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感悟
发布时间:2017-02-03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猴王出世感悟篇一:《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猴王出世》一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这是教学的重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接着再读课文,读中感受形象。最后组织学生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并适度拓展,开展语文活动。孙悟空,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帮助学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如,“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可让学生边读边联系平时所感受的孙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想象后说一说,说后再读,这样,猴王形象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来。 另外选中这篇课文,在于学生们喜欢文中人物——孙悟空,能在孩子们的愉快心情中展开教学。设计教学时,我的构思是这样的:先让学生说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是什么样的,学生对他的金箍棒、虎皮裙,他那顽皮的动作和神态太了解了。一个在上面说,下面的同学仿佛此时的孙悟空就在他们眼前活灵活现一样。有的同学学他的猴样十足;有的同学学他的金箍棒,耍得左右翻飞;有的同学学他的说话,引得大家捧腹大笑。有的同学讲孙悟空的故事。有孙悟空大闹天宫、闹地宫、闹龙宫;“孙悟空三大百骨精”等脍炙人口的名篇。故事后我让学生说说故事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发。有的说孙悟空敢说敢干,有挑战精神;他不怕玉皇大帝,敢于反抗;还有的埋怨唐憎:说孙悟空舍命相救 ,他却人妖不分,那么容易被蒙骗,让孙悟空受尽委屈;我想像孙悟空一样有无穷的本领那该多好??孩子们打开话匣子,学课文变得很容易。15分钟的读书、思考后的交流、讨论更始热烈。后面的交流感悟、朗读展示,让为师感到了学生的潜力,这类课文放手,学生完全有能力学会,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以孙悟空的名字来由〈石猴〉到变化〈美猴王〉为线索,把故事过程展示出
来,这样让教学过程显得更有趣。本文语言精练优美,节奏感强。教学中,我重点在于让学生充分朗读〈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在朗读中体会古代的白话文的语言特征。还有,句段赏读,让学生一边读,读出语气,感悟美猴王的顽皮、活泼、勇敢、个性。
其中,孙悟空始叫石猴,再称美猴王。我点拨学生说一说:石猴——美猴王。让学生感受这称呼中微妙区别,并说说美猴王“美”在哪,学生将体会到:勇敢无畏,也是一种美。
当然在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 例如课文中有一些难认的字,其中,许多字在本课尚未列入“会认”的范围,这些字,学生凭借拼音会读即可。课文中有些词句,学生能知其大意即可。如,“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一句,学生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教师大可不必逐个细讲,只要在有些影响阅读的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出现时,可让学生通过查字(词)典解决,有的老师可直接告诉学生。避免占用课堂大量时间。教学过程中各步骤都能运筹帷幄,美中不足的是仍旧觉得难以真正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精读自己认为优美的部分,感受语言的精美,修辞的灵活运用,所刻画人物的栩栩如生。 另一不足是朗读的指导欠缺时间,几乎没法进行。细想想,如果这一节课能真正放手自主,把教师琐碎的解析删除也许真可以面面俱到。教学之前还应让学生把预习任务完成得更好些,包括分段,概括段意,试拟标题,试谈人物印象,这些方面都做好了,前面那十几分钟也能充分应用到学生的自主阅读交流中去。 勇敢无畏也是一种美。
猴王出世感悟篇二:汇报课《猴王出世》有感
论文题目:
汇报课《猴王出世》有感
---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作者姓名: 侯 芹
工作单位:灵璧县长集中心校双杨小学
通讯地址:灵璧县长集中心校双杨小学
邮政编码:234214
联系电话:13485820796
电子邮箱:1301951926@qq.com
汇报课《猴王出世》有感
---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摘要】充分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方式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重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关键词】 学习潜能 构建生命活力的课堂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笔者有幸为本学区的语文老师上一节小学语文汇报课。我选择的教学材料是五年级语文下册《猴王出世》。这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但从选材到备课、上课、以及课后的同行间的交流乃至个人的课后反思,笔者有很多感悟,特记录下来以供交流:
一、 充分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由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是课程理念的一次飞跃。学生首先接触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世界。教学材料只有面向生活世界,才能真正的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语文学科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要求语文学习要促进学生生活品味、生活格调、生命质量的提升。从这一点上说,小学语文对于从小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生活得更美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笔者在新课的导入部分设置了一个问题:生活中你见过猴子吗?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同学们立刻被这一问题所吸引,组内交流,讨论热烈。小组发言时:有的描述猴子的外貌;有的讲述猴子的机灵和聪明;有的讲述猴子的生活习惯等等,甚至有位同学把猴子的动作也模仿的惟妙惟肖。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每位同学都有话说。紧接着,笔者又问:?电视剧《西游记》大家都看过了吧?下面我们来听一听《西游记》中一首歌曲,再感受一下这部古典名著的魅力。?随着歌曲,我顺势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共同认识一下吴承恩先生笔下的猴子吧。?
