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存在主义哲学在电影中的诠释

发布时间:2018-07-05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 要】哲学与电影结合研究在电影和哲学各自领域都取得了一定发展。尤其是20世纪50-60年代,存在主义哲学是现代派艺术、电影的思想基础,中国电影创作也深受其影响,尤其是大陆第六代电影。本文选择管虎导演电影《杀生》来解读其中的存在主义哲学。
  【关键词】存在主义;电影;《杀生》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5-0111-01
  电影《杀生》讲述了在中国西南方有一个群山环绕、与世隔绝长寿镇,这里因“长寿”而得名。镇里人都遵守着祖先规矩和秩序生活着,但是有一个叫做“牛结实”的人却处处不合镇里规矩,他和镇里小孩子处处使坏,挖人家祖坟,把春药投到镇里井里,偷看油漆匠和老婆做爱,在圣水池里洗澡,等等,因而招致大家对他仇视,并最终联手想致他于死地。这部电影表现了一个独立个体对现行秩序各种违背和挑战的故事,折射了人性复杂面目以及各种乌合之众民族集体心理,是诠释存在主义“存在与虚无”“自由选择”和“他人是地狱”等哲学主张最好典范。阿
  一、关于人的“存在”问题
  电影《杀生》突出强调了“存在”主题。存在主义哲学“存在”强调人存在,而且不是一般人存在,而是具体的、个别存在,也不是指个人对自身理性认识,而是指孤独个人非理性情绪体验。在《杀生》中的牛结实是长寿镇里一个特殊存在,他不以别人所要求规矩和制度而行动,而是有一套自己行为准则,遵从自己内心。在影片中提到牛结实是一个“绝户”,他没有亲人,没有任何牵挂,它所采取一切行动不需要有任何理性分析,而只需遵从他内心非理性情绪体验,所以,他救起被沉塘的寡妇,给弥留老头喝酒,挖别人家祖坟里金银财宝,这些在其他人看来是大逆不道流氓作派,在他眼里只不过是顺其自然之事。如,他认为好好的一个生命沉塘了怪可惜的,还不如自己留着用;给弥留老头喝酒是因为镇上人为了让这个老头活过村里最高年龄119岁而不让他喝酒,牛结实只是顺从老头心愿而已;他挖祖坟里钱财是认为埋着有什么用还不如给活人用。这些简单逻辑正是人之本性里最原始最本真东西。从这些来看,牛结实正是存在主义里所谓“存在”。
  二、人的本质——自由选择
  萨特指出,人的自由是绝对的,因为人生活在一个孤立无援世界上,是被“抛”到世界上,上帝、科学、理性、道德等与人都不相干,所以,人是绝对自由。牛结实就是“绝对自由”象征。他自由选择自己想做的事,不在乎别人憎恨和厌恶,一次又一次打破村民所谓传统与规矩。但同时,因为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权利,所以,牛结实选择和村民这个集体选择冲突,即萨特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所说“他人是地狱”,这种人与人之间冲突关系不可能得到平衡和协调,而且是必然存在的。所以在电影后来,村民请回了学医的牛医生,大家一起商量决定杀死牛结实。 《杀生》的“生”字既能指生命也指自由”,所以,从村民集体策划杀牛结实那天起,牛结实一点一点失去了自己自由,最终为了救自己孩子选择自杀。萨特也指出,绝对自由意味着绝对责任,所以每个人都要为自己选择负责。牛结实最后为了救自己孩子,自杀以求得宽恕;牛醫生因为在别人送他猪肉时他非得选择有毒那一块,最后中毒而死;而整个长寿镇固步自封、墨守陈规,最终地震山崩毁于一旦。
  三、存在的意义——虚无
  萨特说,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即世界和人都是由一系列偶然因素造成,没有必然性,无法真正认识,那么存在就是无意义,是虚无。在电影中,马寡妇怀了牛结实孩子,村民们商量决定连孩子一起杀了,但马寡妇希望牛结实活,而牛结实希望马寡妇和孩子活,荒诞世界、痛苦人生让牛结实明白了自由与责任,最终选择自杀。表面上看,反叛牛结实死了,代表传统规矩与制度的长寿镇取得了胜利,但影片最后因为镇长去世,村民再次举行了传统仪式,当村民的一声声喊叫声响彻山谷时,一场毁灭性地震悄然而至。无论正派和反派、正常和不正常都归于沉寂,导演这一表达也正是印证了存在意义终将是虚无。
  四、结语
  哲学跨入艺术领域不是新现象,在很多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哲学本身明显存在。而电影作为一种特殊媒介产物,它是将思想这种抽象意识转化为视听材料有效手段,而电影“哲理化”更是电影走入哲学和哲学回归现实生活关键步骤。尽管指导电影创作哲学思想不仅仅是存在主义哲学,但是存在主义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法国“新浪潮”电影创作,进而又促进了中国电影发展,即使在当代它对电影创作者的启发也源源不断,所以电影与哲学是一种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关系,无论是电影研究还是哲学研究,都应该开拓更广视野关注这两者共同存在。
  参考文献:
  [1]张怀强,李倩.一条名叫自由的牛结实——电影《杀生》的存在主义解读[J].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2,05:41-44.
  [2]刘赋.存在主义及存在主义之批判[J]. 理论月刊,2006,05:36-39.
  [3]张先云.存在主义、法国“新浪潮”与中国第六代电影[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2:162-167.
  [4]萨特.存在与虚无[M],三联书店,1987.

相关热词搜索:诠释 主义哲学 电影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