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素描课程“研究性知识教学”初探

发布时间:2019-08-05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素描是艺术造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鲁迅曾曰:“因为木刻究竟是绘画,所以先要学好素描。”(鲁迅《书信集·致曹白》)可以说,几乎所有的造型艺术门类都把素描列为重要的基础课程,其开设课程的目的,就是通过对造型的基础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如何开设好素描课,许多教师总是在积极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自“研究性知识教学”的理念传入我国之后,“研究性知识教学”已为教育界广泛接受。尤其是在基础教育中,应该用处更为广泛,随着高等院校也逐渐有人引用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而艺术类课程,则毫无疑问,应该引入“研究性知识教学”的模式。尤其是成人教育,更需要研究性的教学与学习。如何在成人教育的素描课程中,引入“研究性知识教学”的模式,在近几年教学实践中,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以下试从三个方面对成人素描课程“研究性知识教学”作较为全面的分析与判断。
  
  一、“万象之根”:素描的艺术价值
  
  艺术造型是艺人们进行的复杂劳动,是一项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形成的特殊技能。它不只是塑造孤立静止的物体形态,更重要的是表现物体中各种形式的有机关系。掌握艺术造型的方法,需要研究自然物体的形式特点和认识它的变化规律及条件。素描课程是解决这些造型问题的最佳途径,因此,素描历来被人们称为“造型艺术的基础”。
  清代著名画家石涛曾经说:“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一画章第一》)显然,石氏之论,借鉴着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表达形式,但他非常明确概括出“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 之至论。“一画”者何,最基础的素描技巧是也。
  素描在西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在我国,素描教育也有百年传统,徐悲鸿、王式廓、靳尚宜、王华祥等几代艺术大师对其进行了积极的倡导与改造,对于素描,他们都是积极肯定、非常重视并大力提倡的。
  由此可见,素描不仅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技能,还是培养艺术品位的重要门径。所以,中外美术院校,都把素描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来开设,就在于它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表现能力与创新能力。绘画就是要将那些自然的秩序,导换成美的、入画的秩序,这也是素描的意义和目的。
  说素描能培养艺术品德,古人云:“作画于榻管时,须要安闲恬适,扫尽俗肠,默对素幅,凝神静气。看高下,审左右,幅内幅外,来路去路,胸有成竹,然后濡毫吮墨,先定气势,沈分间架,次布疏密,次别浓淡,转换敲击,东呼西应,自然水到渠成,天然凑拍。其为淋漓尽致无疑矣。”(清·王原祈《雨窗漫笔·论画十则》)故作画者,必具胸襟,胸襟者,品德也。总之,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必要基础,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二、“依样画瓢”:素描的教学误区
  
  建国以来至上世纪90年代以前,各高等院校美术专业主要采用前苏联契斯嘉科夫素描教学体系。全国上下几乎所有艺术专业的院校,甚至包括中小学的基础素描教育都是千篇一律,都是沿用契氏的教学体系和观念,渗透到好几代人的思想中,影响深远。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85新潮”后,对艺术多样化的需求和对前苏联素描教学的质疑与反对声中,开始放眼对欧美等国艺术大师素描艺术的研究,并从现代艺术中吸取营养,从而了解古代写实素描与现代素描有很大的区别。
  从总体上讲,建国以来至今,高等美术院校或高校美术(院)系素描教学改革实践基本上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契氏教学体系对我国的美术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它对于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架上绘画来讲,这种基础素描训练方法有其优秀和科学的方面,对我国现实主义绘画的繁荣有着巨大的影响。然而发展至今,举国上下的素描教学教法过于单一和模式化,明显赶不上时代进步的步伐。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育必须改革,这已成为社会之共识,素描教学亦然,务必正视过去教学中的不足,锐意革新,让素描教学真正适应社会进步、适应现代创作需要,而“研究性知识教学”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方向。
  
