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理感悟人生
发布时间:2017-01-15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佛理感悟人生篇一:佛心.禅意
内容简介:人在尘世,有许多心。佛心、慧心、凡心都是心。
说心、道心、炼心、修心,都以心为主。佛性佛心、智慧之心、红尘有情之心,都能在人的心中找到。
《佛心?禅意》是一本具有浓厚佛学色彩的文学书,含87篇佳构,短文为主,有的是小故事,素材来源于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均蕴含着佛法佛理。它是一个作家以丰富的认知感悟生活留下的优美文字,又是修佛开悟、深得佛禅三味之后的睿智和安静之作。因此,这是一本佛学与文学充分结合的书。
鸟飞进皇宫
佛陀曾讲过一个生动的故事,说的是鸟飞进皇宫的故事。
佛陀说: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有一只鸟从一扇窗子飞进皇宫,在房间里飞了一阵后――房子里很舒服,皇宫里的那种灯光,那份温暖――然后,它又从另一扇窗子飞出房间。佛陀说,人生就是如此――只是一个片刻的温暖,一个片刻的舒适,一个片刻的皇宫,以及片刻的欢乐,然后再度跳进空无。
佛陀是想说,我们来自空无,然后又走向空无,只是在中间的部分有一个短暂的梦。 在这个短暂的梦里,佛陀比喻的是皇宫的生活。因为佛陀在家时,是太子,过的是皇族生活,所以,他认为那片刻的欢乐如在皇宫里一样。
其实,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过着平民的生活,没有皇宫的灯光和皇宫的温暖,在那短暂的梦里,有着许多困苦和纷扰,许多贫穷和不安。
在从空无走向空无的过程中,他们经历的不是皇宫,虽然也有温暖,也有灯光,但都不是太多,更多的是为生存苦恼,为爱情折磨,为疾病所苦,是对日益走近的衰老和死亡的恐惧。情路的坎坷、生活的艰辛,充满了这短暂如梦的人生。当这样的人生走完后,再去到一个空无的世界。
佛陀出家前享尽荣华富贵。优裕的生活、尊贵的地位、疼他的父母、美满的爱情、可爱的孩子,这些让无数世俗之人梦寐以求的东西,对佛陀来说,唾手可得,然而,他厌倦这一切,抛弃这一切,去寻找精神的最终归宿。
在经历了所有世俗的荣华富贵后,智慧高、慧根深、资质好的人,会去寻找让精神安宁、让灵魂喜悦的归宿。
从空无走向空无,中间那短暂的皇宫的梦是无法满足一颗像佛陀那样的很高的心的。
心中的小鸟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故事说,有两只小鸟住在同一棵树上,它们长得一模一样。其中一只鸟栖息在最高的树枝上,完全宁静,一动不动地闭着眼睛,停留在内心的某一个地方。另一只鸟儿栖息在最低的树枝上,从这根树枝跳到另一根树枝,渴望这朵花又渴望另一只水果,跟这个竞争又跟那个竞争,嫉妒这个又嫉妒那个,一直坐立不宁、躁动不安。
慢慢地,那只坐立不安的鸟儿感到很疲倦,因为它一天到晚老是动来动去。有一天,它往上看,看到树枝顶上有另外一只鸟儿,那只鸟儿和自己一模一样,就像是自己的复制品,但是它非常安静,好像树枝下的那只鸟儿不存在一样。
那只坐立不安的鸟儿被那种宁静吸引,开始往上飞,飞上更高的树枝??和那只宁静的鸟儿越来越近,最后合二为一。
故事是想说,本来这两只鸟儿并不是两只,它是人意识的两个层面,每一个人都有这两个
层面。在生命的树上,你最内在的观照栖息在树枝上,由深深的宁静所产生的一切美和一切光辉,都在散发出来。而树枝下的那只鸟儿,内心充满竞争、嫉妒、愤恨、抗争、嗔恨,做了许多事,感到挫折又挫折??
