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课程设置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 要】一直以来,课程设置都是中外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古往今来,人们在课程设置上劳心费神,提出了一个个几近完美的课程设置理想,但直到今日,仍旧不存在一个十全十美的课程设置模式,也不可能存在一个完美无瑕的通用模式。透过美国电影《录取通知书》,可以清晰看出高校课程设置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其中的碰撞值得每一位教育者细细思考。
【关键词】课程设置 教育
美国喜剧电影《录取通知书》,讲述的是高中毕业生巴特比面对被8所大学拒绝的窘境,迫于父母的压力,为自己创办一所大学,伪造录取通知书,开始了奇特的“大学”生活的故事。美国的教育与中国的教育之间存在的差异都是社会上一个热议的话题,有不少人将中国的教育体制贬得一文不值,将美国的教育体制想象得完美无缺。然而,其实有许多问题,是全世界的教育都普遍存在的,比如课程的设置问题。这一问题,在这部电影中被暴露得非常彻底。
下面,本文将从电影《录取通知书》出发,根据目标设置、类型设置、内容设置,三大方面,以及电影中给出的幻想于当下实际的不合理、不成立之处进行具体分析,探讨影片中高校课程设置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一、目标设置
课程目标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抽象模糊的概念,“南哈蒙理工大学”的课程目标就更加模糊了——服务于大众,让学生学习他想学的任何东西,让学生收获他想收获的任何东西。
影片中巴特比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差生”,但当他面对三百多名被南哈蒙理工大学录取的新生充满渴望的目光时,选择继续留下这些学生,将这个秘密归宿与有着共同命运的学生共享。
曾经的教员告诉他,“人们忽视了最重要原则,大学是一种服务行业。”他深有启发,立刻行动,问合作的伙伴,问“校园”里的“学生”,他们想要学习什么。学生们的反应令人心疼,他们很多人都是愣了很久,甚至反问“为什么问我?”可见之前的教育过程中,没有任何人询问过学生的意见,没有任何人重视过学生的诉求。影片中设置课程的目的非常纯粹,非常天真,完全理想化,一切由学生决定,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在现实世界中,这种做法无疑会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与弊端,但这的确能够彻底改变当下教育“填鸭式”的标签。男主在演讲中讲到,“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南哈蒙”因为这种学习,是学生们去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发挥自己的激情。教育局的官员在判决中对巴特比讲到:“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激情,在这点上,你成功了。”不可否认,南哈蒙的课程目的完成得非常成功。
二、类型设置
“南哈蒙理工大学”的课程类型可谓应有尽有,繁冗复杂——既有正儿八经的学科课程,也有彻底的经验课程;有分科课程,又有综合课程;所有课程都算选修课程,学生自主选择。由于这所大学根本就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师资,在“南哈蒙理工大学”,老师就是学生,有瑜伽特长的学生教授其他学生瑜伽,同样热爱轮滑的学生一起练习轮滑。虽然这一切看起来都很疯狂,但学生们的确在其中收获着知识。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影片中那些正统大学的课程类型死板生硬,正如女主人公莫妮卡所在的学校,她想要选摄影新闻课,却被告知只有新闻专业才能选,而艺术摄影课,又只对艺术专业开放,导师还说,最好什么都不要选,因为不能提供学分。课程,竟成了束缚学生个性发展的枷锁。高校课程设置的自由与约束,是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思考。
三、内容设置
论课程的内容设置,影片中的“南哈蒙理工大学”可谓理想境界——人人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因为人人不仅仅是学生,还都是课程的制定者兼教授者。“散步与思考”,学生在一个减压环境中思考人生要做什么;“让他对你说202”是门艺术课,通过调查个人经历发现自身的才华;除此之外,还有“滑板234”、“摇滚222”等等。“南哈蒙理工大学”的课程内容丰富,应有尽有。就课程内容设置来说,南哈蒙的丰富课程设置,无疑给那些看似碌碌无为,甚至一无是处的差生,一个开发可能性的机会。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为体现影片戏剧性,其中有些课程并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比如意念控制法等。
与南哈蒙大学相比,影片中正统大学的课程内容就显得死板很多,正如男主人公在片尾发表的演讲中所说的那样,“剥夺孩子们的创造性与激情”,众口难调,固定的、有限的课程内容并不能适宜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四、影片中课程设置的不当之处
高校的课程设置的确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录取通知书》中的南哈蒙理工大学也的的确确地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但却也产生了一些不合理之处。
第一,南哈蒙没有充分考虑课程本身的价值,其中很多课程都是夸大了知识习得的一面,而忽视了获取知识的效率等问题。这也是影片追求喜剧效果的需要。
第二,南哈蒙没有考虑课程所需要配备的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物质精神基础。现实中的学校,由于师资、硬件等原因,绝不可能兼顾每一位学生,只能尽可能地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较为合理的需求。
第三,教师即学生,是南哈蒙的一个创新之处,但仍不适宜当下。教师有时可以由不同身份、信仰、地位的人来担任,但专业度与基本修养不能马虎,显然,当下各高校的大多学生们尚未具备这种能力。
这部电影,提出了一个关于高校课程设置的美好幻想,虽然这仅仅是极富戏剧性的电影情节,但其中的众多想法,仍旧值得现实中的教育者深思。如钟启泉在《现代课程论》中所说,“课程,作为学校教育这个系统中的‘软件’,是最重要、最繁难的教育问题之一”,当下“新课改”正火热开展,这部影片值得我们细细思考。(指导老师:程镇海)
参考文献
[1]傅建明 李勇.教育学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吕叔湘 丁声树.现代汉語词典(第6版)[M].商务印书馆,2012.
[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