俗话说:良好的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方式,在学生的心里形成了良好的心理态势,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二、 通过多种方式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
1.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
学习内容,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行为也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一种对话和交流关系。
《猴王出世》作为一篇略读文章,更应该在阅读和学生的自我感悟上下功夫。因此,在引入新课后,笔者让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通过朗读的方式阅读课文。在这篇课文里,语言的珍珠、语言的艺术随处可见。同学们在大声诵读的基础上去感悟理解。比如,第一自然段描写的石猴活动是?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同学们在朗读的过程中体味到石猴的快乐、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阅读的主体是学生。在学生把握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我又让各小组精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重点,。?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最后,我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中心。当我问到,谁能把石猴的快乐生活读给大家听一听,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朗读的有声有色。通过朗读、精读、重点词句朗读等方式同学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阅读,不是以学生理解作者的原意为自己的追求,更不能让学生机械地接受作者的观点,最重要是引导学生对文本产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在获得作品意义的同时进行积极的内省和反思。
2.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主动探究能力。学习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学习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
(1)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力量。小组学习的有效性直接决定教学效果。作为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的体现———学习小组在现代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时小组讨论得热热闹闹只是表面现象甚至是借讨论之名行游戏之实,教师应该深入各小组了解学习状态,及时点拨,引导正确的学习方向,纠正学生讨论误区。
(2)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知识与技能。在知识拓展中,一位同学提出:这只猴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的?虫?是指的是什么?有的同学说是毛毛虫,有的说是昆虫,竟有一位同学说是害虫。笔者在鼓励他们的基础上提醒他们再猜一猜。这时一位同学说:?那虫指是老虎,因为我们在《景阳冈》中学过。?笔者又适时指导:后面的语句中有老虎了(虎豹为群)。同学们又陷入了沉思,最终一位同学胆怯的说?那是不是蛇呢?因为我们本地把蛇称为‘长虫’。?至此这一问题得到了圆满的答案。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实行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一个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学生是学习的主
猴王出世感悟篇三:猴王出世评课稿
《猴王出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
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这堂
课的优点可以说有方方面面的表现。在听课中,我总结到有以下这些方面:准确的朗读指导;
恰到好处的评价语;水到渠成的发问;简洁明了又突出中心的板书。但对于整节课我觉得以
下几点尤为突出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该教师所设计的两个问题紧紧围绕着文章的内容,围绕着这两个问
题进行教学,突出了课文的重点。完成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完全了本课的教学任务,目标相
当明确。
二.体现“教”与“学”的互动课堂上教师合理地设计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的语句,引导学生深
入课文的描写,感受优美的语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三.重在指导朗读。体会句子,学习写法 教学中,教师适时出示了文中的重点语句,反复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有个别试读,集体
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创设语境让学生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正所谓在读中感悟,
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美,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新课标特别强