这是每个人心灵中的两个层面,就看你生活在哪个层面。
许多人都生活在树枝下的那只小鸟的层面。他们从一出生时起,就开始向外追求,追求学业成就、功名利禄,生活在由种种欲望所产生的悲伤和烦恼中。有钱了,害怕钱失去;有权了,害怕权力被剥夺;恋爱了,害怕失恋??一个人时,害怕寂寞,而将无谓的瞎忙填满自己生活中的每一秒,不让自己有一点空闲。很少有人会向内在观察,去发展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 其实,一个人安静独处是很美的状态。向自己的内心看,观察内在,将一切纷扰的外缘都丢出去,将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种种欲望、愤恨、不平都丢出去,只让自己安安静静地待着,寻找一种由喧嚣和热闹所无法比拟的宁静的喜悦,发展自己的平等心、安详心,让自己内心的那只坐立不安的小鸟飞上树枝,飞到安静的小鸟处,做一只安静的小鸟,让你的生命达到喜悦安乐的境界。
忍辱
克制容忍别人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容忍他人之过,不被他人无礼、不知羞耻的行为所激怒,这就是忍辱。
忍辱就是放下你的嗔怒,带来美好。
忍辱能培养一个人谦让、宽厚的美德。
当别人伤害你时,不生气!如果你生了气,失败的便是你自己。如果你不生气,那所有的伤害都会回到伤害者本人那儿去。
不是吗?一个人往天上丢一把斧头,砸下来仍然只能砸到他自己。如果你去接,那砸到的便是你。
天空本就空无一物,他能砸到什么?就让他去丢吧!
忍辱能把你的心灵培养得像那空空的天空般博大和宁静。
把你的心当成空空的天空。伤害你的人如同向天上丢斧头,砸不到你,只砸到他自己。
相由心生
一个人给人的印象,外表占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由人的内心决定。
内心温柔沉静的人,外表必然温柔沉静;内心横蛮粗硬的人,外表必然横蛮粗硬;内心疲劳软弱的人,外表必然疲软无力。
有的人,无论性格还是外表都十分安宁,像一朵芬芳的花。在他们面前,你想不到要发脾气,也发不起脾气,因为他们的声音永远那么柔软,就是生气也听不出愤怒。
有的人,却是另一种类型,说话棱角分明,今天不是为这件事这个人生气,明天就是为那件事那个人生气,好像别人都亏欠了他。他们的外表粗重,心也粗重。
“相由心生”是句至理名言。
一个人心灵轻松柔软,身体也必定轻松柔软。
一个人内心烦恼很重,身体必然粗重凌厉。这是因为当人的内心对某种事物有强烈的企求,当人的内心烦恼时,身体会表现出相应的紧张和气场。
人内心的放松,会导致身体的放松。人心灵的硬度和身体的硬度成正比。
如果你的行为举止粗重凌厉,不妨试着放松自己的心。放松心灵是可以有意识地做到的。不信?试一试,让心灵像美丽的鸽子那样飞翔在蓝天白云里,你的身体也会像鸽子一样柔软轻灵。
烦恼的重量
一位著名的禅师写过一个很有魅力的比喻:
雨天的水很混浊。
用杯子盛一杯雨天的水,浑黄一片。这时,只要把杯子放在桌上,静静地放着,不要去碰它或动它或摇它,慢慢地,水清澈起来,杯底沉淀着一层黄垢,那黄垢是曾经悬浮在杯中的杂质。混浊的雨水中的杂质有重量,在地心引力下,都沉到了杯底。
同样,烦恼的人是那下雨的天。人烦恼时,心如混浊的水,烦恼如那水中的杂质。 这时,怎么办哩?
