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近些年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各专业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教学压力日益增大,如何提高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学理论课及实验课教学水平,选择较好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保证在扩招形势下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总结了现代教学论的创新性实习观,分析了植物资源利用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学;教学创新性学习观;存在问题;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42.0;Q949.9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1-0032-0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体制、教育思想和观念正在进行重大的变革,社会也对高校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未来的人才,要掌握最先进的理论、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具备将理论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发展和创新的能力。作为高校的理论、实验教学的承担者,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法,提出新的适应社会的教学模式,已成为现阶段人才培养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样的形势下,转变教学模式,提高理论、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为国家输送合格的建设人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1-2]。
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学是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并且与农业科学、医药科学、食品科学也有着极密切的联系,学好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学,对于深入了解我国的植物资源的贮藏量、利用情况、开发方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4]。现结合笔者在多年教学中总结的经验,将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总结如下。
1现代教学论的创新性学习观
1.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
现代教学所倡导的创新性学习观,主要强调创造性素质的培养。教学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立体的。如内容目标中除了有认知发展的目标,还有道德、情感、意志等非认知发展目标。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显性目标外,还具有精神风貌等隐性目标。教学过程中对这些目标必须全面考虑。人的创造能力包括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等。只有人的创造力、智慧水平与道德水准相统一时,人的创造力才能造福社会。因此,培养人的创造性精神、塑造创造性人格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之一。研究性教学目标呈多重整合性,既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更强调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实现对知识的重构与延扩。
1.2教师由教学的组织者变为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
教学氛围民主性是现代教学论的又一重要论点。一个和谐、合作、平等的情感化学习氛围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根本保证。在这一氛围下,学生总是处于宽松、活泼的情境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研究性教学模式将否定现行教学中强迫学生全盘接受某一种所谓“标准”的认识,认同教师或他人的结论的做法;否定学生唯教材是从、唯教师是从、唯“标准答案”是从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学习中有权对教材、他人的意见,包括教师的观点、结论进行批判、选择。因此,教师所扮演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开发者和引领者角色。
1.3教学具有时空开放性
研究性教学要求打破时空条件限制,突破教材界限和课堂教学范畴,在时间安排、论题选择、研究方法、学习成果评价等各方面均有较大的灵活性,使学生有更广阔的空间与时间去学习自身感兴趣的知识与技能。
2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学教学与实际要求的矛盾主要集中表现在教学滞后于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学研究的进展、滞后于专业课程的发展、滞后于社会对大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要求3个方面。
2.1教学内容繁多与教学时数减少的矛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课程体系改革步伐加快。主要表现为:一是为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新的需求,课程内容有了比较广泛的更新与数量的增加;二是由于高校专业结构优化,不断增设新专业及产生新的专业方向,开设了一些交叉性、边缘性和综合性的课程;三是由于社会要求大学生具有厚基础、广适应、就业面宽的特点,高校在教学计划调整中,普遍增加了选修课的门类与学时数。尤其是人文科学课程有所增多。如河北北方学院在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选修课所占的比例与专业课相近,有的甚至高于专业课,这样必然导致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学等必修课学时数大幅度减少,但专业学习要求学生必需具有全面而系统的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知识。同时,仪器分析化学、药物化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需要纳入新的教学内容,理论课内容却越来越多。教学内容繁多与学时数减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不及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难度大大增加,不仅难以保证学生学习的系统性,而且也难以达到专业学习所要求理论的深度与广度,势必影响教学质量。
2.2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与学生实践能力强化的矛盾
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学生毕业由国家安排就业岗位,教学与就业严重脱节。学生要在走向工作岗位后经过长时间实践,方能获得所必需的业务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必须要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养成。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学校与用人岗位联系得十分紧密,不仅要求教学与生产接轨,而且要求学生在校学习必须获得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工作能力,以便其走上工作岗位能立即适应工作,这也就是大多数学生比较注重“学以致用”的原因。但迄今的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学主要侧重于理论的讲授,而对其在实际中的运用重视不足。
由于学时较少,实验教学只占不足30%的比例。由于实验条件有限,实验教学项目还只限于单项,且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验证性甚至是演示性内容,缺少综合性实验项目。因此,应在探索和提高理论教学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机制。
2.3注入式教学与综合素质培养的矛盾
目前,创新能力已成为大学生就业市场中最有力的筹码。而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中,学生多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生素质教育迫切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将教学过程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评估的探索与研究的过程,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改革建议
虽然已对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例如,增加仪器分析化学、中药化学等学科的内容;充实新的研究成果;重新编排教学内容;增加实验课教学学时;采用多媒体教学等,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和课程综合化的加快,传统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之间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对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学教学进行彻底改革。解决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学教学与实际需要矛盾的有效途径是采用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研究性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我思考、自我研究、自我评价中,完成对知识的吸收与消化过程,使教学由过去的“逻辑—演绎”式转为“心理—认知”式。
3.1以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核心
在理论教学方面,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各种植物资源分布情况、综合开发利用现状,掌握野生植物资源开发的理论、科学实验、产业开发等多方面的知识,同时对学科未来发展趋势还要有深入了解。因此,一是在保证理论知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精选经典教学内容,按照“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重新整合。将基础内容划分为学生自我研究、自我学习与评价、教师精讲3个部分。二是进行知识更新,为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把相关学科,尤其是仪器分析化学、中药化学等学科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的思想方法,有选择地纳入到教学中,使之融为一体,以充分体现现代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学的重要学科特征。如结合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最新成果,添加了中药化学、分子生物学、仪器分析化学等的基本知识及应用技术方面的内容研究。三是加强与植物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学等课程任课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删除与这些课程相重复的内容。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