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人生感悟

发布时间:2017-02-06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朱光潜人生感悟篇一:朱光潜语录

朱光潜语录

●话语

★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比好一点,是神仙的生活,比坏一点,就是猪的生活――便呆板单调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朱光潜《无言之美》

★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谈人生与我》

★我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世间少我一个,多我一个,或者我时而幸运,时而受灾祸侵逼,我以为这都无伤天地之和。你如果问我,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你如果问我,人们生活在这幻变无常的世相中究竟为着什么?我说,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别无其他目的。你如果向我埋怨天公说,人生是多么苦恼呵!我说,人们并非生在这个世界来享幸福的,所以那并不算奇怪。

★文学作品在艺术价值上有高低的分别,鉴别出这高低而特有所好,特有所恶,这就是普通所谓趣味。辨别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评判,玩索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欣赏,把自己在人生自然或艺术中所领略得的趣味表现出就是创造。趣味对于文学的重要于此可知。文学的修养可以说就是趣味的修养。

――《文学的趣味》

★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

――《谈读书》

●故事

★邓伟回忆说:那时,逢到周末,朱先生爱去校外的海淀浴池洗澡,过了八十岁还是去。有一回我去看他,他得意地“透露”自己顺便在海淀镇买了上好的带鱼,一定要留我吃饭,犒劳我被学院里一星期的清汤寡水亏待的肚子。还有一次,朱先生特地要家里的保姆为我做一顿土豆烧牛肉。夜晚告辞的时候,朱先生看见小柜上摆着几个橘子,他抓起来执意往我书包里

塞。我着急地推搪着,终于拗不过先生。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起《背影》中父亲送站的场景,那情形我曾无数次地想象过。摸摸书包里圆鼓鼓的橘子,我感到似曾相识的殷望与实实在在的温暖。

★朱光潜的《谈美》又叫《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书出版后,上海书摊上出现一本署名“朱光潸”的书,书名叫《给青年的十三封信》。朱先生看后哭笑不得,给这位“朱光潸”写了一封信,含蓄地说了做人要坦诚的意思,署名曰“几乎和你同姓同名的朋友”,在《申报》上发表了。

★1984年春天,朱光潜完成了他最后一部翻译巨著―― 意大利哲学家维柯的《新科学》,体重只剩35公斤,夏天他就病倒了。朱光潜说:"我的时间不多了。中国的美学研究还很落后,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资料不足。我多翻译一些,可以为后人研究提供方便。"他每天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除了吃中饭,他不离书桌不下楼。夫人和女儿嗔怪他:"简直着了维柯的魔了!"小外孙说得更形象:"和外公讲什么他都听不见,一讲维柯,他就活了!"历经三个寒暑,47万字的译著终于全部脱稿,可惜朱光潜等不及看到出版的新书了。

★一次,朱光潜先生帮邓伟敲定拍摄名单,他翻看着纸上的人名,问:“你应该拍摄美学家蔡仪先生,有他的名字吧?”朱光潜先生的某些美学观点跟蔡仪先生是针锋相对的,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对于“对手”的尊重。同样在五十年代是朱先生“论敌”的李泽厚先生后来撰文回忆,当年朱先生曾在给友人的信中评价李泽厚的文章是所有批评他的文章中最好的。在文革中,这两位“论敌”还曾偷偷小聚,把酒畅叙。朱先生曾说,人活在世上,不要看风行事,应该实事求是,说公道话,做老实人。

●评价

★沈从文的作品得山川之助,光潜先生的笔墨则更多由中西方浩瀚的典籍之海流溢而出。读沈从文,可流连山水,纵情之所之,虽然《边城》式的清醇的旁边,陈列着粗犷拙直,但那身在旷野的逍遥,却是沈从文的好友、身为当年“京派”另一主将的光潜先生所不能贡献的。读朱先生的书,是从这本书到那本书的跋涉,那光景有时也确乎可以让人忘记这其实不过是端坐书斋在想象中游目聘怀。光潜先生追求的是对书中之理的抽绎,编织,条贯,一生在书中过活。他读了那么多书,又那么有耐心一一向我们介绍这些书中密如蛛网而且常常晦莫如深的思想线索,叫人不得不佩服。――郜元宝《远远望去的印象》

★我见到朱光潜的时候,他已经六十多岁,虽然瘦小单薄,白发苍苍,但精干灵便,神情烁烁,他宽而高的前额下一对深陷的眼睛炯炯有神,老是专注地注视着、甚至是逼视着眼前的对象,手里则握着一支烟斗,不时吸上一口,那态式、那神情似乎面前的你就是他观察分析的对象,研究揣摸的对象。别忘了,他专攻过心理学,有过心理学方面的专著,而且是“变态心理学”的论著!坐在他面前,你似乎感到自己大脑的每一个皱折处都被他看透了,说实话,开始并不感到舒服自在。――柳鸣九《两点之间的曲线人生――关于朱光潜的回忆》