如果你不断摇动自己,不断让自己处在动荡中,让自己不断抽烟、喝酒、在卡拉ok厅疯玩、或做不道德的事,烦恼就如浑黄的水一样在你心中,无法沉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即为此意。被浑浊的雨水充满的杯子见不到清澈,被烦恼充塞的心灵得不到安宁和快乐。
如果你像杯子那样静静地放在桌面上,让自己静下来,有重量的烦恼就会沉下去,清澈和安宁就会呈现在心里。烦恼只是心中的沉渣,当烦恼沉淀,心境如水时,你的心便显示出清澈。 心静如水,就是这样的境界。
当你心静如水时,你的心会辐射出宁静和安详的因子,如气场般笼罩着周围,充满四周的空气;也像花的芬芳一样将暗香浮动在深深的庭院。
在你的周围,感觉到这种气氛的人都会喜欢你亲近你。
这时,你就变成了一朵散发出芬芳的鲜花。
一朵散发出芬芳的鲜花,让人驻足,让人愉快,让人喜悦。
佛理感悟人生篇二:佛教与人生.
看清万物本源悟出自在人生悟就是对世间种种现象,真理的透彻了解,不为迷惑,开启真智。悟,才能真正有所得,才能保持自我并获取幸福和成功。佛理睿智,尽解尘世孽缘;佛家真谛,感悟人生理义。人生在世,挫折是难免的。在困难面前,人的潜力是巨大的,如果能坚强、乐观地面对人生,就能经受住考验;如果再有博爱的心和宽广的胸怀,那么奇迹就会发生。生命没有什么定义,生命也不需要定义。满足与欢喜是真正的财富,你要追求成功,你要追求幸福,你要努力,你要得到一切的一切你想要拥有的。你要经历它,感受它。 佛家讲求悟。悟就是抓住因果关系,对事物发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领悟。人生于世,做过一些事,是对也好,错也罢,还是论价值都不重要。关键在于悟,在于反思后的精进。活得明白,活得精彩,活得安心自在。人生是短暂的,生命是脆弱的。我们可以把生命每时每刻的不断变迁看得清清楚楚,突破自我的局限,人生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凡是均有长有短、有阴有阳、有圆有缺、有利有弊、有胜有败,人生需要忍耐,需要退却,需要迂回,需要超拔,面对挫折不急不躁,要经受人生的种种磨难和时代的考验。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人们不仅要知道何时进取、冲击,也要懂得如何忍耐、克制,甚至退让,才能求得全身远祸,一生平安。 佛家人生感悟佛曰之一:人生最大财富乃健康。虽众人皆知,但真正领悟,并非易事。试看古今中外之人,或为名所惑,或为利所动,或为官奔波,或为情烦恼。把名、利、禄、情,视为人生最高追求,素不知最大财富惟健康耳。
有小说,记一爱财如命之徒,进黄金山,山内遍地财宝,徒惊喜若狂。终因贪得无厌,困于此山,山中又多了几根白骨,岂不悲哉?!可见,健康最宝贵,乃人生最大财富。一旦想通了,什么名利之念、非分之欲,都可化为乌有。
佛曰之二:人生最可怜乃嫉妒。嫉妒乃常遇之事,今日怕人超己,明日担心落后他人,终日处在病态之中;而过往真正功成名就之人,都以嫉妒为可耻。欧阳修,北宋文坛领袖,当年识拔后生苏东坡,有人便对欧阳修说:“东坡才情极富,若公识拔此人,只怕十年之后,天下人只知东坡而不知君也。”欧阳修一笑了之,依旧提拔。东坡脱颖而出后,更是感恩在心,他为欧阳修写的悼文,名撼千古。 佛曰之三:人生最大敌人乃自己。此话最为重要。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一些,如流氓、地痞、小人,此等衣冠禽兽之徒可恶之极,但看穿了,无非是一堆垃圾。人最大的敌人,还是自己。能战胜自己者,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怕的是患了病,茫然不知,处事犹豫不决,或过高估价自己,由此而自大;或过分崇拜他人,由此而自卑。一旦战胜自己,人生就会打开新的一页。
