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彩虹的故乡

发布时间:2018-06-27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向着蓝蓝的天空看,
  艳丽的彩虹挂天边。
  那不是彩虹挂天边,
  是土族阿姑的花袖衫。
  ——土族民歌
  几日前行走西宁,顺路探访了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让我惊喜的是在这隐秘的土族聚居区,发现了土族特有的手工刺绣技艺——盘绣。土族被称为“彩虹民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土族儿女,不仅能歌善舞、热爱生活,而且服饰文化尤为引人注目。看来来往往的土族妇女,人人从头到脚用刺绣装扮,身着五彩缤纷的“彩虹衣衫”,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真不愧是名符其实的 “彩虹的故乡”。更加幸运的是,我寻访到了编织“彩虹”的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族盘绣传承人李发秀。
  一针一线编织的“彩虹”
  找到李发秀的家非常顺利。初一见李大姐,她的一身土族传统装扮瞬间就惊艳了我们的双眼:满身艳丽的色彩,领口胸前精致的盘绣,古朴之风扑面而来。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李发秀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针,熟练地游走在黑色绣布上面,专心致志,沉浸在自己的盘绣世界里……
  对我们的到来,李发秀大姐非常高兴,她的绣品工作台上,红、黄、绿、蓝、桂红、紫、白等七色线整齐地摆放着。几幅将绣完的作品有石榴、五瓣梅,有太极图,还有一些土族的传统图案,每一幅都呈现出迷人的彩虹色。我不想打断李大姐的工作,反而更想亲眼看看她是怎样用一针一线编织“彩虹”的。这指尖上的“彩虹”并非虚言,从李大姐的选线中就能看得出来。原来,盘绣须选用上等丝线,每种颜色色彩的搭配要根据绣品的规格、内容而定。她准备绣的一幅“太阳花”纹样,在土族传统中喻意为富贵长寿。为了达到镶色和顺,每种色彩要从深到浅配十多个色级的绣线,“只有这样才能配色协调、鲜艳夺目。”
  配线就已经这么复杂了,而针法却更是十分独特,“无论是我国其他民族,还是其他地区,至今尚未发现能与土族盘绣的针法相媲美的绣品!”李发秀不无自豪地说。她专门放慢速度让我仔细观察针法。土族盘绣不用棚架,而是直接用双手操作,针法是“一针两线”,即用一根绣花针,两条色彩相同的丝线,其中一条做盘线,另一条做缝线,作盘线的一根挂在右胸衣服上,作缝线的一根线穿在针眼上。走针时,把盘线盘在针上,用左手大拇指压住线,用右手针缝压。盘线要严密平整,缝线要端正结实,“虽然制作起来费工费时,但绣品厚实华丽、经久耐用,可以几年甚至几十年不褪色、不松线。” 李大姐巧手银针,低眉含情,上针盘、下针缝,不一会儿,一朵“太阳花”便美丽绽放在李大姐手下的绣布上。完成后一串串两毫米大小的圆圈均匀地排列在一起,像无数的葡萄串展现在布料上,朴实大气,独具神韵。
  李老师绣完一幅图案的间隙,给我们展示了几幅她刚完成的绣品。有姑娘的嫁衣,有小巧的挂件,还有装了画轴的艺术品,可谓精美绝伦,色彩丰富,图案多样,令人目不暇接。图案有孔雀戏牡丹、寒雀探梅、神仙魁子等土族传统纹样,可以说一幅精美的土族刺绣品就是一片祝福的祥云,带给人的是吉祥如意、幸福安康的美好祝愿。《双龙戏珠》用蓝色缎面作底料,用金线、丝线绣制双龙、云纹、龙珠的轮廓等主要线条,采用盘绣和平绣结合的方式绣制,缝线端庄结实,画面精致、色彩绚丽;《富贵太阳花》组合了富贵不断头、太阳花、中国结(土语称“万流”)等不同的图案,由深到浅的色彩过渡自然流畅,构图匀称美观,针法细腻饱满,处处显示着土族妇女对色彩的独特搭配和对盘秀艺术的酷爱。
  嫁得好不好,得看手巧不巧
  李老师的家宽畅明亮,干净整齐,墙上挂的,床上摆的、桌上铺的处处是李老师精心制作的土族盘绣制品,身在其中,仿佛是到了土族盘绣博物馆。李老师的老伴叫赵永学,原是互助县纪检委的干部,退休后在家一心陪伴李老师,喜欢美术的他,还经常给李老师设计刺绣图案。他们的一子二女都已成年,二女儿叫赵绮,因为从小生活在民族文化深厚的家庭,耳濡目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今在互助的电视台从事民间文化的记录与推广工作,周末刚好来家里看望父母,更重要的是和媽妈学学手艺,一家人共同探讨着土族盘绣的技艺,真是其乐融融,幸福无比。