★他基本上是一个书斋型的学者,虽然有明确的政治倾向性。当年国民党曾花不少气力动员教授参与亲政府的政治活动,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一些自由主义知识份子极力拉拢,企图在国共两党之外树立第三种势力。朱先生很少参与这些活动,至少并不热衷于这些活动。我听朱先生讲课时,他是从来不谈政治的。当时北大学生组织的社团很多,经常请一些教授

发表讲演,却从未见朱先生参加。――罗艺军

【朱光潜(1897~1986),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安徽省桐城人。笔名孟实、盟石。192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到吴淞中国公学校教英文,兼任校刊《旬刊》主编。1925年夏公费到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修英国文学及艺术史,兼修哲学、心理学。1929年毕业后转入伦敦大学文学院。次年进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到北大西语系执教。抗战爆发后,他至川大任文学院院长。1939年他成为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1942年起任武汉大学外文系主任兼教务长。抗战胜利后,重返北京大学任西语系教授,并曾代理文学院院长。1962年夏转入哲学系,讲授美学,任博士生导师。朱光潜生前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还曾担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政协常委及教育组织员,民盟中央委员等。】

朱光潜人生感悟篇二: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读《谈美》之感

我们知道,一千种人有一千种思想,当然就有一千种不同的生活道路,一千种不同的审美观点。看了朱光潜先生《谈美》一书后,总觉得他不是在谈美,而是在谈哲学,谈人间万象。《谈美》从总体来看是本谈艺术欣赏的专业书,但其中充满着对人生观的思考。在《谈美》这本小书中,枯燥复杂的美学理论变得平易近人了,朱光潜先生用明白晓畅的话语让我们先体验“美感”,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事各个方面去,从而“美化”人生,最后达到人心的“净化”。以下概括《谈美》各个章节的精彩之处: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木商、植物学家、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带有人为的创造性。木商那种“实用的态度”偏重事物对人的利害,以善为最高目的;植物学家那种“科学的态度”偏重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以真为最高目的;画家那种“美感的态度”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以美为最高目的。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表面看来,美是最没有用处的。但是,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人的美感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因此,“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可以照耀过去和未来一片漆黑的天空。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树的倒影往往比正身美,游历新境时最容易见出事物的美,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这是什么缘故呢?看倒影,看稀奇的景物,看旁人的境遇,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看正身,看熟悉的环境,好比乘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因此,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跟鞋,说话用唱腔??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正如后来人常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庄子·秋水》里有一个“濠梁之辩”的小故事,说明人类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的,这种心理活动叫做“移情作用”,也可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的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感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真正的美感经验能够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美感经验的直

接目的虽不是陶冶性情,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

四、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

通常人所谓“美”大半就是指“好看”,指“愉快”,许多声名煊赫的文艺批评家也把美感和快感混为一件事。英国十九世纪有一位学者罗金斯曾经很坦白地说:“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罗斯金的错误在于把英国姑娘的引诱性做“美”的标准,去测量艺术作品。艺术是另一个世界的东西,对于实际人生没有引诱性。《红楼梦》里的刘姥姥想来不一定有什么风韵,在艺术上却仍不失其为美。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罗斯金所称赞的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对于实际人生距离太近,不一定比希腊女神雕像的价值高。享乐主义的美学错误地将“快感”等同于“美感”,弗洛伊德派的学者的错处不在于主张文艺常是满足性欲的工具,而在把这种满足认为美感。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美感所伴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到过后才回忆起来。

五、“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联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内容派是肯定的,形式派是否定的。我们赞成形式派的主张。通常所谓联想是辗转不止的乱想,是妨碍美感的。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使精神涣散,注意力不专一,使心思由美感的意象旁迁到许多无关美感的事物上去。在审美时,我看到芳草就一心一意地领略芳草的情趣;在联想时,我看到芳草就想到罗裙,又想到守罗裙的美人,既想到罗裙的美人,心思就已不复在芳草了。

六、“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

考证家都不免犯两种错误:一是穿凿附会,二是因为考据而忘欣赏。批评家分四大类:导师类,法官类,舌人类、近代法国的印象主义批评类。我个人倾向印象派“欣赏的批评”,他们的领袖佛朗士说:“一切小说,精密地说起来,都是一种自传。凡是真批评家都只是叙述他的灵魂在杰坐中的冒险。”印象派以为批评应该是艺术的、主观的,它不应像餐馆的使女只捧菜给人吃,应该亲自尝菜的味道。总而言之,考证和批评都不是欣赏(美感),而欣赏却不可无考证和批评。

七、“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什么叫做美呢?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为什么“情人眼底出西施”呢?因为恋爱中的对象是已经艺术化过的自然。美的欣赏就是把自然加以艺术化,即人情化和理想化。美的欣赏极似“柏拉图式的恋爱”,对于所爱者也只是无所为而为的欣赏,丝毫不带占有欲。

