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意识形态和生产力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7 来源: 民主生活会 点击:

  (一)现代化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必然会从农业社会逐步转变为工业社会,这就是现代化,它是一客观的、必然的历史过程。

 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下,对现代化概念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异。但是总体来说,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应当包括生产工业化、居民生活城市化以及科技化三项内容。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人类正在逐步迈向现代化,人们不断深入研究现代化,认知也在不断加深。可以说,现代化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的一次社会变革,是社会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一次革命,人类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这种说法已经获得了人们的认可。虞和平在其著作中明确提出:本质上讲,现代化的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过程的理论。而在《中国现代化史》中,陈达凯和许纪霖等学者又提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第三次重大变革,具体是指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我们不能只将技术进步或者是生产方式改革就叫做现代化,现代化是一个文明重塑的过程,是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变革。

 虽然现代化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的,但是社会发生了全方位的改变。可以理解为: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其源动力。生产方式从农业转变为工业,自然带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变革,究其根源,是因为所有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都是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基础上的,它们直接受到物质生活的影响和决定。1

 何传启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化领域研究专家,他在研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对“现代化”的概念做了深入的分析。“现代化”在英文中译作 modernization,是英文 modernize 和 modern 的派生词。韦氏辞典中对这两个单词的解释为:第一,modern,在 1585 年出现,是一个形容词,一方面可以形容时尚的、现代的以及新的;另一方面只专指公元 1500 年左右之后的这段历史阶段。

 因此,可以相应地具有以下两个特点:只是从时间上进行限制,适用于各个领域,涉及人类活动的所有方面;将公元 1500 年左右作为时间的起点,也就是并没有限定截止时间,可以一直延续下去。第二,Modernize,在英文中作动词用,1748 年产生,主要含义是现代的进程,符合当前需要的过程。Modernization一词产生于 1770 年,由 modernize 转化而来。这是在 modern 含义的基础上的又一次深化,包含了新的特点。这两个词汇构成了当前“现代化”的基本含义。我们可以看出,modernize 同样具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使现代的意思,另一方面指的是公元 1500 年之后的人类社会新变化。这就是“现代化”的基本涵义。

  1

 参见李学智:《关于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若干认识》,《理论与现代化》2011 年第 6 期。

 但是,直到 1951 年,这个概念才正式引起国内外的学者关注。当时一名美国学者提出在学术研讨会上提出该概念,专指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转变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现代化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密不可分。美国学者丹尼尔·勒纳于 1958 年在自己的专著中强调,现代化的深层次含义是社会全面变革的过程。在此之后,欧美学者兴起了对现代化理论的研究热潮,逐渐形成了目前现代化理论研究格局,并仍然在不断地完善过程当中。

  这里,我们比较赞成何传启先生对现代化这一概念的解释,即“现代化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等各个方面的转变。”同时,现代化不是一个目标,是人类从现实社会向理想社会迈进的历史过程,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沿性的体现。

 本文笔者更倾向于何传启先生关于现代化的理解,何传启先生将现代化解释为从工业革命开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社会、文明各个方面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此外,我们不可以将现代化理解为一个目标,而应该理解为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是人类社会从当前状况向着更为理想的目标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前沿性。2

 (二)意识形态 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意识形态”概念的是处于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哲学家德斯杜特·德·特拉西。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关于“观念”的学说。观念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认识的起源、界限和认识的可靠性程度。他在《观念学原理》(或译作《思想体系原理》或《意识形态原理》)中解释道,意识形态表示的是一种思想的科学或观念的科学,这种观念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此后,意识形态一词在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流行起来,含义也就越来越复杂,肯定和否定的意义并存于一身。在法语中,意识形态是指关于思想意识的言论;在英语中,它具有观念学、思想体系、空想等;在俄语中,它包括思想体系、思想观念等意义。从意识形态概念的产生至今在其演变过程中,其内容越来越复杂,已经不再是其最初的愿意了。

 关于意识形态的问题,学术界一般认为,由德斯杜特·德·特拉西首先明确提出了相关概念。德斯杜特·德·特拉西是法国拿破仑时期的哲学家,他提出,意识形态从本质上讲属于观念学的范畴,而观念学就是被用来研究人们认知的本质、范围以及可靠性的。德斯杜特·德·特拉西在其著作《观念学原理》中对意识形态

  2

 参见沈光明:《论中国现代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科技创业》2011 年第 2 期。

