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对我国音乐教育学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 要:本文系《音乐教育学概论》一书的绪论,重点在于阐明音乐和音乐教育的本质与要义,力图根据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针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与师资培养的现况,为从根本上改革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提出个人的管见:这一改革的前提与关键在于认清音乐的本质与功能,贯彻人本和乐本的精神,以构建理想的国格、乐格与人格。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 人本 乐本 人类的三种语言 音乐—语言—动作—表演的四位一体 做音乐的知音与主人 国格、乐格与人格的构建
  
  音乐的起源与人类的起源同样悠久,远比音乐教育久远。音乐教育的产生,说明人类开始懂得通过音乐的教与学来传授音乐;这标志着人类音乐的自在阶段宣告结束,从此进入一个通过传授与培育进行传承、提高和发扬音乐的自为阶段。可是,这离音乐教育作为一门理论化和系统化的学术的产生,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人类从基于本能自发地从事音乐活动,发展到有意识地进行音乐教育,是一大进步;然后再经过漫长的音乐教育实践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通过长期的实践—理论—实践、具体—抽象—具体、归纳—演绎—归纳以及分析—综合—分析的反复过程,终于形成比较成熟、完整的音乐教育理论。这一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不断地得以发展和提高,臻于系统化而成为音乐教育学,这又是一大进步。人类这后一种进步的得来更不容易,它的形成与发展是决不平衡的:首先在某些地区和国家中出现,然后才在其他地区和国家陆续形成;这种情况好比孕育在大地怀中的种子,有待于一定的、足够的条件成熟后,才可能破土而出地萌芽和茁壮成长。各国、各地、各人通过自己的实践与理论积累起自己的心得、经验与创造成果,同时也随着近现代文化—信息交流的传播日益加强,不断吸取其他先进国家和学派的影响,从而得以逐步地、先后地形成为该国家、地区或个人固有的音乐教育学成果,或迟或早、或浅或深地出现并在人类的学术园地上呈奇竞秀。在任何一个国家的音乐领域上,对音乐教育学这一门学术进行探究,并在音乐教育领域上把它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建设和课程开设,是完全必要的,因为音乐教育学是对音乐教育这一事业和理论的集中概括和最高概括;因为正是它,不论是有形或无形、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决定着、指导着一切音乐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它实际上指导着音乐教育和教学的进行,虽然不能保证,但却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它的成效。
  迄今在音乐教育和音乐教育学比较发达的一些国度,对音乐教育学这门学科的研究,不仅程度不一而且众说纷纭。各家各派根据各自的认识和见解,对它的基本定义、概念、原理直到具体内涵的界定和阐述,都大相径庭,更谈不上、也决不需要统一;这尤其是由于各个国度和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传承、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概括习惯。所以,对音乐教育学这一门学科的研究,应当既尊重、参考和吸取外来的、先进的,尤其是对人类普遍有效,特别是对自己有益的经验和成果,同时也必须保持并追求自己应有的不同特色和独创性,这样才能针对本地区、本民族的特殊状况、条件和需要,避免无的放矢、生吞活剥的不良后果。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音乐传统和悠久的音乐教育发展史,早在数千年以前的《礼记》中已有《乐记》和《学记》这样两部辉煌的论著,不愧为人类最早的、预示着音乐学与音乐教育学终将形成的“先驱”。可是,由于几千年封建制度的桎梏、思维方式的局限,以及音乐教育在理论性和系统性方面发展不足,并未能形成一门真正符合科学标准的音乐教育学,而至今仍然只能沿着建立这一门现代化学科的方向,不断进行探索;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早在两、三千年前,在中国就形成过人类最早的音乐教育盛期,并产生了杰出的思想家、音乐教育家孔子。