八、“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艺术史上有两种表面相反而实在都是错误的主张,一是写实主义,一是理想主义。它们的艺术主张都可以称为“依样画葫芦”主义,都承认自然中本来就有所谓美,都以为艺术的任务在模仿,艺术美就是从自然美模仿得来的。我们说“艺术美”时,“美”字只有一个意义,就是事物现形象于直觉的一个特点。我们说“自然美”时,“美”字有两种意义,一是自然的常态,二是艺术美。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说:“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人人尽管都有一部字典在

手边,可是用它来做出诗文,则全凭各人的情趣和才学。说自然本来就美者,也犹如说字典中原来就有《陶渊明文集》和《红楼梦》一类作品在内。这显然的很荒谬的。

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从儿童玩骑马的游戏中间,我们可以看出游戏和艺术的类似点:1.像艺术一样,游戏把所欣赏的意象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个具体的情境;2.像艺术一样,游戏是一种“想当然耳”的勾当;3.像艺术一样,游戏带有移情作用,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跃的生灵;4.像艺术一样,游戏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一个理想的世界来安慰情感。游戏和艺术有三个重要的异点:1.艺术带有社会性,而游戏却不带社会性;2.游戏不必有作品,而艺术必有作品;3.艺术家不能不研究“传达”所需要的技巧。一般艺术家都是“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十、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艺术和游戏都是意造空中楼阁来慰情谴兴,这种楼阁是如何建筑起来的呢?比如王昌龄作《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首诗时有哪些心理活动呢?他必定使用了想象,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艺术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又可分为两种心理作用:分想作用和联想作用。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联想可分接近联想和类似联想,类似联想又有“拟人”和“托物”两种结果,“拟人”和“托物”都属于“象征”。象征是若隐若现的,不可以言传的,全赖读者意会。

十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

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所以诗是做不尽的。有人说,风花雪月等等都已被前人说滥了,所有的诗都被前人做尽了,诗是没有未来的了。这般人不但不知诗为何物,也不知生命为何物。诗是生命的表现。生命像伯格森所说的,时时在变化中,即时时在创造中。说诗已经做穷了,就不啻说生命已经到了末日。艺术的任务是在创造意象,但是这种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饱和的。情感或出于己,或出于人,诗人对于出于己者须跳出来视察,对于出于人者须钻进去体验。主观的艺术家在创造时也要能“超以象外”,客观的艺术家在创造时也要能“得其环中”。文艺作品都必具有完整性,凡是欣赏或创造文艺作品,都要先注意总印象,不可离开总印象而细论枝节。

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在艺术方面,受情感饱和的意象是嵌在一种格律里的。形式化的格律都有束缚艺术的倾向,但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提倡不要格律也是一桩危险的事。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从束缚中挣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往往又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

十三、“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

艺术上的模仿最重要的是技巧,技巧可以分为两项说,一项是关于传达的方法,一项是关于媒介的知识。一切艺术须从模仿入手,所以不能不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但是它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

有匠人的手腕。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后来者齐白石老人教育学生时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总之,创造与模仿要把握好一个“度”,模仿应该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阶段,创造才是艺术家的最终目的。

十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遗传和环境对于天才的影响非常重大,但是个人还有努力的余地。最容易显出天才的地方是灵感。灵感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的。灵感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灵感是潜意识中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读书破万卷”是功夫,“下笔如有神”是灵感,灵感是从功夫出来的。不过,灵感的培养正不必限于读书,人只要留心,处处都是学问。“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十五、“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为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首先,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其次,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不容有丝毫假借。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生活。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本色。艺术化的人生就是取舍恰到好处,他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艺术的生活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情趣化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美学,是一门神秘的学说。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注重的是人们品位之高雅,看重的是修身养性。美学的魅力在于对于每一种事物的评价都因为人们的性格兴趣而大相庭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欣赏事物的时候,当你发现事物别人说不知的美后,不仅使自己身心愉悦,而且让艺术细胞得以熏陶。

漫步于屋后的绿荫小道,感受月光透过树叶洒落枝头,静谧的气氛舒缓了劳累的身心。美学,它让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能放眼四周。能在感受大自然之美的同时,愉悦自己,享受生活。慢慢走,欣赏啊!”努力向前但我不会忘了驻足停留 ,欣赏眼前的美景,品味当下的生活。

最后,我将书中写给阿尔卑斯山上游人的一句话作为送给所有的人,那就是:“慢慢走,欣赏啊!”