 做出了解释,提出意识形态是人们思想或者观念的表示,是观念科学,而所有的科学都是建立在观念科学这一基础上的。随着意识形态概念理论的提出,很快西欧各国便开始盛行“意识形态”这个词汇,随着人们不断的深入研究,其含义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学术界也开始各执一词,争论不断。意识形态在法语中的意思主要是与思想意识相关的论述;而在英语中则包含了思想体系、空想主义以及观念学的内涵;在俄语中的意思与英语接近,也包含有思想体系或者观念的内涵。随着学术界研究的不断深入,意识形态的内涵逐渐扩展和丰富,已经完全不再是其产生之初的概念了。

 意识形态问题是一个现实性很强而又敏感的理论课题。在当代世界的各种政治理论文献以及人们的日常政治生活中,意识形态这个概念被广泛使用着。综观当代世界意识形态领域,与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意识形态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有些消失了,有些蜕变了,有些衰落了,当然也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想流派。在这其中,马克思主义历经风雨沧桑,不断发展,影响日益深远,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理论界一些专家、学者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一批有影响的论著相继问世,为创立独立的意识形态理论研究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目前的研究中,意识形态这个话题非常敏感,但是又非常现实。意识形态的概念被世界各国的政治理论研究和日常政治生活广泛应用。我们分析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意识形态相关研究,其概念和意义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初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在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过程中,各种意识形态都在不断论证中或消失、或衰落或发生了蜕变,但是新的意识形态思想流派也在不断产生。而马克思主义在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沧桑巨变,仍然生机勃勃,不断发展,对全人类都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我国对于意识形态在学术方面的研究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在短短二三十年间,我国关于意识形态研究方面的著作层出不穷,影响深远,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独立的意识形态研究体系。

 首先,把握意识形态概念及其内涵,需要我们把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形式区别开来。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形式出现的时间不同。在理论研究和报刊宣传中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式两个概念经常容易混淆。这两个概念虽然有某种交叉之处,但是不完全等同。社会意识形式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后才开始使用的,而意识形态一词却早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已被资产阶级学者特拉西使用了。

 第一,对意识形态的内涵和概念进行研究,首先要明白意识形态和我们常说的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区别。这两个概念形式在出现时间上是完全不一样的。很

 多情况下,人们经常将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两个概念存在交叉,但是它们并不具有等同性。我们上文讲到,意识形态的概念在法国拿破仑时期就已经在使用了,而社会意识形态是在马克思主义出现后才逐渐被使用的。

 还有,它们的内容也不完全一样。社会意识形式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社会生活及其过程的反映,包括道德、宗教、艺术、政治法律思想、哲学以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在内。而意识形态则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特别是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反映,它不包括自然科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具有思想上层建筑的性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意识形态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征。一是实践性。意识形态并不是纯粹空洞的东西,它具有意向性,即它总是指向现实的。人们之所以接受意识形态的教化,努力与意识形态认同,正是出于实践的目的。二是总体性。它是一个具有一定结构、有活力的总体。三是阶级性。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并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四是掩蔽性。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完整的理论形式,其目的不是揭示现实生活的真相,而是竭力把这种真相掩蔽起来,以维护它所支持的统治阶级的统治。五是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并不是经济关系的消极的伴生物,它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一个能动的组成部分,它不仅给予经济关系以巨大的反作用,而且表明自己具有相对独立性。

 此外,这它们还存在内容上的区别。通常我们将社会存在和演变的过程,用社会意识形态来表示,它的范围涉及到思想、政治、文化、宗教等多个领域,包含了哲学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内容。3 但是意识形态则是专指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存在状态,与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无关,它更多的意义在于思想的上层建筑,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特征。从马克思主义中关于意识形态的认识,我们可以分析出几个方面的特点:(1)意识形态具有实践性,也就是意识形态虽然表示的是思想内容,但是它指向现实,具有意向性。正因如此,人们才能逐步认同意识形态,被其教化和同化。(2)意识形态具有总体性,是一个按照某个结构形成的总体。(3)意识形态具有阶段性。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代表了意识形态,在任何时候都占有统治地位,因为统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自然也就掌握了精神文化,对所处时代的精神文化有支配和分配的权力。(4)意识形态具有隐蔽性,意识形态所表现的能力不是揭示本质,而是隐蔽真相,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5)意识形态具有独立性。意识形态在社会关系中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它以独立存在对经济关系产生很大的反作用。4

 其次,把握意识形态概念及其内涵,还需要我们区分政党意识形态与国家意

  3

 参见邢贲思:《意识形态论》,《中国社会科学》1992 年第 1 期。

 4

 参见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第 129~130 页。

 识形态。政党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形态都具有意识形态的共同特征,但是两者并不能等同。二者的主要区别两者的内涵不同、本质属性不同、形成条件不同、两者的功能也不同、作用范围不同。

