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人生感悟
发布时间:2017-01-25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谈人生感悟篇一:《论人生》读后感
《论人生》读后感
培根的《论人生》为我们展示他对人生、政治、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独到见解,篇幅简短,语句流利,但句句富有哲理,令人深思。全书将现实主义同理想道德相融合,充满了谙通人世的智慧,是培根哲学智慧与人生经验的结晶。从他的书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个时代的印记,找到我们生活中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录的最初出处,也不由感叹现在我们正在运用和实践的至理名言出自培根。培根影响了几个时代,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读培根的《论人生》,我发现了东西方观念的差异。培根的有些观点已经深入到我们的骨子里,但也有一些观点我们无法理解的,这是东西方差。异造成的。例如他在《论父母与子女》里提到“世间最伟大的功勋都是那些没有子女的人所创下的。”在《论结婚与独身》里说“最有益与公众事业和善举往往来自那些无家室的人.”他认为个人的成就与独生有很大关系,而在中国这种观点未必认同。因为中国是一个注重家族血缘的国家,成家立业是大多父母的观点,也是历史的传统,中国人认为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要有一个家庭做后盾,研究中国的历史也可以发现那些有所成就的人,没有几个是无家室的,除了梅妻鹤子的林和靖,还有就是看破红尘的僧人了,如唐玄奘、一行等人了。中国人生活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环境中,独身与中国人的生活距离太远了。而在西方则不同,独身现象的历史可一直追溯到古希腊。德谟克里特、柏拉图、芝诺、伊壁鸠鲁,这些思想辉耀后世的先哲都是独身者,加上受基督教义的影响,独身在西方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因而培根的思想也传承了西方历史的印记。了解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培根《论人生》也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从中我也知道了看一本外国著作和看一本国内著作所汲取的是不同的养分,看外国著作增长的是见识,从中我们知道不同的文化,思想,这也就能让我们跳出国内这个狭小的圈子,开阔视野。而看本国的著作加深的是理解,是对我们自己文化思想的理解。也就是说这是横向与纵向的区别。
培根的《论人生》,是现实主义与理想道德的结合,他在《论花园》《论建筑》《论高利贷》《论殖民地》等中,都为现实服务,但有与道德相结合。他在书中具体的教人该如何做,可以说是一部教人为人处世的宝典。他在《论交涉》中提到口头交涉弊书面交涉效果要好,因为你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表情而知道事情的进展,可见察言观色所起得作用。他在建筑,园林方面也有很深的见解。他所设想的建筑的构造合理,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美学价值。他不仅对物质方面注重,还注重精神享受,如他认为在花园中应该一年四季都有鲜花绿草,这就要合理的运用花的花期。他提到草坪是花园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因为草坪既有欣赏的妙处,又能在炎炎夏日为人们提供一片荫凉。可以看出培根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享受生活,思考生活。他在《论友谊》中说“友谊的主要作用之一就使人胸中的愤懑抑郁之气得以宣泄释放。”“如果一个人向朋友宣泄私情,一定会产生两种相反的结果,它既能使快乐倍增,又能使忧愁减半。” “友谊的第二种作用就在它能增进并支配理智。”他既是站在实用的角度来论述友谊,当并不是一个眼前只有利益的功利主义者,这其中还有高尚的道德,他歌颂友谊,认为人不能没有朋友,就是高高在上的君王也不能没有朋友。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有了新朋友,勿忘老朋友。无论何时何地,在心灵深处,朋友间彼此相互祝福,友谊时时刻刻温暖着我们的心田,这何尝不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呢?
