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亲情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7-02-03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感悟亲情读后感篇一:《中国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如何教会孩子爱其他人
------读《中国教室的奇迹》有感
在暑假期间,我又认真阅读了《中国教室的奇迹》,这次给我的感受就是如何教会孩子爱其他人。在21世纪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更要注重我们的德育教育。现在我们的教育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本教育。如何珍爱生命,怎样学会做人做事,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已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事例:初三全市统一模考,作文题目是《为你打开一扇门》,电脑阅卷的时候,全市发现一半以上的学生出现了半以上的学生出现了偏题现象,很多学生写的是母亲为自己打开一扇门,老师为自己打开了一扇门,朋友为自己打开了一扇门。而不是---我为别人打开一扇门。
表面来看,这是作文跑题,其实质却是:很多孩子在生活中习惯于被别人爱,很少有关爱他人的习惯,紧急状况下的作文其实是平时素质的反应。所以,与其说是偏题事件,还不如说是很多孩子缺少关爱他人的素质。没有生活,怎么能有作文?而百合班的作文像往常一样,他们之所以能写出这么好的作文,主要是他们已经习惯了爱----爱别人。
当我看到上面的这个事例时,给我触动很深,现在的我们经常是逼迫学生把成绩提上去,而有时我们却忘记了德育,想想有很多的犯罪分子,有很多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们给社会带来的伤害会更
大。所以,我们作为教师,更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把学生的德育搞起来,并且搞好,给社会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校怎么给孩子做好德育呢? 我认为至少每月都要进行一次主题班会进行德育教育。让孩子们都有一颗爱别人的心。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感恩父母,培养爱心。
如今的孩子大都是被父母宠着,不知去感恩父母,所以作为教师正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父母亲,体会父母爱,理解父母亲,感悟亲情。一个懂得感受母爱的孩子才能学会去爱他人。我在进行教学时,也会经常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接近了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所以学生有时有什么动向,我就会及时地去引导。说说他们的爸爸妈妈,说说生活中的点滴。从而进一步启发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学会关心和爱护身边的人,让爱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传递开来。
2、别人快乐,我们也快乐。培养同情心。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弱势群体,比如,灾区的人们;遇到天灾人祸的家庭;贫困地区的人们,尤其是失学的儿童等等,这些生命个体和我们一样具有生存的权利,一样向往着更美好的生活。要改善他们的生活,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让心智正在成长的孩子们懂得同情弱者,奉献爱心尤为重要。来体会“别人快乐,我们也快乐”的心情,再让孩子们写一写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人需要帮助,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心。在每次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灵一次次得到了真善美的
感染。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时都在引导学生欣赏生命,热爱生命,关注生命,让孩子们学会爱自己,同时也学会爱他人,懂得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还要为他人着想,这应该就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真正意义吧!