对身体素质提高课程的看法及建议

在当今世界,体育这一人类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早已渗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且占有越来越显赫的位置,它是力量的冲撞,是生命的跃动,是对肉体无尽潜能的多种考验,是对荣誉和个体价值的执着追求,

是民族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体育与国运亲戚相关、拼搏惟系着体育,一切浓缩于青春怏然、七彩的中国。就身体素质谈谈自己的看法。

1.思想重视,行动落实

体育在学校体育中扮演着更“崇高”的角色,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从事一切生产生活劳动。据悉,在日本这种竞争的、而且必须努力锻炼、开拓创新,经得起竞争的考验,许多单位在录用人才上还优先录用具有运动精神的健康人。同样健康的身体是学生学习的根本保障,学校体育教学是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方法、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传授知识与技能,是培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重大举措。为了克服学生高分低能,提高动手能力,培养他们面对社会的抗争力和生存能力。

2.扩大体育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主性面对广大学生,我们要从思想上去引导他们了解体育,使他们正确认识体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体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意志品质的考验,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培养学生参加全民健身的意识,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自主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3.精心组织,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在学校经常组织一些有趣适宜的体育活动。如篮球赛、乒乓球赛、排球赛等,让这些活动吸引住他们,让他们在活动中找到乐趣,在乐趣中提高身体素质,利用集体主义精神,注意培养班级体育骨干。即在一个班中培养部分爱好体育,有组织能力的学生,让他们来带动和督促不爱运动的学生。如保证好早操、课间操的同时,吃过下午饭后五分钟慢跑,十五分钟参加其他体育项目的活动。每天晚上睡前女生一组仰卧起坐、每组20至30次。男生一组俯卧撑,每组,每组10至15次。这样不仅规范了学生的作息时间,同时也在无意之中提高了身体素质。但教师要注意在体育课中进行无意抽查,检查学生是否课后主动参加体育锻炼。

4.潜移默化提高学校学习体育的自主性。教师某些技能的无意识影响也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是一名体育爱好者,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在学生中树立较高威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一言一行在教学活动中生活中影响着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如某校的几名体育教师非常喜欢篮球运动,且技术也较全面。每天下午饭后,几名教师都不约而同的到篮球场集中开展篮球友谊赛,要么打半场,要么打全场,天天如此。渐渐地球场旁边观看的学生多了起来,有的在呐喊助威,有的观看怎样打,哪个动作好看,评价哪个是好球。久而久之,课余时间两块球场的学生开始多了起来。有高年级的,低年级的,有男生也有女生,他们都不同程度的在学习老师们半场或全场的组织和打法,有的在学习老师的某个动作等。几年来,老师的锻炼没有停下来,爱好体育活动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大大提高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主性。

5.组织开展各级各类活动、为学生打造良性的竞争学习平台

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各类活动注意群众性和经常性,坚持小型多样、单项分散、比较为主的原则。并根据学校体育运动传统和季节特点安排竞赛活动。有些学校在这方面就做的比较好,每年“元旦”举办一届田径运动会,“五四”举办一届球类运动会,这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丰富和活跃课余文化生活,而且能起广泛宣传鼓励作用,从而提高广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主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奋勇拼搏、遵守纪律,服从裁判等优良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不是需要具有这种意志品质的人吗?他们有旺盛的生命力、积极

朱光潜人生感悟篇三:读朱光(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摘:朱光潜人生感悟)潜《谈美》有感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朱光潜的《谈美》一书,篇幅较短,内容精炼,没有长篇大论的赘述,读起来也不是很费力。他潜心研究美学时间较长,而且中西美学融合,内容丰富,学识渊博,是先进美学的代表。 朱光潜先生本身对美这一概念的阐述: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需要心与物的结合。美是人的意识创造,是时间、空间的范畴,是人的主观意识,结合自然美与艺术美。除了欣赏美而外,还要着重在美中感受到的价值。

以下是我觉得文中比较经典的部分:

“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为广义的艺术。

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首先,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其次,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不容有丝毫假借。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生活。

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本色。艺术化的人生就是取舍恰到好处,他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

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艺术的生活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情趣化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美学,是一门神秘的学说。

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它注重的是人们品位之高雅,看重的是修身养性。

美学的魅力在于对于每一种事物的评价都因为人们的性格兴趣而大相庭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欣赏事物的时候,当你发现事物别人说不知的美后,不仅使自己身心愉悦,而且让艺术细胞得以熏陶。

漫步于屋后的绿荫小道,感受月光透过树叶洒落枝头,静谧的气氛舒缓了劳累的身心。 美学,它让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能放眼四周。

能在感受大自然之美的同时,愉悦自己,享受生活。

慢慢走,欣赏啊!”努力向前但我不会

忘了驻足停留,欣赏眼前的美景,品味当下的生活。

最后,我将书中写给阿尔卑斯山上游人的一句话作为送给所有的人,那就是:“慢慢走,欣赏啊!”

相关热词搜索:人生感悟 朱光潜 朱光潜的美学人生 朱光潜美的人生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