 第二、对意识形态的内涵和概念进行研究,我们还应该将政党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形态区分开来。虽然这两者在意识形态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但是并不能完全等同起来。我们需要从内涵、本质属性、形成条件、功能和作用范围方面对二者进行区分。

 (1)政党意识形态是政党利益表达系统化、理论化的表现,它是政党成员对周围世界以及政党本身的认知体系,是一个政党的党员们共同具有的认识、思想、信仰、价值等,也是该党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的思想理论依据。它的目的在于对政党的发展进行规划、设计,明确党的价值目标,提出实现党的目标对于党员的具体要求。国家意识形态则是指世界上各主权独立的国家对世界的政治、经济秩序或格局做出的自觉的系统的反映,是特定国家在国际社会里的利益、要求在社会意识上的表现。

 政党意识形态主要是理论化和系统化地表达了政党的利益,属于政党成员对自身以及外界的认知,包含了政党全体成员的信仰、价值观以及思想认识等内涵,是政党价值体系、思想原则以及政治纲领的理论基础。政党意识形态的主要作用是设计政党发展规划,建立政党的价值观和目标体系,并根据目标对党员提出具体的要求。而国家意识形态则是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对于格局、经济秩序以及政治环境而表现出的反映,具有自觉性和系统性。

 (2)政党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阶级性,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政党利益代表的阶级性决定了政党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政党执政的目标也决定了其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则在于它的社会性。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之所以体现为社会性,是因为在政党意识形态情景下,人是政治的人,他的一切活动都与政治、政权有关;而在国家意识形态情景下,人是社会的人,他的一切活动都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产生。政党意识形态是政党应对周围环境的产物,而国家意识形态是处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民族文化积淀。国家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历史印记。民众意识形态是国家意识形态形成的基础。国家意识形态是民众意识形态中主导性的意识形态。

 政党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阶级性,这是它的本质属性,是在不断阶级斗争中产生的。因为政党利益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特征,而政党意识形态又代表了政党毅利益,所以政党意识形态也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特征,这与政党的执政目标也有密切关系。而国家意识形态更多则表现在社会性上,这是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因为,人组成了政党或者国家,而人在政党意识形态背景下,所有一切活动都是

 以政治为目的;人在国家意识形态背景下,所有一切活动都与社会有关。政党意识形态是政党成员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表现,而国家意识形态则是特定区域内的民族文化表现,具有很强的历史性特征。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其实就是民众意识形态的表现,体现了民众最核心的意识形态。

 (3)政党意识形态的作用范围局限于该党的党员,因此,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对全体党员起着凝聚、导向、动员和约束功能的同时,对政党自身起着辩护作用。国家意识形态则把动员、凝聚、导向的功能扩展到了国家这一大的范围之内。政党意识形态体现的是政党与民众、公共权力的关系,而国家意识形态则主要体现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执政党是沟通民众与政府的桥梁,是民众控制政府之手的延伸。国家意识形态中的国家是指民族国家,意识形态作为国家的上层建筑,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利益具有一致性。政党意识形态的作用范围局限于党内,而国家意识形态则对该国的全体民众产生影响。相对于政党,国家不以执政为目标,它要维护的是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国家意识形态实质上是人们基于现存社会状态,对于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为了确保发展目标的实现,出现了人们对于未来社会的构想,以及为了实现理想在人们当中形成的信仰和价值体系。执政党的意识形态与国家意识形态具有一致性。

 再从作用范围上看,政党意识形态主要在本政党的党员范围内发挥作用,约束和引导党员行为,凝聚党员力量等,是政党辩护自身的工具。而国家意识形态在作用范围是国家,这个范围更大。政党意识形态体现的关系是政党与公众,而国家意识形态体现的关系是主权国家之间。民众通过政党与政府沟通,对政府产生控制。而作为民族国家,意识形态是国家利益的体现,与国家利益相一致。国家意识形态对一国的民众都有作用,而政党意识形态的作用只局限在本政党范围。政党是以执政为目标,而国家则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在社会状态的基础上,人们选择国家发展道路,就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体现。人们为了实现发展目标,对社会提出了某种构想,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价值体系和信仰,就形成了国家意识形态,而政党属于国家范围内的一个群体,因此这两种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没有独立的历史,任何意识形态问题都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它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法理基础,而且是社会主义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的凝练表达,是团结全党和凝聚全民族精神的意识形态基础,是建设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和思想保证。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提出,在历史进程中,意识形态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现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四项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我国开展社会主义政治,进行法治建设,我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又代表了

 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对全党以及全国人民都有很强的凝聚力,是我国最为根本和基础的意识形态,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决定性意义,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基础。

相关热词搜索:分析研究 生产力 社会意识形态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