调将朗读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整堂课书声琅琅,一步步将学生引入情境,入境悟神。然后,指导学生赏析句子,学习句子所采用的表达方法,感受到不同的表达方法所表达
的意思效果有明显的不同,即学生们在学习中学到了方法。
四、抓住关键词句品析。关键词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存在于文中。语言文字做到训练扎实。抓住了重点词句
“食草木,饮涧泉??那石猴在山中??朝游峰洞之中”这句话,要求学生把目光放在语言
文字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结构?”让学生通过把品读,把这些关键词找出来,体
会这是一个怎样的石猴?字词的教学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学习语言的基本活动,是提高
学生欣赏能力的语文味浓郁的学习活动,老师做得很到位。 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这堂课老师构建民主、平等的对话,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
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的始终,学生学得轻松,教学效果扎实、有效。这是一堂很好的略读
课文教学的范例。
当然,任何一堂课都会留下遗憾,如果老师在放手让学生大胆质疑上在深入一步的话可
能效果会更好。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没有深入的思考,
没有潜心的研究,是很难发现问题的。学生在学习中无疑可问,这与他们不深入思考是密切
相关的。因为疑问的产生是与深入思考相联系的。能思则能疑,思得越深,提出的问题就越
多,就越深;相反,不思考,当然也就无所谓疑了。善不善于疑,也能检查学生学习是否认
真。篇二:猴王出世评课稿 《猴王出世》评课稿《猴王出世》一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是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
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
的兴趣。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单元、本课的教学目标,杜老师在《猴王出世》一课的 教学目
标定位、教学内容取舍,以及彰显的教学理念, 都力图体现语文既“得意”又“得言”的可
贵探索,《猴王出世》这篇课文,除去大家都熟知的故事内容,最应该研读的就是其经典的语
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杜老师的课堂教学,是怎样回归语文本质,关注本课的语言表达
的。 首先从关注阅读提示开始,全课由“阅读提示”楔入,看似平淡,其实意深。“阅读提
示”也是教材,就像课文、就像插图、就像注释、就像各式各样的课后思考题、练习题。可
惜,现如今,“教材
一扫而过、浮光掠影?比如,此课的“阅读提示”,细读,则至少蕴涵下述信息:其一,课文
写了石猴来历和石猴成王的经过,这是主要内容;其二,课文先写石猴来历,后写石猴成王
的经过,这是写作顺序;其三,带着这两个问题阅读课文,把不懂得地方画下来,便是对课
文的整体感知其四,这两个问题表露了编者以“故事情节”为取向的阅读理念。其实,小说
的阅读还存在另两种取向,“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如:“孙悟空最初是什么样的?”所体现的就是“人物形象”取向,而“作者
是怎样写石猴成王的”则反映了“语言表达”取向。此课教学,正是以“人物形象”取向为
经,以“语言表达”取向为纬,构建了一个有别于传统小说教学的新范式。 然后在自读自悟环节,关注文章的语言表达。
1、以问导学,读思结合——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这是多么明朗的语
文意识”,说白了就是关注“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意识,就是将阅读教学由“思想内
容”转移到“语言表达”上来的意识。通览全课,以教师的“语文意识”唤醒学生的“语文
意识”,从而传递课程的“语文意识”,正是其教学脱俗于语文存在就像一只手,手心是内容,
手背是形式;手心是思想情感,手背是语言表达;手心承载人文性,手背体现工具性。他们
是一体两面、合二为一的,可谓手心手背都是肉。崔峦老师说;“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甚至‘永别’!” 在这里,语言的
跳跃感正好切合了石猴顽劣、活泼的性格特点,内容与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结合具体
语言现象,渗透“语文意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强大的“内容”惯性,极易将学生的阅
读视野撞离“形式”的轨道。故此,“语再次提醒!再次召唤!注意,要研读的,不再是习以
为常的“写什么”,而是正在“语文意识”烛照下明朗起来的“怎么写”。所谓语言的秘密,
就是怎么遣词造句、怎么谋篇布局、怎么剪材、怎么修辞的秘密,这正是语文课程的独担之
任。 语文意识”需要过来神性、猴性、人性,集于一身,“猴王”形象,神采飞扬。人不断提
醒、不断召唤。一语道破,天朗气清!捅破了窗户纸,开启的却是一个本真、绚烂、充满着
语文气息的课程世界。 接着,杜老师引导, 作者吴承恩在写石猴遣词造句上非常讲究,里
边有很多秘密。你发现了一个。读一读,你还能发现什么? “三个字,三个字,三个字,全
都是写石猴的动作。想想看,如果把句子读出来,应该是什么样的节奏呢?”往下读,你还
会有发现,自己试试看,你会有什么发现?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呀?请你把它读出来?”“如
果把这三个小分句,连成文中的长句子,你还能读好吗?”
2、阅读批注——
“读到这,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呢?拿出笔,在这个句子边上写下批注。写过批注
吗?把你认为关键的词语记在旁边。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