  三、“似与不似”:素描研究性教学的艺术追求
  
  如上所述,素描不仅是艺术造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独立的、有创造性的、具有特定审美价值的艺术。故此,在对素描课程实施“研究性知识教学”时,就必须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创造能力来进行。传统的教学模式,似乎合乎规律地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科学训练模式。
  这种非常客观的、静态的、长时间的描绘,它一方面只能培养学生单一的画法与思想,另一方面会导致学生失去了太多自己的想法和个性追求,很容易形成过多追求明暗调子的变化而丢失个人感受,也会过分依赖于对象的写生式的单一的绘画模式。
  为了摆脱这种思维的束缚,我们采取了“二步走”的研究教学模式。第一步,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所讲授的理论,从国内外各找出六位以上著名画家的素描作品,分析他们在风格上的异同。风格相似者,找出其传承的关系。研究任务布置下去之后,下一次面授时提交研究报告,期间大约有五个月左右的时间。学员通过图书馆查阅资料,互联网上搜寻信息,掌握了大量的材料,他们有了关于素描的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学员再思考,通过分类、辨别等一系列过程,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在几十份研究报告中,尽管有着许多的片面性和肤浅性,但却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的学习,学员感兴趣,明显地收到了与过去单纯面授所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展开第二步的教学尝试。以培养学员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的,。设计适当的教学内容与方式,即对素描课程内容进行分解,每个教学单元要求学生进行必要性的收集信息、研究信息、处理信息,最后达到较为理想的信息输出。
  宋人苏轼认为:“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鹊落,少纵则适宜。”(苏轼《文可与画筼筜谷偃竹记》)要画好竹,一定先要胸有“成竹”,这是艺术创作的来源,但胸中之竹,并不意味着笔下“成竹”,这中间有作者自己的情感与创造,所谓“胸中有竹,并不是眼中之竹”,而“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清·郑板桥《郑板桥集·画竹》)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我们曾经设计了这样一个研究学习,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揣摩朱耷的画作,寻译其中寓有深意的作品。学员利用一个学期的课余时间,广泛搜集有关朱耷的资料,不仅仅都找出了自己认为深有寓意之作,而且都写出了一篇小论文,以阐述自己观点。实践证明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帮助是很大的。
  当今社会,伴随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如果要让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就要在教学上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开拓他们的思路、改变他们的观念、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刺激他们去思考,鼓励和引导每个人个性的释放和发挥,进一步挖掘他们的艺术潜能。只有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规规矩矩的训练只能让学生学到技能和技巧,只能培养他们单一和狭隘的思维模式以及审美习惯,并且会遏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因为教育学生不是只让他们掌握一门技能技法而已。美术教育,不只是指引学生发现美的规律和法则,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去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要开启学生创造智慧之门,努力创新,如朱耷的《墨竹图》,竹干竹叶是“似”, 是源于现实;然竹而无节是“不似”, 是因于创造。我们一定要让“似与不似”成为美术教学之根本。
  在素描教学中,只有加强现代素描意识,提倡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绘画语言和材料去表现对象。那么如何拓宽学生的思维?如何重视学生的情感表达?如何运用素描的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呢?这当然涉及到很多方面,但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是最为重要的。
  总之,在素描课程实施“研究性知识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追求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高连玉先生在《研究性学习与素质教育》一文中,认为研究性学习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这种意义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即培养符合新时代的人才;改进教学与学习的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改进师生关系,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就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研究性知识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当属薄弱,在理论与实践上亟待研究与实施,成人教育的对象,智力上已经成熟,思维上则更具抽象性和开拓性,接受教育的目的上更需求实用性,这些特征,既适宜于“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更符合成人教育的终极目的。而各高校有较为优良的师资队伍,较为先进的教学资源,为开展“研究性知识教学”创造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因此,在成人教育中,实施“研究性知识教学”,不仅是非常重要和紧迫的,而且是非常具有可能与可行性的。
  (作者单位:长沙学院;湖南软件职业学院,本文为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序号382])
  责任编辑:刘小红

相关热词搜索:成人教育 初探 素描 性知识 课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