佛曰之四:人生最大幸福乃放得下。处世中,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肚量。对于人生道路上的鲜花、鼓掌,有处世经验者,能等闲视之,屡经风雨者更有自知之明。但对于坎坷与泥泞,能以平常心视之,就非容易。大的挫折与大的灾难,能不为之所动,能坦然承受之,这就是一种肚量。佛家以大肚能容天下之事为乐事,便是一种极高境界。既来之,则安之,便是一种超脱,此种超脱又需多年磨练才能养成。拿得起,实为可贵,放得下,才是人生处世之真谛。
受用终生。归纳起来,便是拥有健康、抛弃嫉妒、战胜自己、脚踏实地。这样做人,便不会有烦恼,不会疾病滋生。人的疾病,既有病理方面,也有心理方面的,后者对人的健康犹为重要。心理上有了承受
逆境的能力,有了病,也能正确对待,坦然处之,变有病为无病。 佛家妙语,精诚之言
一、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一般人总是把对自己不友好的人,当成是自己的敌人,其实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是我们自己。因为外面的敌人容易了解,容易防备,反而是自己不容易认识自己,不容易明白,不容易控制处理。我们对自己的贪欲往往禁止不了,脾气、瞋恨也化解不了,于是自己成为自己的敌人,处处招愆怨、惹灾祸,所以人生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
二、人生最大的毛病是自私:人是血肉之躯,身体上难免会有老、病、死。其实心理上的毛病更大,心理上的毛病是什么?是自私。人由于自私,不能扩大心量,不能进步成就,不能升华自己,所以一个人除了注意保健,使之无病无痛以外,还要把心理上自私的毛病治好。
三、人生最大的悲哀是无知: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没有钱,没有势,也不是没有地位,没有职业等等。最大的悲哀是无知、不明理,不能认清世间的真相,不能认清人我的关系,不能了知世界的一切因缘、因果,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四、人生最大的错误是邪见:一般人犯了错误,如果是事情上的错误,还可以改正。最大的错误就是邪见,也就是思想上有了误解,认识上有了偏差。不但不知道自明自正,而且还自以为是,这是现代社会上很多人容易犯的毛病,真是很可怕。
五、人生最大的失败是骄慢:所谓“谦受益,满招损”,一个人如果自高自大、贡高我慢,不管走到哪里里,都不会受欢迎,所以骄傲、傲慢是人生最大的失败。
六、人生最大的烦恼是欲望:有人说,世间充满忧悲苦恼,因为娑婆世界本来就是堪忍的世界,所以充满烦恼、痛苦。什么是最大的痛苦呢?有人说是饥饿,有人说是情爱,其实真正的烦恼痛苦是欲望。譬如我们对于钱财、美色、饮食的欲望,对于权力、名位的欲望,凡是与我有关系的都希望拥有。因此欲望丛生,当这些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生起了烦恼。所以人生最大的烦恼是欲望。
七、人生最大的无明是怨尤:无明就是不明白、不明理。因为不明理,所以遇到不如意时就怨天尤人,上怨苍天不保佑,下尤世人不帮忙。对眷属、朋友、国家、社会都怨尤。甚至烦恼怨恨的时候,拿起家里的茶杯桌椅来摔,这就是人生最大的无明。他不怪自己,反而怨天尤人,怨眷属,怨朋友,拿桌椅、茶杯出气,真是何苦。
八、人生最大的忧虑是生死:生死是人生的两件大事,也是最大的忧虑。生时争名夺利,尔虞我诈;一旦无常来临,又恐事业、爱情、财富都将转眼成空,所以不管生时死时,随时忧心忡忡,真是人生的大忧虑。
九、人生最大的过失是侵犯:我们最大的过失,就是侵犯。侵犯人家的生命、财富,侵犯人家的名节,所谓杀盗邪淫,恶莫大焉。
十、人生最大的困扰是是非:有人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是非让我们感到苦恼不已,但是所谓“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只要我们能够做到不听是非、不传是非,何必争来扰去,徒增苦恼!
