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管理目的观的反思与建构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学校课程管理目的是指学校课程管理活动的意图,学校课程管理目的观是对学校课程管理“为何管”的理解与解释。因学校内外系统的关系不同,学校课程管理表现为“为顺从而管理”、“为成果而管理”或“为建立永续的组织生态而管理”的目的观;就课程的信息来源而言,学校课程管理表现为“个人本位”、“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的目的观。“主体发展”的目的观旨在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与发展,是对既有学校课程管理目的观的完善与超越。
  [关键词]学校课程管理目的观;内外系统关系说;课程来源类型说;主体发展目的观
  [作者简介]张相学,南京晓庄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江苏 南京211171
  [中图分类号]G42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8)02—0172—05
  
  学校课程管理目的观表征的是对学校课程管理目的与价值的观念与主张,是对学校课程管理“为何管”的理解与应答。它是学校课程管理观念体系的基础与核心,因为学校课程管理“问题域”的不同方面都存有其“目的指向性”。不仅同样的管理方法由于不同的管理目的会招致相异相反的管理结果,而且学校课程管理目的观的偏颇往往会导致学校课程管理观念与行为的偏向,引发学校课程管理系统的整体“动荡”,甚至学校主体行为的努力愈是强烈,对学校课程管理实践造成的损失愈加严重。换言之,学校课程管理在目的观上的“偏失性行为”可以说是整个学校课程管理研究与实践的“最大失误”。英国课程论专家凯利认为,任何关于课程的探讨都必须超越只孤立地考虑内容的做法,“如果我们认为课程设计必须始于对我们所希望达到的目的或实践所立足的原则的陈述,那么所有的关于课程内容的决定则必须附属于这些居先的选择”。因此,学校课程管理目的观的确立与建构是学校课程管理研究的首要问题。
  
  一、学校课程管理目的与目标的内涵分析
  
  目的与目标是两个相联而又相异的概念。在当前的课程研究与实践中,由于人们对目的与目标概念的区分不清,往往造成学校课程管理目的观的错误定位。因而,在具体对学校课程管理目的观进行理解与解释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弄清楚目的与目标的概念异同。日常语言是最基本的语言,是各门学科语言的来源和基础。借助于日常语言分析的方法,目的是“意之所趋”,指一个人进行某种活动的意图,即“人的意向所指之处”。人的活动往往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非盲目地、无意识进行的,即人们进行任何一种活动都必然有外在的即客观的或内在的即主观的原因与依据。当我们讨论一个人进行某种活动的目的何在时,往往是指他(她)进行这种活动的内在意图是什么,亦即是为了得到何种性质之结果而进行这种活动的。人们使用“目的”一词指一个人进行某种活动所欲得到的结果,实质上是表示他(她)为何要进行这种活动,即表示这种活动得以发生的内在原因与依据。根据对“目的”一词的日常语言分析,学校课程管理目的是指人们进行学校课程管理活动的意图,或人们进行学校课程管理活动是为了得到何种性质之结果。
  目标一词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射击、攻击、寻找或嘲笑等动作及活动的对象;二是对活动结果所预先设想或拟定的要求、标准。一个人为寻求某种性质的结果而进行某种活动,就这种结果要达到怎样的标准、要求所作的规定或设想,即为活动的目标。学校课程管理活动中的“目标”适合于其中的第二层含义。如人们为了获知“个体发展”这种性质的结果而展开学校课程管理活动,学校课程管理目标就是人们就这种性质之结果要达到的标准、要求所作的规定或设想,即个体发展的具体质量标准。根据“目标”一词的含义与特点,学校课程管理目标可以指学校课程管理质量标准的各个层次而并非仅指具体层次,因为汉语中的“目标”一词综合性很强,可以指具体的、即时的目标,也可以指总体的、长期的目标,究竟指向何者还要视当时的语言情境而定。目标的这一特点是活动的层次性的体现,学校课程管理活动中的“目标”也是如此。如学校课程管理的整体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学校课程管理的研制目标、实施目标、评价目标以及各类课程各门学科管理中的总体目标、单元(章节)目标、课时目标等等。
  学校课程管理目的是人们进行学校课程管理活动时所抱有的内在意图。其基本内容可归结为:学校课程管理活动的内在动因是什么?是为了社会发展,还是为了个体发展,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如果是两者兼而有之,那么其相互关系是什么?学校课程管理目的应以这些方面为研究内容。在一些研究中,由于将学校课程管理目的研究错误地定位在学校课程管理的总体质量标准上,致使学校课程管理的目的研究沦为对学校课程管理目标(更确切地说是目标问题的局部)的研究。由此,学校课程管理的质量标准被分割为“学校课程管理目的观”与“学校课程管理目标观”,分别对应于总体层次和具体层次上的要求,二者往往又是彼此孤立、相互脱节的。学校课程管理目的观是学校课程管理本质观的具体反映,学校课程管理所具有的价值和价值的选择受到其中的目的观制约,在某种意义上是学校课程管理目的观的逻辑展开,而学校课程管理的目标确立和方法选择亦无疑是以学校课程管理目的观为基础的。因而若把学校课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划分为学校课程管理的本体论、价值论、目标论、方法论等主要的一级研究领域,学校课程管理目的观理应属于学校课程管理本体论的研究范畴。显然此处对于学校课程管理目的观的研究并非欲开列出具体的管理目标及质量标准,而是要比较和探究学校课程管理视阈中的“为何管”的内在的、根本性的问题。
  
  二、学校课程管理目的的“内外系统关系说”
  
  学校课程管理是“为何而管”、“因何而管”?参照理查兹关于校本经营架构类型的划分,可以将学校课程管理目的观划分为与之相对应的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为顺从而管理”。通常是指与学校组织运作课程法规知识的顺从有关的管理风格及学习行为,不同的赏罚因对上级课程规定的顺从或不顺从及其程度而生;学校课程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只是一些不必用心思考的例行活动步骤而已。第二种类型是“为成果而管理”。仰赖技术性知识,把控制的平衡从外在环境转到内在环境。更具体地说,是把来自专业机构及管理单位的外在控制转移至学校内部的及地方性的专业自主。这种转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外在环境的管理单位已经发现:各个学校和地方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但受制于标准化的投入及过程而无法获得卓越的表现。这种转变带来的可能是学校和地方专业自主性的发挥,但亦可能是对外来督导单位的直线式与机械式的反应,如纯粹是为迎合与获致外来督导单位的满意认可与评价而决定学校课程管理工作的重点,因而学校课程管理方法择取的真正意图亦非是指向学校自身的持续成长与发展。这种在外在单位督导下呈现出的学校课程管理的专业自主

相关热词搜索:目的 建构 反思 课程 学校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