  今年58岁的李发秀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人,做盘绣已经有大半辈子。回忆起自己学盘绣的经历,脸上还有些羞涩的神情。原来,土族姑娘嫁得好不好,生活幸福不幸福,和自己的刺绣手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李发秀老师的幸福生活正是源自她的心灵手巧。“我们土族姑娘针线活儿不好,是嫁不出去的。”土族古老的婚俗中有“摆针线”的习俗,女子出嫁前,要把自己制作的出嫁时所穿戴的头饰、服装、鞋袜、饰物等在娘家展示给亲戚们看,仿佛是一个小小的服装展览会,在新婚庆典之机,还要向婆家人与参加婚礼的亲戚朋友们展示,并赠送自己亲手绣制的物件。所以,土族女孩子从小就跟母亲或姐妹学习刺绣技艺,为的就是给自己制作嫁妆。土族女子有了自己的儿女后,又会花费十几年的时间,把刺绣技艺悉心传授给女儿。土族盘绣已经有一千多年的传承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学习盘绣,一直是土族女子一生中的“必修课”。盘绣艺术伴随着土族的发展、成长,代代相传,日趋完美,可以说,土族盘绣随着民族服饰的发展而产生,又因独特的婚俗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千百年的时空延续中,代代土族盘绣艺人继承并发扬着这一艺术奇葩。
  8岁开始,李发秀随母亲学习盘绣,14岁学会了土族盘绣的多种针法和基本构图,18岁就亲自制作完成了自己的嫁妆。李发秀的老伴儿赵永学还清楚记得俩人结婚时的情景:“当时,相亲时不见面,是看嫁衣摆针线。她的嫁妆特别多,在院子里搭了一根杆子,上面挂得满满当当,有衣服、配饰、鞋袜,都特别好看。”因为绣功棒,老赵坦言当时就动了心,虽然婚前只在领结婚证按手印时,见过李发秀的一个手指头,但他已认定这个姑娘勤劳朴实、心灵手巧,老赵满眼爱意地看着妻子,开着有趣的玩笑:“果然是这样,考验了快四十年,没有看错!”
  出深闺 见彩虹
  2006年,土族盘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李发秀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传承人,这位普通的土族妇女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李发秀意识到,土族盘绣必须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需要通过创新做出好的产品,让市场认可,年轻人才愿意从事制作,这门手艺才不会失传了。
  李发秀尝试从各个角度对土族盘绣进行创新,在绣法上融合其它技艺。她绣过一幅生肖图,上下各有两朵盘绣云彩图,十二个动物则选用了最为常用的平绣,是盘绣和其他刺绣方法完美结合的代表;在图案设计上,在保持传统花草鸟禽图案的基础上,融入时代元素和标志性事件。2008年,她有幸参加了北京奥运会祥云小屋里的民间艺术品“中国故事”展览活动;2009年,她的盘绣作品在“锦绣中华”中国织绣精品大展中获金奖,为土族盘绣带来了新鲜气息。在品类开拓上,除常用的服饰外,还开发了香包、荷包、挂件等实用性的种类,同时将盘绣的底料从传统的黑棉布换成织锦缎,使盘绣更加美观。在传承发展上,当地文化部门支持李发秀在村子里定期开设培训班,主要培训对象锁定在30岁至40岁的妇女,让她们在这里得到进一步的技艺深造。几年来,李发秀已培训了1500人次,依靠这门传统的手艺,土族妇女不仅在农闲时节有事可做,还可以增加一定收入。
  在李发秀看来,土族盘绣已经融入了自己的生命,再也无法割舍。保护和传承盘绣文化是她一生要去做的事情。“现在年纪大了,眼睛不太好。但只要看得见,就会一直绣下去。” 李发秀相信,这项深植于传统的技艺终究会于风雨后见彩虹,永远为古老而美丽的“彩虹部落”增光添彩!

相关热词搜索:彩虹 故乡 寻找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