十一、人生最大的美德是慈悲:一个人最大的美德,不是长得很漂亮,也不是拥有很多的财富,很多的才能,人生最大的美德是慈悲。所以宁可没有才干、没有学问,但是不能没有慈悲,慈悲心才是真正的美德。
十二、人生最大的勇气是认错:人要有勇气,勇气不是跟人家打架、殴斗,也不是跟人家争执、计较,最大的勇气是自我认错。觉得我不应该说这一句话,我不应该做这一件事,我不应该妨碍你。能忏悔认错的人,才是最大的勇者。
十三、人生最大的收获是满足: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所得,有所成就,有所收获。什么是最大的收获呢?要能满足,你不满足,就是睡在天堂也如地狱;假如你满足,地狱也如天堂,所以满足是最大的收获。 十五、人生最大的拥有是感恩:什么人最富有?什么人最贫穷?贫穷的人是随时想从别人那里获得,富有的人则是心存感谢,时时想要施与别人。所以,一个人能够感恩、惜福,他就是人生最大的拥有者了。 十六、人生最大的修养是宽容: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有修养的人。什么是最大的修养呢?就是宽容。所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我们待人要宽厚、要包容,不管别人待你好与不好,都能谅解,都能包容,这才是人生最大的修养。
十七、人生最大的本钱是尊严: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尊严,为此什么都可以牺牲,但是在牺牲折磨的最后关头还是要保留最后的一点尊严。所以每一个人对自己做人的尊严,要重视它,要保有它。 十八、人生最大的欢喜是法乐:一般人总是从外在的物欲感官上寻求快乐。譬如一句赞美的话,就欢喜半天,但是赞美的欢喜一下就过去了;希望得到金钱的欢喜,但是金钱如水流,霎时用尽;希望得到旅
行的欢喜,但是千里万里眨眼过去,欢喜也会消失。唯有一种欢喜是永恒的,那就是法乐。法乐就是知识上、见解上、修行上、禅悦上的快乐,是能终身保有,永不逸失的。
十九、人生最大的希望是平安:财富、名位是大家所热衷追求的。但是如果求得了财富、名位,却失去了平安,这样的人生没有希望,没有意义。所以人生最大的希望是平安,所谓平安就是福。
二十、人生最大的发心是利众:我们经常听到佛教徒劝人要发心。到底要发什么心呢?要发善心、好心,也就是利益大众。譬如我说一句话对大家有利益,我做一些事对大家有利益,我修桥铺路,只要能利益大众,我就会发心去做,这是最大的发心。
一缕佛光燃亮了希望 一盏心灯照亮着行程。宇宙与人生,只有平淡才是真实而恒常的。此外,“富贵风前烛,功名瓦上霜”,任你鹣鲽情深、义气干云、勋业彪炳、任侠豪情,都如同过眼云烟、梦幻泡影。只有淡泊宁静,才能于悠然自得中陶然忘机,澄澈性灵,还我天真,拓开光风霁月襟怀,绽射皎洁无瑕光辉,坐看白云卷舒、鸢飞鱼跃。此种淡泊平怀,便是人生的真味!
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思量人间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间的邪恶,心劳日拙就是地狱。
篇篇隽永,字字珠玑,阐释佛禅智能,探讨人生哲理。使读者在欣赏此经典著作的同时,深刻地了解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禅的因缘;日渐的在生活中感受到禅的存在,体会到禅的意境,禅的意志,禅的宗旨。
佛,不以敬畏,而是拈花微笑,去顿悟。汲取瞬间的领悟,不经意间,但可得之法门,渗透生命的玄机,能由一物而知天下,能由小事而识大理。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佛语悟人生,佛心看世界。烦躁的心只有沉浸在智慧中时才能获得安宁,只有觉悟了的冷,才冷在滚滚红尘中修心养性!<br />佛是一种境界,禅是一种生活,如果我们细细品味,就会感觉品佛读禅,虽不求皈依三宝,却借佛得到喧嚣尘世中的一道清泉,一道灵光。于是在顿悟中我们获得心灵的洗礼,如若憎懂状态的当头棒喝。
人心总是轻易地从浮动处失去自我,总是轻易地渗入各种私心杂念,又总是被是非名利所纠缠,如果我们能让自己静坐凝思,把所有的私心杂念,是非名利统统抛弃,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无限美好。天蓝草绿,花开花谢,一切都如此美好,只要心平气静,那么生活就能渐入佳境。
六祖慧能禅师曾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为菩提,只是生活为心蒙上尘埃,只要我们用佛心智慧去清扫便自现宁静天地。这禅言佛语让人警醒之时,便是一种觉悟。 觉悟了人心从浮动处获得纯善的本性,那么随着静坐凝思,一切杂念都会随着天际的自然消失;觉悟了就随着雨点的滴落,感受心被清洗;觉悟了就听到鸟儿的呢喃,升腾一种喜悦的意念;觉悟了就会看到花儿飘落,有一种开朗的心情。觉悟了时,任何地方都是真正的妙境,任何事物都有真正的玄机。这就是“心砥菩提亦空明,静坐凝思天地空。”
置身充斥迷惘的都市,你会发现,唯有觉悟了生命的真谛,才能充实度过生活的每一个浮云之日;觉悟了世界的另一个样子,生活的难题和烦恼即迎刃而解;觉悟了善恶之别,才能更加宽容和慈悲,乐观而幽默??
