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冒襄研究述考

发布时间:2020-11-12 来源: 民主生活会 点击:

 近三十年冒襄研究述考 冒襄,字辟疆,号巢民,明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人。他与侯方域、陈贞慧、方以智齐名,有“明末四公子”之称,是诗人、散文家,也是书法家、社会活动家,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笔者对其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希望有助于总结前人研究冒襄的成果,并为今后冒襄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提供参考。

 一、冒襄研究专著 明末至清前中期,对冒襄的评述多存于各类史料、与人书信中,虽分散简略但评价皆很高。《清史列传?卷七十?文苑传一》记录冒襄的字、籍贯、官职、才能、性格、主要事迹、书法、卒年、著述等方面。在冒襄诗集《香俪园偶存》序中,董其昌称其“才情笔力已是名家上乘,安知非前身老诗人再来?亦安知非高常侍五十为?”,他对冒襄的赞赏溢于言表,认为冒襄可“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此外,《同人集?卷四》收录王铎与冒襄的书信中,王铎称其“文之高古奇伟,压倒元白不必言矣。而字画遒媚圆劲,笔笔褚河南”。

 晚清至民国间,学者冒广生搜罗冒襄作品编成《如皋冒氏丛书》,包括《香俪园偶存》一卷,《寒碧孤吟》一卷,《集美人名诗》一卷,《泛雪小草》一卷,《茶汇钞》一卷,《宣炉歌注》一卷,《影梅庵忆语》一卷,《朴巢文选》四卷,《巢民诗集》六卷,《巢民文集》

 七卷,《冒巢民先生年谱》,等等。它是研究明清之际民族融合情况,如皋冒氏家族史、冒襄生活和交往、冒襄思想心态等方面的可靠资料。

 新中国建立后,对冒襄的研究主要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顾启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研究冒襄的第一位学者,他不断搜集和挖掘冒襄的生平资料,发表相关论文。1993 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冒襄研究》,这部学术著作是其多篇论文组成的文集,包括冒襄的生平述评、交游考、作品研究、佚著辑考、董小宛考、戏剧活动系年、其先祖冒致中与施耐庵关系探索,等等[1],其中重点写冒襄与谭元春、张明弼、李清、余怀、吴国、孔尚任的交往,便于读者了解冒襄的交往活动,也有利于研究者拓宽研究思路。

 2004 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王利民、丁富生、顾启等的《冒辟疆与董小宛》,此书从冒襄的个人经历出发,以时间为线索,展开冒襄、董小宛二人的爱情交往与患难过程。

 汤宇星《从桃叶渡到水绘园――十七世纪的江南与冒襄的艺术交往》(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2 年)是近期出版的一部研究论著,主要内容包括桃渡临流(复社的雅集和党争)、影梅忆语(女性的趣味与风雅)、水绘梦寻(遗民的赞助与倡和)[2]。文章以冒襄的文化活动为主线,从复社、女性、遗民三个社会角色角度出发,以桃叶渡、影梅庵、水绘园三处居所为定点,考察其与江南文人的艺术交往活动,论述其在明末清初文化史上的作用,力图探究明末清初文化活动的传承及影响,以及当时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李孝悌《恋恋红尘:中国的城市、欲望和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收录《冒辟疆与水绘园中的遗民世界》、《儒生冒襄的宗教生活》两篇文章,分别叙述了冒襄气节于逸乐兼得的遗民生活和狂乱而超现实的宗教信仰。