感悟亲情读后感篇二:听“绿色语文”讲座有感
听赵谦翔老师的“绿色语文”讲座有感
2014年8月28日,听了清华附中赵谦翔老师的“绿色语文”讲座,我受益匪浅。这是一堂真正的洗脑课。讲座不仅体现了赵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渊博的知识,独特的教学方式,而且整堂课至始至终贯穿了“绿色语文”教育的理念,也是一堂绿色文言的教学课。
开场,赵老师说明语文教育的现状——灰色语文:重视外语,忽视母语,重视应试教育中的唯考是图,唯分是图,为升学是马首是瞻,忽视了母语的人文性。教育和鼓励我们做为同行要爱母语,学习母语,重视母语的教育。进而,赵老师对“绿色语文”做了这样的诠释:“语言是形式,人文是内容。语言是工具,人文是成品,无‘工具、成品’,何以造就。”指出:“‘绿色语文’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坚守语文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为中高考学语文,而且为人文学语文,‘绿色语文’不仅是高考的窍门砖,而且是完善人生的健身器。”
赵老师提倡的“绿色语文”针对“灰色语文”的弊病而发,长期以来,应试的沉重压力,使诗歌欣赏演变成技术训练,文言阅读演变成解题技巧。训练之下,固然可以有条件反射式的技能生成和条条框框的方法归纳,但学生却难以真正走进文本的世界,难以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难以感受到美的存在。“绿色语文”则把语文视作一个“包容课内与课外、有字书与无字书在内的综合学习体系”,摒弃“题海战术”的机械训练,用经典构筑学生充盈的内心世界,教会学生审视自我、观照世界。绿色阅读教学,追求整体感悟、涵养人文精神,反对肢解文本,反对定于一尊式的解读。绿色文言教学,重在“语感”教学,引导学生自诵自悟,获得真实的文言体验,反对注入式的“语法”教学和“翻译”教学。 绿色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把作文与做人统一起来,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用“感悟亲情”、“感悟清华”等话题写作代替道德说教。
绿色诗歌鉴赏注重审美素养,是催化诗意人生的鉴赏。口诵心惟、投入诗境,即感知诗歌的“音趣”,咬文嚼字、跳出诗境,即获取诗歌的“文趣”,在生活和实践中鉴赏诗歌等是绿色诗歌鉴赏的关键。他提出诗教的魅力可励志、可修德、可陶情、可劝学。这种诗教的魅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语文的审美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绿色文言教学不再是那种流行的文言“语法”教学,而是一种文言“语感”
教学。文言“语法”教学的着力点在于教师对古汉语词法和句法的详析细讲,教学方法是纯粹的“注入式”,学生接受的是抽象的概念,而文言“语感”教学的着力点在于引导学生对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眼到”、“口到”、“心到”的练习,教学方法是学生的“自由自悟”,学生所得的是真实的体验。对古汉语语法不是不讲,而是精讲,是以读代讲,以讲促读。绿色语文教学强化诵读,不只是在早读和课外强化,即使在课堂上也要把大半时间让给学生诵读,但发展为一种在老师引导和点拨下的“活”记“软”背。与此同时,还是在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深思熟虑文章的精华的教学。对于传统的文言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也为绿色语文教学奠定基础。
在整个讲座过程中,我受到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理念的洗礼,认识了“绿色语文教育”的内涵,学到了不少专业知识,但更吸引我的是赵老师在讲座过程中侃侃而谈的生动风趣,出口成章的潇洒自如,深深打动了我:有些许豁达乐观,有些许雄心满怀;有精神的寄托,更有生活的气息。赵老师在讲述自身教育经历的同时也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向大家表述了自己的道德观,在我们而言,应该说是成功秘诀,摘录下来,与大家共勉:德才兼备是成品;有才无德是废品;有德无才半成品;无才无德是危险品。
如今,“绿色”是一个十分时尚的词语。“绿色课堂”是一种能激发孩子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的心灵火花,使语文学习更具生机和活力的理想课堂。“绿色课堂”创设的是情感的课堂,互动的课堂,生活的课堂,人文的课堂。让我们共同努力,构建新课改下的绿色课堂,关注绿芽发展,感受绿色课堂的旺盛的生命活力吧!何乐而不为呢?