读培根的《论人生》,我们能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火花,培根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福音。他的随笔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气息。培根生在十六十七世纪,是文艺复兴发展的时代,那时资本主义已有
发展,培根的思想也有体现。他在《论消费》中提出应根据自己的收入来决定消费水平,不要过度消费,要讲求节俭,这种消费观与中世纪贵族的消费观念有很大改变,贵族消费讲求体面、荣誉,这与当时西欧渐渐兴起的资本主义不无关系,由于早期资产阶级要求资本积累,因而崇尚适度消费。在探索培根观念产生的根源时,我不由的感叹几个世纪过去了,我们还在培根思想的熏染中,他的一些观点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大宗化的观念,我们对他太熟悉了,我们对他的观点似乎毫不怀疑,因为觉得(转载于:wwW.zHaoQt.NEt 蒲 公 英 文 摘:谈人生感悟)这本来就是这样,培根对我们的影响真是太深了。我们都知道“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这流传了几个世纪仍然为广大人们所认可,并且在实践着,享受这知识为我们带来的便利
读培根的《论人生》,是一种美的熏陶与享受,提高了我们的修养与品味。培根为我们展示的是一种理性的美,他娓娓道来,语言流利,议论是旁征博引,说理是步步深入。无论是欧洲古代的历史典故,名人事迹,还是宗教经典《圣经》,他都能随心所欲,信手拈来,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有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十分耐读。在培根的论文中,语言无不充满哲理,充满形象的比喻,说理层层深入,精辟警策,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易诵易记,有诗一般的艺术效果。 读完培根的《论人生》真的发人深思,整个人如受过洗礼一般,它教会了我们如何生活,也增加了我们对生活的理解,虽然只是言简意赅的随笔,但字字都是精华,全书涉及到人生世事的方方面面,充满了谙通人世的智慧,是培根哲学智慧与人生经验的结晶。读《论人生》,仿佛真的是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欣赏着沿路美妙的风景。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值得庆幸的是,我也读到了一本好书,那就是——《培根论人生》。这本书是语文程老师送给我的,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培根在《论逆境》中写道:“最美好的刺绣,是以暗淡的背景衬托明丽的图案,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镶嵌于明丽的背景上。”
古往今来,有许多名人都是经过逆境奋进成功的。像司马迁,他由于李陵一案身受宫刑,蒙受大辱,但他终于顶过磨难,发愤写完了辉煌巨著——《史记》。再如现代的华人张士柏,他经历了从游泳健将到高位截痪的巨大变更,却并未因此一蹶不振,反而将它化为动力,勤奋学习,完成了许多健康人都做不到的事情。还有张海迪、李政道……逆境中成材的名人不胜枚举。北京“宏志班”的学生们,个个在困境中长大,学会了用勇气、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困难。他们像是野外的小草,饱经风雨蹂躏却不倒伏,而那些温室里的“花朵”的生命力又怎么能与他们相比呢?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看来,不经过风浪,就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不经历风雨,就不能看到彩虹;不经受磨难,就不能成大事。所以,青年们,如果你身处顺境,请走出“温室”,拿出勇气迎接困难的挑战;如果你身处逆境,也不要气馁,要勇敢地克服困难。正如人说:“苦难是所学校。”而学得好坏要看自己。
谈人生感悟篇二:《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人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都会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
可,究竟人生是什么?
季老在这本书中用数十篇千字随笔解读了他的人生观。这一篇篇随笔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他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有所作为”“承担责任”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似乎是喊口号,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
许多工作其实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和尖端的技术,需要的是一以贯之的认真态度和发自本心的责任感,如此一来才会在日积月累的经验扶持之下,能力节节攀升。工作如此,生活亦如此,对天下事,凡涉及必负责,如此一来,什么事不是都变得美好起来了?就像我们教育学生,事无巨细,如果都秉着责任心,对学生负责,那教育的人生就是有作为的。
季老说幸福是一种心态,不满足是人生常态,麻烦是人生的一部分。这一切,起决定性作用的都是一种心态,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对此,季老的态度是: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通过积极有为的人生,促进不利条件向有利条件,不满意态向满意状态转变。
对于人生,他还提出:“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另一个意义上对人生的诠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生路上,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坎坷与挫
折、这样那样的不完美与遗憾。文中,季老引用了苏东坡的《水调歌头》里的一句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准确的说明了这一点。人人有本难念的经,所以说:“不完美才是人生”。由此反观我们对每个孩子的要求,似乎琴棋书画,只要是教,就希望每个孩子都是完满的,又岂能如意?人生既然是不完满的,又何必苛求一个孩子,他定有让人刮目相看的地方,他的人生不应该因为此刻的一点瑕疵而遮掉了光辉。