佛不是高高在上,更不是远在天边,只要觉悟了,你就是佛,就能以一颗佛心面对看似复杂,实则静的世界,就能享受快乐平和的人生。
觉悟了就拥有了佛的智慧,就能从容面对生活,面对内心。将佛的智慧融入精神,融入生活和工作当中,就可以把生活、工作推向更高的意境,使精神更加充实,道德更加高尚,感情更加纯洁,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品读佛家经典小故事,让你在轻松自然的享受中领悟佛的独特思想魅力,让你知道,佛虽不可视触,却可以由心感悟,所谓不立文字,自入人心。本书中每一则故事都充盈了佛家智慧,佛教经典,隐含无穷的人生真谛,让你就此而悟,立地成佛。
把生死看的淡了就会无惧 把钱看的淡了就会潇洒人生 ,把感情看的淡了 就会无为无谓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随心所至,便成楼台,逐意随行,自成宝相.最近从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句颇具道家思想的一句话,或许因为大学专业的缘故,一直以来就比较喜欢国学,喜欢儒家的处世哲理,也喜欢道家修身养性哲学,也信仰佛家大彻大悟从善的的释然,记得曾有一位很有国学功底的朋友和我探讨过这样一句话:少儒,中道,老释。儒、道、释均乃大智,应熟思于常日,
不拘时空,因事而异。但再想想,虽不尽然,仍有一定道理,值得回味。
如果说儒家和道家属于哲学的范畴,那么释家应该属于信仰的行列。如果说儒家讲的是社会,道家讲的是自然,那么佛家讲的是人生。有人说当代一些中国人之所以可以坏的彻底、贪的丑陋,是因为缺乏信仰,无所畏惧。我想有一定道理。信仰的缺失泯灭了敬畏之心,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对
前尘后世的敬畏。
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万物不争,一切顺其自然,泰然自若的心境,中道以养性,得以淡然处之,失以顺其
天时。
老庄不像孔子,清风拂袖,怡然自得。繁华世间,入世芸芸,却有几人能如己所愿?此时,出世的哲学令人豁然开朗: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胜刚;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理解了道家思想,其实也就是在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给自己的心灵保留一片空白的净土,这样才不至于让自己迷途,宠辱不惊,静听花开花落,去雕无意,观云卷云舒。
佛家的思想精髓:无缘大慈,通体大悲,既出世,也入世,入世,为了挽救众生,出世,则是教一切众生认识生命宇宙的真谛,脱离苦海,到达彼岸“没有苦难,疾病,战争,贫富差别,不生不死,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佛的境界”
儒家的思想精髓:入世,治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们的楷模;
道家的思想精髓;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强求,不逆天;
佛教其实也是“以人为本”的宗教,佛教有“五乘佛法”,所谓“五乘”,是指“人乘”、“天乘”、“声闻
乘”、“缘觉乘”、“菩萨乘”。
“五乘佛法”是佛陀为了教化众生,依不同根性的众生所施设的五种不同层次的实践法门。也就是说,对方是什么根器,佛陀就施予什么教化,因此在“五乘佛法”里,佛陀为“人乘”性格者说受持三皈五戒,可脱离三途而生人道;为“天乘”性格者说修十善法,可生天界;为“声闻乘”性格者说修四谛法,可脱离三界而成阿罗汉;为“缘觉乘”性格者说修十二缘起法,可脱离三界而成辟支佛;为“菩萨乘”
性格者说行六度法,可越三界二乘的境界,得无上究竟的成佛果位。
佛学的博大精深,非哲学所能形容,用妙智来形容都不足!很多人都说佛学是使人消极的,逃避现实的!其实不然,真正理解佛学的人明白,佛学并不是教人消极,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众生事物,佛家也讲精进,世尊教化我们诸恶不做,以善为本,多做善事!不求名利而为善,以空的佛心做善,这里说空并非众生所说的没有,空指的是天空雁过无痕的空,不执着的放在心中,心性依然明净!就用上了观,观是什么了,观就是照,照自己的佛性,性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的!每个人都有佛性!