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本课堂”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实践

发布时间:2018-06-27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习本课堂是以习为本源和价值取向的课堂,它构建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课前习、课中习、课后习三环相续操作系统,通过以习得为本的场景创设,促进个性化体验和高阶思维培养,让学生在“习场”中实现从知识、能力到素养的习得。本文以小学五年级数学习本课“有趣的测量”为例,阐述习本课堂教学实践。

一、课前习:自主习得


  基于教师通过云平台推送的“习材”,学生在课外观看自学微视频,动手进行不规则物体体积测量小实验,并在课前自我评价中找到与习得目标间的落差,实现第一次习得。
  例如,“有趣的测量”一课的习得目标是:(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不规则物体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2)在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尝试使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应用及合作互助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课前习和课中习衔接部分:量化习得


  教师要对班级群体和学生个体的课前习进行全过程留痕,对学生习得情况进行量化。表1为课前习数据统计情况。
  教师结合习得大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学生的问题和需求,将课中习定位在“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上,通过设计若干不同難度等级的不规则物体体积测量体验活动以及分层推送任务,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建模数学的转化思想,明白借助水进行转化的局限性,拓展解决问题的视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三、课中习:合作习得


  1.分享辨析
  学生登录云平台,可自行选择观看课前探究实验小视频典型案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分享辨析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找到下降水、较小物体测量、物体完全浸没、非完全浸没等不同状况下测量情况的差异,发现了测量中存在误差的实际问题,并围绕其进行补充、质疑,提出改进方案,促进生生深度对话,从而解决课前习中学生出现的典型问题。
  2.测量体验
  教师根据课前习数据,准备了学生在课前实验中未涉及的被测物体(较小物体、较大物体、漂浮物体、吸水物体),运用异质分组的原则组织开展小组合作体验。例如,提供的物体有黄豆、胡萝卜、椰子、乒乓球、冰块、海绵等,学生要针对测量对象,给出测量方法,得出测量结果。由于黄豆、胡萝卜、椰子、乒乓球、冰块、海绵等是学生未尝试测量的物体,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会将课前掌握的排水法应用到不同物体的测量实践中来。同时,学生会利用平板电脑将测量过程和结果拍照上传,把测量中碰到的问题发布在讨论区与师生交流。教师可以通过云平台实时了解各组测量情况,针对小组进度差异及时提供个性化指导。小组间也可以开展相互助习,实现学生对不规则物体测量的深层习得。
  例如,学生采用上升法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时,会发现一粒黄豆体积太小,水面不会有什么变化。但是他们想到可以将200粒黄豆一起放进容器,用水面上升的体积除以200来计算一粒黄豆体积的方法,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又如,在测量乒乓球时,有些小组发现乒乓球一直在水中漂浮,未能测出乒乓球的真正体积。有些小组反复实验,尝试利用手或小棍子将乒乓球压至完全浸没后以测量出体积,同时也引发了学生对这种方法造成误差的讨论。这就让课堂由原来的纠错变为试错,在试错中修正和同化。测量冰块时,学生直接将冰块融化成水后测出的体积当作冰块的体积,但由于冰和水的密度不同,冰融化成水后体积有所减少,这是通过验证和体会活动才能发现的。
  课中习创设体验场景,让学生透过需求和体验的交替,不断验证和习得知识。课中习让学生对知识有了个性化理解,能在团队的交流互动中达成共识,实现知识的共同建构,促进群体教学和个性学习的融合。
  3.迁移拓展
  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客观习得情况反馈,知道学生已经能利用转化思想,并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借助水转化为规则物体的体积来测量,体会到吸水、融化等物体是无法借助水来测量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及时对教与学的方案变化进行调整,设计更高目标的综合活动,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将其分为两层(A层8人,B层16人),让学生参与到适合层次的拓展任务中,促进深度体验。
  例如,针对分层任务,教师可开启头脑风暴,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测量物体。A任务:老师想知道自己的体积,请你帮助设计一个测量方案,记录测量方法和过程(文字或画图形式),最后拍照上传(8人);B任务:画图方式记录被测不规则物体放进长方体容器中出现的变化,自己设计相关数据,计算被测物体的体积(16人)。

四、课后习:探究习得


  课后习的目标主要放在“创造”上,重在提供探究、反思与特长发展的空间和机会,成为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展现的平台。本课的课后习是小论文创作活动,一方面与语文学科的语言表达与写作目标互通,另一方面通过描述如何探究和解决生活数学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思维可见,发展学生的审辩性和创造性。学生可结合整个探究体验过程、收获和体会,创作小论文,随时分享到云平台进行可持续的再学、再习。
  习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教学职能的本质性改变。从“有趣的测量”一课可以看到,课堂要完成从传授知识到体验知识的转变,从服务课标和教材向服务学生需求和体验的转变,从教学过程到习得过程的价值回归。正是由于开展课前习师生“知己知彼”“有备而来”,在课中习多场景下的个性化实践体验中,他们通过分享、互动、梳理、评价和综合应用达成教学相长、师生共习,应运而生课后习中学生创新创造的萌芽或成果。课堂经历自主习得—合作习得—探究习得,不仅完成知识技能内在吸收的“习得”和行为外在固化的“习惯”,还上升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外化表达“习性”习得,让每个学生能够真正找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
  (作者单位:1.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2.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3.深圳市滨河小学)
  责任编辑:孙建辉

相关热词搜索:课堂 实践 活动中 教学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