文字相结合。人们进行声乐学习就是为了自身的声音加以利用,通过对各种发声技巧的学习、对自身嗓音的开发和训练以及演唱技巧的学习,使得歌喉变得越来越美妙,利用各种歌唱技巧展现出歌唱的艺术性。对于未来进行客观评价或是人声审美学习时,将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利用更为美妙的声音展示声乐作品具有的情感与主题。
(二)课堂教学理论的核心理念
通过近一个世纪的改革,我国大部分院校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声乐教学模式,基本确立了以训练歌唱技巧、学习声乐理论知识、欣赏优秀声乐作品、实践声乐艺术的教学内容;明确了对学生唱、讲、教、导等综合声乐技能的培育教学目标;建立了将声乐单独课、声乐小组课、声乐集体大班课互相结合,单独课为主要课程的教学形式。
三.声乐课堂教学心理特点和过程
在1987年,我国著名的徐行效先生率先提出了建立音乐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声乐心理学。他预言了未来声乐艺术发展一定会走向交叉学科新时代。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精神需要的诉求,声乐课堂遇到了更大的挑战,既要重视对学生歌唱生理的训练,还要重视学生心理对于声乐学习的影响。
由此可见,声乐心理学的关键所在就是解决声乐艺术教学实践中可能产生的心理学问题,要求教师以声乐艺术对心理学的要求为主要立足点,为歌唱者从事声乐艺术提供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依据。
四.声乐心理学在声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声乐心理学理论总结概括了声乐课堂教学不同阶段的心理,系统解释了心理学在声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声乐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教学活动,还包含着对学生综合声乐素质的训练,利用系统、科学的声乐知识、技能。
五.结论
声乐课堂教学理论隶属于声乐心理学学科体系当中,现今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有关如何提高声乐课堂教学质量,怎样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成效,进一步使得声乐心理学科体系得到完善建设。由衷地期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致力于声乐心理学课堂教学理论的研究,把声乐心理学科体系建立得更加完善。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