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长期以来,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存在“重军事技能训练轻理论教学”的状况,整体构建研究的成果较少。提高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坚持理论教育和行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遵循教育规律,进行整体构建。在系统论视域下,以课程论为指导,把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理念贯穿于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理论教学和训练工作系统构建的始终,对课程体系的立体化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和课程评价体系的初步框架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构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理论教学和训练工作的系统工程,为普通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工作提供可参考的方案。
关键词:国防教育课;理论教学;训练工作;系统构建
一、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研究评述
我国自1985年开展大学生军训试点工作以来,就把军训作为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方式和壮大国防力量的有效手段。教育部、原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先后三次制订了国防教育课的教学大纲,分别为1994年制订的《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2002年制订并于2006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30多年来,我国国防教育实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有关国防教育的理论研究也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研究成果日渐丰硕,形成了一批重要的理论著作和研究论文,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国防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和经验总结的研究占据一定比例。研究指出,始于1985年9月在全国52所院校实施的学生军训试点,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经历了以军事训练为主要形式的初步探索期和把国防教育课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的全面发展期,并肯定国防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1]其次,对国外国防教育的研究也较为丰富,集中在对国外国防教育经验的介绍以及中外的对比研究。已有研究对美国、俄罗斯、瑞士、日本以及以色列等国家的国防教育状况进行介绍,归纳得出世界各国国防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培养国民国家安全观念、加强国民国防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以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组织形式为保障。研究指出,尽管各国情况不同,但向国民灌输国家安危意识,储备国防知识和技能,注重完善国防教育立法及组织机制应该成为我国国防教育重视的问题。[2]中外国防教育进行对比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从目的、观念、立法、实践性和普通高校教育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得出启示。除此之外,关于我国国防教育状况的实证研究主要是区域性的样本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普遍认为当前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军事技能、轻军事理论”。最后,国防教育的课程建设研究成为当前这一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重点问题,现有研究主要从改革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究。
已有研究为国防教育课理论教学和训练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在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仍面临严峻的发展困境,存在系统性不强和持续性不足的问题。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的实效性较低、学生国防意识薄弱、国防教育课程建设流于形式和课程评价体系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要切实提高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在系统论的视域下,以课程论为指导,坚持理论教育和行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遵循教育规律,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创新和课程评价体系的确立进行全方位的探讨,构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理论教学和训练工作体系。
二、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构建的原则
课程体系建设是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一项系统工程,是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理论教学和训练工作系统构建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提升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结合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实践状况,从学科发展视角,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进行总体规划,明确目标,找准定位,规范课程名称和内容,构建有自身特色的国防教育课程体系。
(一)找准定位,明确目标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主流的国防教育模式基本停留在“军事训练+国防讲座+日常性的国防教育活动”的模式,这一模式在具体运行的过程中也存在持续性不足和实效性不高的问题,使得国防教育的目标和发展导向都有所偏差。长期以来,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以培养“传统安全观”和“军事技能”为主要目标,强调军事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军事技能的培养,侧重于关注国家军事、主权和政治等传统安全领域的问题,未能从更开阔的“国家总体安全观”的维度上去开展国防教育。当今时代,我国的国家安全已经成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广义范畴和综合性的概念。[3]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管理,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因此,我们在新形势下构建国防教育课理论教学和训练工作需要以培养“总体安全观”和“大国防观”为核心和目标,把广义的“国家安全”确立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逻辑起点,从而增强大学生“大国防观”意识。大国防观是当今一种新型的国防观念,是针对传统国防观念提出的一个新的国防概念。在全球竞争的一个新的时代,我们国家的利益边疆、安全边疆都急剧扩大,战争变成了“无界战”,战争的“去界”,陆、海、空、天、電、网等多维空间都可能成为战场,而且深度渗透至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生态等诸多领域。
在全球化、信息化、协作化的时代,顺应国家安全战略,关注非传统安全因素,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目标和发展导向进行重新的定位,把培养“总体安全观”和“大国防观”作为国防教育的核心和目标,才能为国防教育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二)规范建设,明确归属
目前,绝大多数普通高校都开设了国防教育的相关课程,但是对于这门课程的称呼却不尽相同。有“军事课”、“军事理论课”和“国防教育课”等称谓,多种称谓并存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也影响了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规范化建设。因此,当务之急要统一该课程的名称,这是课程规范化建设的必要前提。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将其称谓为“军事课”,名称过于突出“军事”,容易造成误解,形成狭窄的国防教育观。我们认为,基于学生学习的目的和需要,定义于国防教育较为恰当,这样易与国防意识、军事教育等相统一,从国防教育的观念中理解其内涵,其中包括了国防教育课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两大部分。除此之外,《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国防教育课程是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国防教育课既然是一门课程,就要有独立设置的国防教育课教研室,发挥其教学和科研等职能,但目前在教育部的学科分类中,国防教育既不是一门学科,也没有说明它属于哪类学科,国防教育课教研室到底应该设在哪个教学部门,各普通高校也不够规范和统一,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因此,明确归属也是课程规范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各普通高等学校应该在思政部或武装部等其他相关部门设立国防教育课教研室,加强学科的规范化建设。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