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周看尽艺术展当四代艺术家碰撞在一起……
发布时间:2018-06-27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3月21日傍晚,画廊周北京带领一众媒体记者从798曲发再到草场地,转战“跋涉”了将近五个小时,看了十几家画廊的展览。3月23日至30日第二届画廊周北京如期举行,在甄选委员会对各个机构提交方案的评审后,最终入选包括尤伦斯、佩斯北京、木木美术馆等18家国内外顶尖画廊以及4家非盈利机构,共同呈现“最强当代艺术展览阵容”。
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画廊的物理空间已经成为艺术家利用的一种材料,画廊从艺术作品的储藏室变为艺术作品的内容本身,变成思想碰撞和艺术实验的场所。虽然“画廊周模式”对国内而言还是新生事物,但是在德国柏林、瑞士苏黎世、比利时布鲁塞尔、法国巴黎、西班牙巴塞罗那等城市却已经是艺术界交流与聚会的惯例节日,而拥有着众多优秀的机构和艺术家的北京也同样需要这种“凝聚力”,把国际、国内的艺术学好者吸引到这座城市来。
为了给观众提供一趟便利的艺术之旅,画廊周团队可以说是绞尽脑汁,首先便是交通问题:考虑到机构与机构之间的距离会大大增加看展时间,团队特别安排了电瓶车接送,798和草场地之间也有班车往返。当然,各家机构也将它们一年之中最重要、最精彩的展览都集中到这7天来呈现,而观众也能在看展之余参与到画廊周策划的一系列艺术家、策展人的对话、讲座和线上直播活动中去。可以说,画廊周给艺术爱好者们提供了一种更系统、专业的方式,短时间内就能汲取到北京这座城市的艺术精华。
观展后,我们选取了参与画廊周的分别来自60、70、80和90后的4位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通过回顾他们的作品以及艺术家含人的思考,重新感受和体验一次“画廊周之旅”。
60"s萧昱:一个人的感官世界
王雅静
画廊周北京之际,萧昱带着他的最新个展“萧昱:易位”亮相。佩斯北京展厅前的白墙上有两句话:“日出亘古循环,人人有自己的日出记忆/我只想通过自己的实践,让大家看到我眼里的日出”这是萧昱想要告诉大家的,他的解释也很簡单,“可能因为过了50岁以后,我就越来越珍惜太阳出来的时候,越来越关注每一天有什么变化”。
萧昱1965年出生于内蒙古。有人说,60后艺术家们是艺术界的中间力量,有着承上启下的职责,也有人说他们是嘲讽的、戏谑的、直接的。的确,这代人有着五十年代的人的沉重,但不同于七八十年代的人的轻松游戏的心理。
萧昱的作品大多涉及当代社会生存处境等人文主义议题,而他本人却不喜欢被分门归类,艺术家都有其独特的个性,而他做的只是把自己眼中的艺术展示给大家。
不得不说,与萧昱的对话是极具跳跃性的,他有轻微的社交恐惧症,时常会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中,信马由缰地说着自己的想法,但不经意的某一句话却会引发听者一系列的思考——他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拥有自己的世界,更可以带你一起开启一个全新的思维世界。正如偌大的展厅中两件被高高悬在顶层楼板的竹器,由顶端垂直而下,近乎触及地面的。随着观展者走动而带动周围气流变化,让这一大一小的竹器开始进行缓慢旋转,带着观众进入到一个时静时动的时空。“慢”似乎成为了萧昱近些年更为欣赏的生活态度。面对如今时代的快速发展,萧昱感叹:“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城市,不能着急做任何的判断,你需要先把汗毛孔打开,然后再去感受。艺术的好处就是可以阶段性的做出判断,在经过实践和总结后,以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此次展览的作品数量不多,这也是萧昱力求给每一件作品提供充足的观赏空间而有意为之。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观念艺术家之一,萧昱早期的作品以一系列颠覆物种遗传学的人工嫁接的动物标本为主。1999年,萧昱以死去的动物残肢作为原始材料所拼合出的《Ruan》,后又以各种动物干制标本,做成“咬——有时一起咬,有时互相咬”的装置作品等,以至于人们对于萧昱的印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似乎都与“暴力美学”和“嗜血异端”等充满刺激想象的语汇挂钩,萧昱甚至被认为是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个另类,但他一直以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独立存在着。
2010年后,他的创作风格开始转变,具有文人气质的“竹子”逐渐成为了萧昱作品中被广泛使用的材料。自古以来,“竹子”在很多的文人墨客笔下被赋予了很多特性,人们对竹子的固有认知让这种植物自身就带有强烈的东方美学气质,于是,如何在“竹子”的特定文化意涵中将其解放成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事情。而萧昱选择“竹子”这种材料似乎蕴藏他一种极具野心的选择,成为他逃避“主流竹子”的一次大胆尝试。
在萧昱的作品中,这些竹子被切割、扭曲、翻转,以一种完全陌生的形式重新进入人们的瞳孔中,某种意义上,“被剖开的竹”这一视觉形象似乎成为了艺术家自身的投射。在此次展览中,他更是将竹子这种材料转换为铸铜,外加混凝土的介入,将竹子的物理形态剔除,只保留其视觉形态,使得竹看似为竹,实则为铜。这个创新的尝试拓展了萧昱作为艺术家的创作语言,除了他内在想要诉说的主题以外,外界材质的介入以及表现语言的变化都在拓宽“竹子”原有的概念。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在看过此次展览后,觉得萧昱是一个十分睿智的人,并表示他在本次展览中感觉到了惊喜。他本以为这次展览是萧昱将长沙展出的作品照搬过来,没想到萧昱将原来的作品做了创新,由原初的竹子转换成了铜制材料,这就有了其独特性,本身的内涵也就发生了变化。还有很多观众在看过展览后也感觉到,萧昱的作品包含了强烈的内在张力,能让人静下来去思考。
展览开幕现场,萧昱被一群朋友拥簇着,他介绍着自己的作品,忙着合影拍照。在人群之中的萧昱没有了一个人述说时的自在感觉,也许一个艺术家本身就有一个孤独的灵魂,社交的外衣是他的需要,扒开外衣的自我已经附着在作品上了。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