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X小学国学校本课程案例浅析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为校本课程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性的支持和帮助。本文以信阳市X小学国学教育校本课程为例,浅析为何在政策如此支持的情况下,各级学校开展校本课程为何依然流于形式。
  【关键词】小学 校本课程 案例
  201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下简称《纲要》)课程条例,《纲要》指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开发校本课程是新一轮课课程改革赋予学校的权利,同时也是学校对本校学生应尽的责任”。本人分别访谈了信阳市小学、初中、高中的部分教师,发现对于信阳市公立初中和高中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难度系数非常高,来自家长、社会和学校本身升学率的压力使得校本课程根本无从发展。而在信阳市的小学中,创办于2011年的X小学的国学教育校本课程项目可谓是独树一帜响应素质教育主旋律。本人通过浏览学校官网、访谈部分教师完成对X小学国学教育校本课程的案例分析。
  一、校本课程与国学的概念界定
  1.本课程的含义和特点
  所谓“校本课程”,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关系。如果说国家课程是一棵大树的主干,反映着国家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学生的普遍要求,那么校本课程就是繁茂的枝叶,能够满足不同地域、不同个性学生的具体需求。与国家课程相比,在校本课程的“校本性”—服务学校、依靠学校、根植于学校的特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程编制、实施和评价呈“三位一体”的姿态,形成统一的三个阶段,并由同一批学校教师负责承担。著名的课程论专家斯基尔贝克(M·Stilbeck)指出:“设计课程的最佳场所在学生和老师相处的地方。”
  2.国学的含义和特点
  从狭义上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广义上来说,“国学”是指先秦经典以及以后诸学为根基的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及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二、X小学国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信阳市X小学为响应新课改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的政策,开设一门国学必修课,固定每周一课时,专任教师,专用教材为学科语文教师组编著的《经典阅读》,全体学生必修。国学必修课以完成国学校本诵读计划为主体。《经典阅读》书中收录了包括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传统国学经典读物,每个学生都需在教师的带领下仔细研读,并围绕国学开展各种活动,如:国学知识比赛、国学戏剧表演等。此科目不列入学生课程表,不成文的在每周一写字课上学习,期末学校统一组织考评。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以及家长对国家课程科目的重视,X小学的校本课程——国学课程现在发展已流于形式,有些班级甚至已经取消了这个课程的教育。以下结合案例分析X小学校本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一,课程编制欠缺层次。据调研,X小学校本课程只有一本读物《经典阅读》,此书通用于各个年级,很明显有违于教育的基本规律。虽然宏观审视三级课程的建设过程是符合课程规范的,从学校的《国学课程纲要》来看,虽具备了充分的基础性论证与计划性,然而,通过对比国学校本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选择,却发现此课程缺乏层次性。进一步深入课程实施现场来看,从一年级至六年级,学生在学习相同的内容而没有本质上的、难度上的区别。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年级的学生对于同一篇古文的理解程度有着天壤之别。X小学国学课程读物包括四书五经经典片段解析、古诗词欣赏,低年级的学生能否理解《易经》、《中庸》等经典中的原理有待考证。
  第二,校本课程实施策略单一。校本课程实施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它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有学者把校本课程的实施与学校价值观内化于学生联系在一起,表示校本课程实施是指一所学校把依据本校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思想开发的课程内化为每个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校本课程的实施是区别于传统国家课程的教学的,其校本性决定了教与学的过程的创新性。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教学中更加重视对话与交流,再次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动作用和创造作用。而X学校的国学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与一般学科课程并无异处,依然属于以教师、教材和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体系,虽然学校积极响应执行关于三级课程管理的教育政策,实则并没有领悟到校本课程关于多元化个性化的课程核心。
  第三,评价机制不健全。X小学校本课程并没有考试,只有教科室老师对每个班级个别学生抽查,并让最优秀的学生在学校展示台上展示诵读。此评价方式既不能评价国学课程优质与否,也不能评价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和体验学习国学应遵循四重境界的节奏,四重境界即“诵读、记忆、领悟、行动”。诵读只是第一步,最终目的是要内化到学生日常的行动中。所以单单靠诵读作为此课程唯一的评价方式是有违课程的发展规律的,不利于激励教师和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参与热情。
  三、X小学国学课程实施对策
  1.增强校本课程教材编制可行性
  进入学校的课程应该有着对应不同年龄、不同发展层次学生的课程目标定位、内容定位,包括难度、深度、广度、效度等的层次的不同要求。这是导致X小学校本课程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师是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直接参与者,校本课程发展的成功与否,教师是一个关键因素。校本课程实施主张增加教师各方面权力,强调教师角色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由执行者转变为发展者、决定者、诠释者以及行动研究者。教师编制课程内容时教师应注意课程内容是否有效、是否是重点内容、是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是否能在现实中学以致用等因素。其中,可学性(Learnability)因素对于编制课程尤为重要。可行性是西方学者的提法,含有“适宜性”的意思,它要求校本课程开发者所选择的内容应该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有所关联,而且应选择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课程内容,塔巴和惠勒(Wheeler)等人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学生的素质差异,即进一步探讨决定学生如何学习的各种过程。如果对此有所了解,可学性的标准将能够更有效地得到贯彻”。教师组应研究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发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国学读物,使每个年级的学生都能充分理解并运用他们所习得的国学知识内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相关热词搜索:信阳市 浅析 国学 校本课程 案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