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语言风格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8-06-25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就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在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中国立场、宣传中国理念、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的迫切需要,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重要讲话所蕴含的主要观点简洁明了、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寓意深刻、内涵丰富,让人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用得上,成为大众热议和传播的经典语录和名言警句,形成了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语言风格,影响着社会文风、学风以及官方话语,形塑着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提供了方向思路与根本遵循。
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的方向与目标
要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必须首先确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目标,即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这一方向,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成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方向目标与判断成败的标准,全面把握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科学内涵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首要任务。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体现中国特色。中国特色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时代性与方向性。一方面,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把握时代内涵,即要体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体现出中国在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文化繁荣、社会治理、生态文明、民生改善、人民幸福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这就要求我们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践,反映中国变化,全面客观地讲好中国故事。另一方面,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体现中国特色社會主义这面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必须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当代中国最大特色进行建构。在这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有的放矢、深入浅出,却又让人印象深刻、振聋发聩。比如,在谈到为什么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我国人民在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基础上,经过长期奋斗和探索作出的选择,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哪个人、哪个政党简单凭主观愿望来决定的”;“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平实、简洁、通俗的语言风格凝聚共识、解惑释疑,显示出他的语言力量和个人魅力,“习式话语”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提供了模板。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体现中国风格。中国风格就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中国人的眼光、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与语言习惯设置议题、构建体系,体现出文化的继承性与民族性。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方面堪称楷模。比如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诗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阐述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表达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治大国如烹小鲜”来揭示治国理政的经验;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来说明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用“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求党员干部要严格律己等等。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打上深深的中国风格的烙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中国人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表达中国理念、中国主张,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体现中国气派。中国气派就是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要与中国是一个大国、强国的地位相对称、相匹配,体现的是未来性与引领性的要求。这就要求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视野开阔、宏伟壮阔、气势磅礴、高瞻远瞩、富有远见,既兼收并蓄,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又满怀人类关怀,引领社会发展未来;既是属于中国的,又是属于世界的,集民族性与世界性与一体,体现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博大精深,具有立足中国、胸怀世界的高尚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的重要讲话大气磅礴、纵横捭阖、穿越时空、引起共鸣,如“中国梦”“一带一路”,用“六个时间段”概括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历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放在“30多年”“60多年”“170多年”“5000多年”四个不同历史阶段中,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的实践基础、文化基础、历史基础与人民基础,具有非常强烈的震撼力。诸如此类的话语俯拾皆是,体现出鲜明的中国气派。
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鲜明体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及语言风格,指明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基本思路、方向目标与根本遵循。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