只是被六尘所扰,给掩盖了,六根六尘六识,十八因缘都是外界的,他们都是由性的驱使下才能存在的,只是世人误以为是十八因缘才是我,我是真实存在的,世人所说的我,其实并非我,世人所说我,有生有灭的,如水中月镜中花不存在的,不会永恒的,就像一场梦,醒来了,什么都没有了,生老病死再所难免,惟佛性才是永恒,看不见摸不着,无穷无尽的,只要明心了,就能见性!不住生相!既能见性,有些人口口声声我信佛,孰不知他并非信佛,而是迷,迷什么了,求神拜佛祈求名利财富,那也是痴,也是欲念,所以不能明心见性,方证菩提,所以世尊教化我们,舍下,随缘自在!心性也重要!禅宗讲顿悟渐悟,净土宗讲佛号得悟,密宗讲持咒得悟,这些都是一些修道的方法,不管修哪个,这里都离不开照,照心性,不是只有口,不用心的修持,所以心性非常重要,真心修道,不是在修的时候就理解照做,不修道的时候,就无所谓,不想,不照了,但也不要刻意的去做,那也是一种痴念,惟真心领悟接受自然解脱,念起不留念,活念,并非死念无情,积极救度众生,乐观活泼学佛,自度度人,不执外相,明
心见性不法执,愿众生发心性念佛号—南无阿弥陀佛
佛理感悟人生篇三:感悟生活
感悟人生
学习目标
1、会读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能通过读书说出句子中含着的深刻意思,培养感悟能力.
3、通过读课文我能感悟到作者借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的心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树喻育人,并能从中悟出做人的哲理.
学习流程
一、作者简介
林清玄,台湾作家。先后出版的138本著作,本本畅销,在华人阅读圈尤其是青少年中赢得了“世纪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的美誉。恬淡自然,蕴涵佛理,是林清玄(转 载于: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摘:佛理感悟人生)散文的最大特色.读林清玄会让我们看清很多事情,会让我们变得坦然。他的文字有种淡淡的香,看完之后会有感恩与善良的感觉。林清玄的书,小故事里有大智慧,平淡而隽永,值得一遍遍的去回味,轻松自然,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在最细腻的内心感觉中把你打动。
二、初读课文 了解内容
1、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2、找出作者的困惑
三、细品课文 合作探究
1、重点赏析
(1)、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
(2)、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养成依赖的心,根就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下去,一旦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3)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4)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2、树的“不确定”指的是什么?人的“不确定”指的是什么?
3、读了这篇文章,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
4、名句欣赏
不经风雨,难成大树。
不受百炼,难以成钢。
阳光总在风雨后。
自古英雄多磨难。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万物竞天,适者生存。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四阅读链接
落花生
许地山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咐附就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也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快速阅读时思考:
1、《落花生》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落花生》与《桃花心木》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3、《落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