古代中国音乐教育最突出的成就,在于认识并强调音乐教育的道德精神和力量。周朝掌管音乐的大司乐所进行的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首先是“乐德”,然后才是“乐语”和“乐舞”,正如后来的《乐记》所说的:“乐者所以象德也”(乐施·三),“乐者,德之华也”(乐象·三),由此可见:古代中国提倡的音乐功能是非常局限的:音乐被置于“诗”、“礼”之下,孔子憧憬的“礼乐之邦”和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均将音乐放在一个从属的地位,着重点也在于发挥其为礼教、为德教、为政治和为统治人民与国家服务的作用。西方的古希腊也强调音乐的“心灵净化”(Katharsis)作用;柏拉图也致力于音乐为其“理想国”服务的作用。这样的立意,显然和西方文艺复兴时代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想以及18世纪的启蒙运动等近现代西方的思潮,有着本质的差异:近五百多年来,西方音乐不断沿着人本与乐本的思想和道路发展,音乐早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与学科,从而音乐教育和音乐教育学也有了新的生命和视野。
  自中小学校这一教育机构形式在近代国家建立后,相继开设有音乐课,但最初很长一个时期,学校中的音乐课实际上仅限于歌唱,直到19世纪末仍称作“歌唱课”;在德国,直到20世纪20年代的学校音乐教育改革后,方从名称到实质均改革为“音乐课”。我国直到清末才兴办近代教育,改“私塾”为“学堂”(1902年);辛亥革命后改称为“学校”并开设有音乐课,而其实际内容也仅限于歌唱。此后,尽管我国音乐教育先驱蔡元培、萧友梅等从德国引进了专业音乐教育,建立了音乐学院,而实际上仅限于专业音乐教育的领域,对国民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却并未系统地引进西方国家的音乐教育思想和体系,从而这一传承至今仍保留其痕迹:在我国培养学校音乐师资的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至今几乎普遍地仍停留在仅开设“声乐”、“钢琴”、“视唱”、“乐理”这四门课程的层面上,作为培养学校音乐师资全部或主要的音乐专业课程,整个“音乐教育系科”的组建,也以“钢琴”、“声乐”两大教研组为主,它们占据全系(或科)绝大的比重,而其成员和教师大多也是出身于专业的钢琴系与声乐系,并不曾以普通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教学以及如何针对在学校中使用钢琴与声乐的课题为其主修的专业;这样的办学方针与教学思想体制,势必将学校音乐教育系办成“亚声乐系”、“准钢琴系”,从而才会产生考不取音乐学院声乐系和钢琴系的学生得以投考音乐教育系并被优先录取的现象。从这些现象均可看出:学校音乐课仍停留于歌唱课的轨迹:似乎学校音乐课教师的任务,仅在于能发声歌唱、弹钢琴伴奏、教视谱歌唱与传授乐理知识而已,而对学生(甚至教师)水平的评估也主要看他的钢琴独奏和声乐独唱的水平。这一陈规旧习与体制至今未能得到根本性的改革,这理应被视作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及其师资培养,迟迟不能跟上时代与先进水平的主要原因。
  探讨音乐教育学的前提,首先在于对音乐的本质及其功能有正确的认识,揭示音乐是人的本性体现,是人的本能证实;音乐教育的根本着眼点应是人本和乐本的教育,即:
  1.人本
  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教育人,进行人性的体现和人格的构建,而不在于以音乐为其他服务或仅限于娱乐。人类的音乐应被视作人类的一种“语言”——表达自我、体现精神、情感、意念、意欲、思想以及相互沟通、交流、取得共感、共识的语言。
  2.乐本
  音乐教育首先针对的、从事的应当是音乐本身,使人主要通过音乐本身的学习去掌握音乐,做音乐的知音与主人,但人类的音乐应当是独立的,绝非是孤立的。乐本决不意味着排斥音乐与其他事物、其他艺术的联系,相反地,音乐本身即具有可能与其他因素彼此融合的本质。
  按音乐的本质来说,音乐是人类的一种语言。语言一词具有双重的含义:狭义的,仅指人类使用口语或文字来表达的语言;广义的,泛指人类自我表现以及与他人沟通的某种特定的手段与形式。从人类学的观念来看,人类有三种广义的语言:

相关热词搜索:学科建设 教育学 思考 我国 音乐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