 二、冒襄研究论文 在上述著作出版的同时,不少学者还发表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学术论文。从笔者现有统计来看,有关冒襄研究的论文约有 80 篇。从时间分布看,1980 年至 1990 年共发表论文近 10 篇,1991 年至 2000 年发表论文近 10 篇,2001 年至 2014 年发表论文近 60 篇。从研究内容看,近三十年来的论文主要集中在冒襄的交游活动、戏剧活动、遗民心态、散文作品《影梅庵忆语》、冒襄与董小宛的爱情关系等方面,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一)对冒襄交游活动的研究 1.冒襄与文人雅士的交往。顾启、姜光斗《谈冒辟疆对孔尚任思想的影响》(《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 年第 1 期)从冒襄、孔尚任的思想状况入手,介绍两人三次见面的活动情况及结果,并分析思想影响的客观条件。顾启、姜光斗《冒襄余怀交游考》(《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 年第 1 期)以冒襄、余怀的一组倡和词作为线索,探索了两人的际遇及友情,考察了两人入清后的行动表现。顾启《冒襄与〈杌闲评〉的作者李清》(《明清小说研究》,

 1989 年第 3 期)从二人来往的诗文书信出发,探讨李清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并提出评论鉴赏《杌闲评》的建议。此外,还有顾启《冒襄吴国对交游考》(《明清小说研究》,1993 年第 1 期)、顾启《冒辟疆与吴伟业》(《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 年第 4 期)、汪婷婷《侯方域与冒襄》(《剑南文学》,2011 年第 2 期)等论文。

 2.重要的集会活动。黄语《论清初丁酉世盟高会》(《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 2 期)记载了冒襄顺治十四年与故交同盟子弟的南京集会的参与人员概况、所作诗歌、影响等。叶君远、黄语《新旧文人的和谐倡和――乙巳上巳水绘园修的多重风景》(《文史哲》,2011 年第 2 期)介绍了乙巳上巳水绘园修禊经过,分析了隐藏在和谐倡和背后新旧文人不同的情感需求和利益需求。

 (二)对冒襄戏剧活动的研究 对冒襄戏剧活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冒氏家乐班的戏剧活动。顾启、姜光斗《冒辟疆家乐班的戏剧活动》(《韩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 年)总结出冒辟疆家乐班的特点:抚今思昔,抒兴亡之感;坚持操守,骂汉奸国贼;听曲吟诗,拒新贵拉拢;缅怀历史,斥阉党罪行;以古例今,抒爱国之情[3]。黄语《冒襄文人雅集对家乐戏曲的影响》(《河北学刊》,2010 年第 2 期)写出冒襄与文人雅集活动对于戏曲寓意、伶人技艺、文人审美倾向的重要作用。黄语《善隐者与苦隐者的情感共鸣――得全堂夜始末及其影响》(《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 3 期)交代了全堂夜举办的原因和演出剧目,并指出其是《桃

 花扇》的创作依据和精神导向。另外,还有夏太娣《冒襄借曲归隐考辩》(《艺术百家》,2006 年第 6 期)、王染野《冒襄昆班演剧考及其它》(《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 4 期)等论文。

 (三)对冒襄遗民心态和生平事迹的研究 唐筱琳《清初遗民诗坛格局与泰州遗民诗群》(《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 年第 4 期),将冒襄归入泰州遗民诗群,指出其心态上高度关注现实,深切眷怀故国,诗歌创作上关注现实人生,嗟贫、叹苦,抒写人生苦况、家国兴亡之感、故国旧君之思;诗风凄苦、严冷;诗学取向上以杜甫为宗[4]。黄贤忠《〈影梅庵忆语〉与冒襄的士人易代心态》(《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 年第 5 期)分析了在回忆昔日深情的背后,饱含士人进退维谷、忧虑不安的易代心态。王栋林《冒襄的遗民生活与诗歌》(新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年)从冒襄人生经历入手,着重分析冒襄遣民心态中对亲族关系和士人命运的关怀,进而探索其归隐指挥的诗歌创作主题、艺术特色和影响[5]。

