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研究性教学探索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研究性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我们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这门历史学专业的选修课中对研究性教学进行探索,既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主导作用;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0-0033-03\[作者简介\]邹长清(1965—),男,广西资源人,博士,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师,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明清政治制度史。
由于对研究性教学的认识不同,研究性教学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研究性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观念。”\[1\]这就是说,本科研究性教学本身并不是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观念或者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鼓励学生提出新的想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质疑精神。这种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随着研究性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本科研究性教学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研究者、大学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共同关注的课题。我们在大三历史学专业开设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这门选修课上进行研究性教学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
人们对教师在本科研究性教学中起什么作用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主导作用;也有人认为是指导作用,“教师的角色和作用的定位应是指导而非主导”。\[2\]根据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和坚持,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针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这门课提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构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课程的结构和体系
虽然大三的学生有一定的构建知识的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构建课程体系上能起参与、辅助作用,可帮助教师完善学习内容和课程体系等,但限于知识结构、时间、精力等因素,他们还难以主导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作为一门选修课,教师在关注学生的需求的基础上,应主导课程结构和体系的建设。
“选择专题题目首先要考虑两个大原则:一是关注到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二是考虑到教师个人的专业特长,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主导性。”\[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可围绕中央、地方制度这根主线,设置以下专题:皇帝制度、中央决策机构、中央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监察机构、翰林院制度、选官制度等。我们的研究方向是明清政治制度,其中重点研究明清翰林院庶吉士制度和科举制度,以及这两项制度对明清两朝产生的重大影响。基于此,教师在构建这门课程的体系时,给予了翰林院制度和科举制度一定的重视。这样,在考虑课程内在结构性的基础上,教师再根据自己的学术背景和学术积累建设课程体系,更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教师在课堂讲授中起主导作用
本科研究性教学的中心是教学,课堂讲授仍然是本科研究性教学的“主渠道”\[4\],课堂仍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场所。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关注较少,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受到很大程度的压抑。而研究性教学则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传统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基本没有独立、主动探究的时间,时间基本上都被教师的讲授占用。而研究性教学主张学生在课堂上应有思考、探究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将授课时间控制在必要的范围之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这门课每次有三个课时,我们大概用两个课时讲授,把一个课时交给学生探讨问题。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围绕专题进行学习,先讲授基本线索,弄清基本问题,然后对相关问题的学术动态进行介绍和展望,提出该专题在研究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探讨和解决。教师讲授主要是引导、帮助学生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教师讲授专题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索和探究。如学习了“中央行政机构”之后,引导学生总结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阶段中央行政机构有什么特点。在笔者的启发下,学生发现秦汉时期的中央行政机构与隋唐之后的有明显的区别:秦汉时期的中央行政机构主要围绕皇室服务,而隋唐之后的中央机构则转向以服务全国政务为主。可以说,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积极探索新知识,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了学生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中心作用,即在教学过程中凸显教师的讲授。教师满足于向学生进行知识的系统传授,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在研究性教学中,作为课堂教学主导的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要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把弘扬学生的独立个性、主体性视为现代教育的根本”\[5\]。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针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这门课,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研究性教学主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活跃的教育氛围,鼓励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摒弃“唯师是从”的师生观,大胆地与教师进行交流。
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确定专题时,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鼓励学生参与专题设计。如根据学生的要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课程可在保留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可增设督抚制度、土司制度等专题,使结构不断趋于完善。
在课前,要求学生做好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背景知识。这样,我们才能在讲授时突出重点和要点,才能有效地控制讲授时间,才能留给学生较多的讨论、探究的时间。如此学生才能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也才能得到拓展。
在课堂上,要启发和鼓励学生提问题,发挥主体作用。如在学习皇帝制度时,学生提出“为何明代太子监国没有出现所谓的太子侵犯皇权之事,而康熙帝从没有令太子监国,却认为太子侵犯了皇权”这一问题,引起大家的讨论。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解读,有学生从康熙的为人的角度进行解读,也学生从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等角度加以理解、认识。从问题的提出到对问题的解读,学生发挥了主动性,拓展了思路,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对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我们可介绍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究。如学术界对唐宋时期的翰林学士院与翰林院的功能有不同看法,甚至将翰林院与翰林学士院等同。经探究,学生认识到唐宋时期的翰林学士院与翰林院的功能是不同的,甚至有些学生准备在这方面做进一步研究。
对课堂上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则要求学生在课后查找资料,再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唐后期三省体制遭到破坏之后,中央决策体制是如何操作的”“在唐后期中央决策体制中,三省、翰林学士院、枢密院的权力分割是如何进行的”等问题,通过启发和引导,学生能够主动探究和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这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通过撰写学期论文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还需将学生的主动性延伸到课外,做到课堂探究与课外探究相结合。学生一学期有好几门课,作业过多,会使学生难以掌控自己的时间,难以发挥主体作用。为此,我们围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只要求学生按学术规范写一篇学期论文。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