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到教育学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 了解和掌握心理学中的一些知识可使班主任的工作增添艺术性和科学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心理学;同理心;首因效应;动机效应;破窗理论;期望效应
  
  了解和掌握心理学中的一些知识可使班主任的工作增添艺术性和科学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需要先掌握与人打交道的人际交往的一般规律和这些规律产生的心理效应,然后才能更好地掌握师生沟通的特殊规律以及应用方法。
  “同理心”是师生之间沟通的一个基本条件,“同理对方”,向学生传递“同理心”,就是说要我们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学生,设身处地地看待他们,要懂得换位思考,并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形式有效地把这些感受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理解、尊重和接纳。“学生顽劣,会公然顶撞”等这些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常见。我们不妨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俯下身子看学生。每个人都是一轮月亮,有着自己的阴晴圆缺,更何况是孩子们。元论是哪个学生,都是感情的动物,而不是理智的动物。他们常常知道什么是对的,但是支配他们行为的更多来自于情感的因素。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这门学科;因为敬服一位班主任而好好读书;因为被一位老师感到而从此改邪归正……这样的例子很多,班主任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会出现因学生的逆反生气而导致师生对立的情形。以一个孩子的视角看问题,我们的心中首先就有了一种宽容。在你嗔怒时,要提醒自己,给自己3分钟不说话,因为人在盛怒之下往往会怒不择言,而过激的言语无异于一把利刃,造成伤害。这时,善感的情怀、真诚的爱心、宽容的眼神、温和的话语正是我们的孩子们所需要的。另外,整合多方资源、尝试多种策略帮助学生,让他们知道,老师是值得信赖的听众,是真心的分享者,是睿智而充满善意的长者和朋友也是十分必要的。
  初与学生相处时要重视“首因效应”,我们要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同时还要注意不要以“首因效应”即过早的表面印象对学生下结论。在师生沟通中,我们还需要了解“动机效应”:要认真反省自己的沟通动机。每一次与学生沟通前,要自问一下:我对学生是否带有主观偏见?是否做到了百分百的真诚?等等。我们需要经常思考自己的表达方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良苦用心”。当学生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后,我们还需与学生进一步拉近心理距离。更多地寻找和学生的共同点,让他们视我们为“自己人”,实现“自己人效应”,使双方的情感不断融洽,沟通便能深入下去。再进一步增强我们的影响力,用我们的专业知识、个人品质、人格魅力令学生佩服,让我们各方面的“资本”随之不断增值,“影响力此消彼长”,对他们实现“温柔的征服”。
  画面一:早晨老师走进教室,地上没扫干净,垃圾也没倒,班主任大发雷霆:“看看,卫生都没人管,这个班级像什么样!……画面二:晚自习乱,扣了分,班主任很生气:“看看你们像什么样子!全班罚抄课文……”学生们不服气也委屈。相信这样的画面我们并不陌生,经常会因几个学生的错误迁怒于全班同学,把个别问题全面化。迁怒的后果一方面对于个别学生来说,由于批评面较广而起不到真正的作用。另一方面,让集体受到了伤害,使全班学生产生消极心理。老师或许元意伤害班集体,但不经意间却给学生传递了这种消极的信息,这就会影响全体学生对集体的自我认知,时间长了,必然会形成消极的集体形象。这也就是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的“破窗理论”。很多时候,当一样事物完美的时候,大家都会用心去维护它,一旦出现了残缺,大家就会加速地破坏它,认为反正是坏的东西,再破点也无所谓。同样在班集体管理中也存在着这种现象。如果学生们从班主任的言语中得到信息:我们这个班是差班,管不好了。这种暗示具有角色行为的导向作用,强化了学生的消极情绪,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
  心理学里中还有一个“期望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有发展前途学生的名单交给了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一定要保密。几个月后,奇迹出现了,这些学生的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而且各方面都很优秀。其实,名单上的学生是随机挑的,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期待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班集体也是有其自身的生命,如果班主任传递的是一个积极的期望,就会促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如果你传递的是一个消极的期望,则会加速其向坏的方向发展。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让班集体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是好的。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学生就会按照好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调查显示: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三部曲:幼儿园,教师是姐姐;读小学,教师是妈妈;到中学,教师是朋友。面对现在社会的学生,如果我们用传统的家长制和封建式的教育方法是绝对不行的,我们应当把学生看作我们的朋友,他们也会爱,也会恨,是具有矛盾感的人。我们的责任就在于把学生唤醒,而唤醒的方式是诱导而非羞辱,鼓励学生尝试,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虽然没有一把万能钥匙可以开启每扇门,也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可以唤醒所有学生,但无论如何,我们的力量可以通过传递感情、改变心情、启发见解等诱导方式而得以体现。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学 学到 心理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