 (四)对冒襄《影梅庵忆语》的研究 《影梅庵忆语》是冒襄为董小宛所作悼亡文,在文中记录了他与小宛的种种生活情景,展现了二人浪漫而真挚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亡者细腻而深刻的感情,特别是《影梅庵忆语》独特的“忆语体”形式,为后人称道仿效。对其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忆语体”研究。王秋雁《试论“忆语体”散文的“情性合一”》(《四川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5 期)分析“忆语体”散文的特点:一方面,直抒感情,描写闺房生活和内心情感,解放自我,另一方面,受传统道德和伦理规范的约束,遵循儒家的道义,以理教抑制感情[6]。郝薇莉《“忆语体”文学源流小考――以〈影梅庵忆语〉为中心》(《固原师专学报》,2006 年第 1 期)从“忆”“语”其名出发,追寻“忆语体”文学的传记文学和笔记文学的传统内涵,初步理清其发展源流。还有两篇硕士论文,张小茜《“忆语体”笔记研究》(郑州大学,2003 年)从整体出发,对中国古代“忆语体”笔记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描述、概括出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论述其文本之间的传承和超越。夏文建《清“忆语体”散文艺术论――兼论清“忆语体”散文对悼亡文学的开拓》(浙江师范大学,2007 年)阐释“忆语体”散文作为悼亡文学所呈现的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

 2.版本源流研究。蔚然《〈影梅庵忆语〉版本源流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 年第 2 期)通过对《影梅庵忆语》不同版本的比较,得出其版本流传的两个系统,一是《虞初新志》本系统,二是《昭代丛书》(道光本)别集本系统。

 3.士人爱情观研究。刘坡《海山闻说风能引,也在虚无缥缈间――从〈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看士人情爱观》(《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1 期)以《影梅庵忆语》、《浮生六

 记》为依据,通过对冒襄和董小宛、沈复和陈芸感情生活的描写,写出士人重情与薄情的情爱观。

 4.人物形象研究。陈常青《封建女性的赞歌―〈影梅庵忆语〉与〈浮生六记〉中女性形象之分析》(《青年文学家》,2009 年 21 期)分析董小宛与陈芸的女性形象,展示了明清时期女性的生活状态,一方面彰显女性独特的个性与智慧,另一方面不可摆脱封建女性的命运悲剧。

 5.饮食文化研究。刘军丽《〈影梅庵忆语〉与晚明江南文人饮食》(《四川烹饪高第专科学校学报》,2007 年)写出了晚明江南文人重蔬食、主清淡、尚本味、崇养生的饮食思想和艺术化的烹饪饮食活动。

 6.字、词的研究。杨宝霖《“女儿香”今昔谈》(《岭南文史》)和曦钟《释“撞”》(《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 4 期)分别对文中的“黄熟”和“层撞”作出解释。

 (五)对冒襄、董小宛的爱情关系的研究 柏桦《水绘仙侣》(《诗探索》,2008 年)节选了柏桦《水绘仙侣――冒辟稿与董小宛》(东方出版社,2008 年)的诗歌和注释,从中可以看到冒襄、董小宛二人水绘园生活的一些场景。王栋林《才子佳人佳配何易――兼谈董小宛的结局》(《学理论》,2010 年 12 期)论述了冒襄董小宛二人结合的不易,以及在患难中形成的深厚感情。

 综上所述,冒襄研究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到现在正向着深度研究,由最初的单方面研究向多方面拓展,总体来说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从现有资料来看,对冒襄的研究仍然摆脱不了文人、才子佳人的情性,主要在其生平交游、戏剧、心态、情感等方面,对其作品的研究较少。在诗歌方面,沙元伟《从冒襄的一首遗诗探董小宛的结局》、顾启《读冒辟疆〈卖字五狠偶成绝句〉》从冒襄的一篇诗作入手探讨,对其诗歌涉及较多的是王栋林《冒襄的遗民生活与诗歌》,此篇硕士论文开始以冒襄诗歌作为个案进行研究,对于冒襄的《巢民诗集》并未有学者进行研究。在散文方面,研究主要集中于《影梅庵忆语》研究,而对其散文本集《巢文选》、《巢民文集》尚未进行研究。这些方面是冒襄研究的空白地带,仍需要我们努力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近三十年 研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