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例
发布时间:2018-07-05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 要】本文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例,将环境教育建立在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环境因素,将环境教育渗透于知识载体中去,潜移默化地进行。
【关键词】巧用“插图”;朗读感悟;引入资料;拓展延伸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必然性
我们的祖国曾是一个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国家。但在全面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出现了人口增加、资源消耗、土地退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反过来大大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想让祖国的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正确地处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趋向是必然的。今天的环境教育,就是明天的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在中小学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便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二、小学语文教学实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优势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百科之母”,不仅载道明理,还表情达意。语文课具有人文性的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贯彻文道统一的教学原则,决定了语文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定的知识内容与一定的思想感情的融合,所以,当教材中所表现出来的是自然与环境的知识内容时,必然有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寓于教材内容中。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便要求激发其热爱自然的感情,强化其保护自然的意识,甚至要求其付诸于自己的实际行动,力求创造美好的环境与生活,这便是在语文教学中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绝对优势。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它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文章朴实、流畅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清楚的条理,層层深入,说服力强,同时又饱含着深情,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教材,下面借助这篇课文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
(一)巧用“插图”——建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多达几百幅,教材插图就是“物”,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因此,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原貌(蓝天白云、清澈的湖水……),美丽的景色在学生中所唤起的感觉,会产生一种愉悦之情,这种审美体验,慢慢地沉淀为有益的营养,继而使其产生保护美丽大自然的愿望。此时,我适时引导学生:在地球上,除了美丽的山水外,还有广袤的草原、浩瀚的森林,熙熙攘攘的城镇、马达轰鸣的工厂……他们会由衷地感叹:地球是多么美好!既然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那么,我们应该从小做起,从自己身边事做起,做一名环境保护的小卫士。
(二)朗读感悟——挖掘可持续发展内涵。
在利用插图激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后,我把方案制定为:“认真读课文,并思考:为什么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找出相关语句,说明理由后与小组同学合作讨论,如能用生活实际作补充更好。”就这样,通过“自学、交流、感悟、提升”的阶梯式教学模式,让学生明白地球是渺小的,人类活动的范围更小,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不能随意地毁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经受语言的历练和环保意识的熏陶。努力做到以读为主、读中有思,思中有悟,思的悬念从读中生,悟的结果从思中来。
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做到“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三)引入资料——坚定可持续发展信念。
在理解文本内容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恰当地引入课外资料,实现学科间的整合,必将强化语文学科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作用。因此,课前我布置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地球受污染的资料,课上有这样一段实录:
师:我们再看看地球每天在发生着什么变化?
生1: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5亿人呼吸受污染的空气,至少有800人因此死亡。
生2: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500吨氟利昂排入大气层,严重破坏着保护地球的外衣。我们的地球至少有1500人死于饮用不洁水造成的疾病。
生3: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2000桶石油泄漏到海洋里。
生:(惊叹不已)
师: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
生:人类真是太残忍了。
生:人类在毁灭自己。
(再读:“可以不断再生——”一段)
师:听到你们的朗读,看到你们的表情,老师的心情是那样沉重,面对人类的摇篮,你一定有许多的话想说给人类听,请把它们写下来。
(播放音乐){那音乐凄婉,悲凉,让人心痛}(生写)
生:保护母亲吧,否则人类最后的表情便是哭泣。
生:人类不要再胡闹了,最后吃亏的是你们自己。
师: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只有一个地球”(板书课题)(生齐读)痛定思痛后只有一句——(生齐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记住--(齐读)
可见,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是在自然而然中生成的。
(四)拓展延伸——落实可持续发展行为。
语文课堂上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应是随时的,课后应是随处的。可以安排学生收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并加以整理;可以进行社会调查;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大自然,然后可以采用小论文、演讲等比赛形式,激发学生对美好环境的向往之情及环保意识。通过各种形式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不同于课堂教学中所接受的教育,而是学生自己积极的参与,进一步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从课文中点点滴滴的渗透,还应给学生建立表达、表现的平台。我尝试把课后作业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
(1)看一看周围有哪些环境被破坏,试为“保护我身边的环境”出一份微薄之力。
(2)写一份关于保护环境的倡议书。
……
总之,语文学科教学中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语文教学中都要有意识的渗透环境教育,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保护生存环境的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 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我深信,我们的地球必将迎来一个个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更加灿烂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程先国《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