感悟亲情读后感篇三:作为一名平凡的语文教师
作为一名平凡的语文教师,回想从教之路,我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
更没有值得称颂的大作为,可是平淡的教学生涯却赋予了我宝贵的课堂教学经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困惑、有激动、有伤心、有愤怒、有无奈、更有迷茫。伴随着自己和学生交往的生命历程,我欣慰地看着我的学生在我的教育下露出满足的笑容,那一张张灿烂笑容的背后是一个个刻骨铭心的故事。尤其是语文课中的作文教学,如何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激活学生的创作真情,让他们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来,是我们这些语文教师重点研究话题。
小学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小学生的知识开始积累、智慧开始成长,道德品质和世界观也逐步形成。受年龄因素的制约,小学生的成长和环境有莫大关系,除(转载于:wwW.zHaoQt.NEt 蒲 公 英 文 摘:感悟亲情读后感)家庭教育外,学校教育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第一阶段的成长、成型。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与传统教学比较的基础上,新课标确定了小学语文教育的明确目标。但是在目前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不高,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注意力很难集中,教学效果很差。探索出一条适合小学生学习认知特点的教学手段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的必修课。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语文教学经历,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故事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思考、进行主动学习,更有利于达到预定目标。
这学期我发现我班的孩子大胆得很,喜欢在课堂讲话,有时老师的一些拓展,正如一石惊起千层浪,孩子们一下子讨论开了,但交流时却讲不到点子上,更谈不上有深度,有广度了。虽说我们的教学需要的是孩子们的大胆,是孩子们的主动,是孩子们有话就说,是孩子们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而眼前——这种乱说、乱动,就是我们追求的课堂?这种现象症结何在?是老师所提的问题不明确?是我与孩子们交往不深,孩子们无法与我在教学发生共鸣?还是现在学生的思维特质所导致?虽然我一下子不能弄明白问题的症结在哪,但我敢肯定,这种课堂,教与学肯定不能相融相通,效果也当然不尽人意,这也绝对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我曾布置学生写过以《感悟亲情》为话题的作文。当我把题目写在黑板上时,
教室里发出了一种奇怪的声音。我扫视全班,发现他们的表情大都是不置可否,不屑一顾的。这让我备感意外,也有些措手不及。难道这些新生代果真对于亲情毫无感悟?面对父母的全心付出如此麻木?
看着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我相信,他们应该不至于如此冷漠吧,于是把求助的目光扫向他们,发现有些低下自己的头,有些做出与己无关的姿态,有些似乎还意犹未尽,似乎还有话说。于是我喊了一位我认为还比较有感情的同学
起来说一说:她嗫嚅着而且还有些怯生生地说:“其实亲情……”还没说完,便听见下面一片“切……”的声音。
我相信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处最为柔软的地方,关键是你善不善于发现。这时候,我想到了大家曾经学过的一篇散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于是,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之间展开了一场特殊的心理攻坚战。
“大家还记得那篇《背影》吗?”
同学们有些茫然的点了点头,眼睛里充满了迷惑与不解。
“有谁记得那是谁的背影?那是一个怎样的背影?”
学生们开始做回忆状,好像在那儿若有所思。
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那是朱自清先生的父亲的背影。他的背影很……” “很胖,”他的同桌着急了,“而且过车站的月台时是爬过去的,因为太胖了,特困难。”
“那他为什么还要过去呢?有什么急事吗?是非去不可吗?”我又继续问到。 “他要给儿子买橘子。”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道。霎时,大家都安静下来,不再说话,陷入了沉思。
“父亲如此费力,艰难的爬过月台,只是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生怕儿子路上口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你们想过没有?”看到学生们开始思索,我赶紧趁热打铁。
“在你身上,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想想平日生活当中的一点一滴,你们的父亲、母亲是如何的爱你们的。“我想,每位同学都或多或少的记起了什么。回去以后,老师希望你们能与自己的父母一起读《背影》,并写下读后感,好吗?”
结果所有同学都写了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原先的期望,实在令人感动。有的学生不仅写了对文章的理解,而且也体会了父母心底的亲情。接下来,我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真情,并以《感悟亲情》为题写一篇课
外练笔,学生写作兴趣盎然,对于他们来说,作文再也不是被动的老师要求了。 这些发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小故事,犹如珠玑相碰,清脆悦耳,时刻伴随着我的教学生活。让我体会到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作为师者的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努力践行语文课程标准,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仅成为孩子们母语学习的基地,更成为他们成长中最爱的一方乐土。
语文是河,绵绵流淌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智慧;语文是诗,字字句句跳跃的
是浪漫的情愫;语文是画,流离色彩调和的是人间缤纷的故事。只要你付出激情,付出鼓励,付出真诚,付出执着,你的语文教学将会撑起灿烂的一片天!
相关热词搜索:读后感 亲情 感悟 亲情如水读后感 关于亲情的读后感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