平凡的人有不平凡的精神,那他的人生就是伟大的。季老说: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放弃。生活中,挫折、困难不可避免。面对不顺,正视它,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勇往直前,接受挑战,才能雨过天晴,见到彩虹。
如今社会环境繁杂,倘若没有自己的追求和看法,容易随波逐流。我们在这样年轻的时候就能够读到这样一本好书,让自己能深入思考人生,品味季老近百年的人生滋味。而我们自己的人生还需要更多思考,更多回望,真正的人生不是谈出来的,是走出来的。
谈人生感悟篇三:书写自己的人生——有感于《巴金谈人生》
书写自己的人生——有感于《巴金谈人生》
由于工作的单位靠近巴金故居,因此每逢外地作者来社,但凡有空,我都会带他们去那里。
一次,我在巴金故居购得《巴金谈人生》(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一书,仔细翻阅,让我对巴金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在近一个世纪的文学生涯中,巴金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在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中,信念坚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大众。
爱国主义是巴金思想的重要基础。巴金12岁那年通读了《说岳全传》,被岳飞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震动。
1979年,巴金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巴黎,每天清晨,巴金静静地坐在窗前,眼前看到的不是巴黎的街景,而是北京的长安街、上海的淮海路、杭州的西子湖、成都的双眼井、广州的乡村??他说:“出了国境,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觉得有一双慈爱的眼睛关心地注视着我。不管你跑到天涯海角,你始终摆脱不了祖国,祖国永远在你身边。”20世纪90年代,年过九十、平时说话吐字不太清楚的巴金去拜谒岳坟,在文徵明书法作品《满江红》词碑前像小学生那样吟诵起这首词来,声音越来越清楚、高亢:“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正如巴金自己所说:“每个人应该遵守生之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
“让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巴金的心里始终珍藏着这一美好愿望。
在《我的几个先生》一文中,巴金介绍自己出生于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仁爱的母亲,是他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他从母亲这里懂得了爱,懂得了 宽容。巴金
幼年另一位老师是轿夫老周。老周总跟他说:“要好好地做人,对人要真实,不管别人待你怎样,自己总不要走错脚步。”“火要空心,人要实心。”
成年后的巴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是什么精神和力量,使瘦弱的老周在那样困苦的条件下,讲出这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仁义、道德、忠爱。而恰恰是这些,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为人之本。
巴金把他的爱,他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反帝、反封建、反压迫,呼求平等、自由、幸福,是巴金作品主要内容。在巴金许多文字中,我们可以读到他火一样的文字:“我们的生活信条应该是:忠实地行为,热烈地爱人民,帮助那需要爱的。”“我的生活的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人,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 的发展都得着自由。”
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他在《生命的花开在何处》一 文中有这么一段描述:“我不靠驾驭文字的本领,因为我没有这样的本领, 我靠的是感情。对人对事我有真诚的感情。我把它们倾注在我的文章里面, 读者们看得出我在讲真话还是撒谎。”“我的座右铭便是:绝不舞文弄墨、盗名欺世。不管写什么长短文章,我时时记住这句话。”
正因如此,他在“文革”期间受到了“四人帮”的非人道迫害。对所有的批判、虐待和侮辱,巴金总是默默忍受。有人问他怎么看待这一切,他说:“我相信历史!”
那时的巴金,生活非常窘迫,妻子萧珊又患病需要医疗费救治,使得他不得不提笔向组织申请救助。后来萧珊不幸去世,巴金将她的照片和骨灰一直放在床前,很是凄惨。但即使在那样的情况下,巴金仍然顽强地生活着, 正如他自己这样写道:“要认识爱,爱可以温暖每颗孤寂的心;要信仰真 理,真理可以指示一条
到光明的道路”。
巴金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晚年的巴金,继续着他所钟爱的创作事业。在一楼客厅,高朋满座,回荡着他和朋友们劫后重逢的欢笑声。进入老年后,他为了锻炼腿,每天早晨六点半起来,七点下楼在院子里先慢跑一圈,回来喝杯牛奶再出去散步。另外,他每天上楼写作,下楼活动,上楼睡觉,下楼吃饭,有意地多上下几次楼梯,以达到锻炼腿脚的目的。1982年他摔断左腿,后又患“帕金森氏病”住院治疗,但由于他有坚强的意志,积极锻炼,配合医生治疗,身体恢复得比一般老人快。
在一楼的“太阳间”,晚年的巴金完成了部分《随想录》的写作,有 的时候甚至是坐在轮椅上,面前架着一块长板这样来创作的,因为他坚信:“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活,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巴金这位“世纪老人”,仁爱、忠诚、正义、自律,人道主义相伴了他的一生。 巴金对于我们有着特殊意义,我们需要这种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任何一个年代的人们都是激励。正像他激励年轻人所说的:“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青春活泼的心,决不作悲哀的留滞。”
时光如水,巴金是金。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