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感悟
发布时间:2017-02-05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阿q感悟篇一: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
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
苦难对于强者是一笔财富,对弱者却是一片深渊,这是我读《阿q正传》所领悟出来的。
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生活在江南未庄的一个流浪雇农。“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般便撑船”,深受剥削、压迫和凌辱,这本已是十分悲惨的。更另人痛心的是,他对这些竟然麻木健忘,并且养成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的恶习,甚至靠凌弱小者来发泄被人欺压的不平之气,以获得平衡。人们习惯地称这种性格表现为“精神胜利法”阿q的性格形成于他的生活环境和人生遭遇,他的“精神胜利法”在那个时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仅是阿q这样的下层农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国民性。
当时的统治者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丧权辱国的形式,仍然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
望”,这不也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放眼今朝,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许多的“阿q”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进,慢慢的堕落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既可悲又可怜。
“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这是鲁讯用《狂人日记》来形容农村土豪劣绅的品性,赵太爷父子是当时农村土豪劣绅的代表。在小说中,他们基本上没有表现出善性,而是因富贵尊显而骄横,又因腐败没落而怯懦。他们剥夺了阿q的最低的生存权利。他们自己可以妻妾成群,却以封建礼教的维护者的面目出现,惩治向吾妈求爱的阿q,当革命的风声传到未庄,他们卑谦地称阿q为“老q”,当看到革命风暴势不可挡时,他们又投机钻营,成为革命队伍中的破坏力量。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小说之一,喜剧的外表,悲剧的内核,使读者把阿q等人的形象清晰地印在脑海中,阿q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他的遭遇令人感叹、令人同情。我希望我们作为中学生应该勤勤恳恳,把
自己的每一天都过的充实、快乐,做一个求上进的青少年,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好公民。
阿q感悟篇二:读《阿Q正传》有感
读《阿Q正传》有感
我是在一个恬静的午后完成了这篇小说的阅读。我知道这是鲁迅先生写的,初看难免有一些枯燥乏味,尤是那白话文的不正统,往往让我深感不知所云,不知其深处的滋润。不过,耐着性子读完,我却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更加深入了解到了人性内心的密泉。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阿Q的社会位非常低,没有属于自己的天空,只能长年住土榖祠里落脚,然后必须强迫接受有钱人的欺负,以及村里人们的戏弄、侮辱。不过我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那被践踏的人权以及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的“精神胜利法”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表现为在现实的失败面前,不敢正视,不愿承认,更不想去总结教训,而是以自己假想的胜利来陶醉和欺骗自己,安慰自己,再以自己虚假的喜悦去欺骗别人。这一特征在不同的情况下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或者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比如,阿Q不但没有土地,没有房屋,甚至连自己的籍贯也不知道,在未庄也只算得上一个末流农村流浪汉,不仅在经济上受剥削,在政治上也受到沉重的压迫,没有权力,没有地位,然而,他自己却不愿意承认这个现实,不但在和别人口角的时候,等着眼睛道“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而且又很自尊,所有未庄居民,全不在他的眼睛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
鲁迅不仅批判的是排挤冷落的地主阶级,当然还有阿Q。显然精神胜利法只是迂腐、性格变态的宽慰罢了。当然,现今也有一种比较好的方式,是与精神胜利法极像的自我安慰——一种心理暗示或心理慰藉的现象。像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四、五岁还不太会说话,喜欢静静的坐着,常常发呆,被父母与老师看作低能儿。老师甚至对家长直言:“做什么都一样,反正你的孩子将一事无成。”他被学校劝退了,可他却独自自我疗伤,经常给予
自己最大的慰藉,后来,他确实成功了。这种自我安慰逐渐转化成自我激励的方式。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封建社会的压迫、剥削与反抗精神相冲突下而产生的,而爱因斯坦却把每次的失败、打击当作是自己治愈心灵的神药。这并不是单纯愚昧的精神疗法啊!如今的社会已经没有了旧社会的黑暗,而那种阿Q精神更不能有,只有直面挫折,战胜困难才能迎来雨后的阳光!
阿q感悟篇三:读《阿q正传》有感
读《阿q正传》有感
“呐喊”,顾名思义,大声的喊叫。在20世纪前期那个黑暗的时代,统治黑暗,国民愚昧。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朝着沉甸甸的黑暗发出一声声声嘶力竭的呐喊,试图唤醒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然而,人们的不思进取却终于让他失了望,于是他便写下了这篇名传千古的《阿q正传》,以此批判国民的劣根性,引发世人的感慨。
阿q是一个平庸无能的人,平庸到在生活了一辈子的未庄竟无人知道他的名字;但又是一个命途多舛的人,从他的传记来看,他的人生却也称得上是波澜起伏。
阿q自有他的可爱之处,当看到他的精神胜利法之时,不禁令人哑然失笑,好一个阿q,如果人人都能学会了他的精神胜利法,那聚众斗殴,各种争端恐怕只能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仅记载于史册了。然而,他又有些可鄙之处。他引进过几次城,就夜郎自大,瞧不起城里人,更瞧不起乡下人,其实在乡下人眼里,他又何尝不是一个多余的、游手好闲的无聊的人,一个欺软怕硬的恶棍呢?不信请看:当他被王胡和假洋鬼子欺侮了之后,心中实在气不过,竟去调戏小尼姑,心中还颇为得意,这又怎不可恨可鄙呢?阿q最大的劣根其实更在于他的奴隶性兼没有反抗的精神,当文末他被审判的时候,他不自禁的就跪了下去,即使被判死刑却丝毫不辩解,丝毫没有反抗,临刑前想到的却是自己画的圈不圆,何其可笑!
阿q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冲突,他本是一个粗鄙至极的流氓,却因自己的狂妄自大而卷入了革命的浪潮。当他想着女人却失去工作,当他想加入革命党却惨遭棒打,这些看似喜剧的情节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从中我们感受到了阿q的劣根,继而想到了国民的劣根,又怎能不让人痛心疾首呢?
看客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群人,虽然他们练个名字都留不下,但对主题的表现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阿q在调戏小尼姑时,看客们在旁大声叫好,“九分得意”;阿q被送上刑场时,看客们在后不紧不慢的跟着,用狼一般的眼光凌迟阿q,之后竟还评论:枪毙并无杀头好看!这是怎样的一群国民啊!岂止是麻木不仁,简直是人面兽心,鲁迅先生用寥寥几百字,残酷的戳破了人们对中国的幻想,揭开了国民的外表,那人皮之下竟是一群吃人不吐骨头的狼!读来不禁令人悚然,脊背发凉之时又引发深刻的思考。
鲁迅先生看遍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写下了《阿q正传》然而希望却是渺茫的,世界并没有因此发生变化,国民也没有像他期望的那样奋起,鲁迅先生最终也彷徨了。
时隔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国家逐渐强盛,不再受到欺侮,我们的人民也愈发强健,然而鲁迅先生的呐喊声却依旧在历史深处回响,警醒着我们,经久不散。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