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需要明确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8-06-25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关系全局、影响深远,对党和国家的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特点、正确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需要明确几个问题。
一、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关系
马克思最早论述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即将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1]这一论断表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马克思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他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时,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由此推断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但同时应该看到只要资本主义还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时,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他肯定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尽管社会对抗不复存在。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为指导,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基础上强调“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2]。
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某一具体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反映,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主要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必须要对基本国情、特别是对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始终,是不变的;社会主要矛盾是某一具体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某一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呈现,是变化的。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基本矛盾没变,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长足发展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是质的飞跃,而是过去主要矛盾的升级和表现形式的变化。对社会主要矛盾及时准确地判断需要保持高度的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历史表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超前和滞后都会影响甚至阻碍社会的发展,概言之,就是既要把握主要矛盾的“变”又要注意基本矛盾的“不变”的关系。一是把握主要矛盾和解决主要矛盾的路径的“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主要矛盾就是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二是把握“新时代”仍然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我国的国情和国际地位的“不变”。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演变历程
社会主要矛盾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在而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变化而变化,这种发展和变化既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它需要经历一定时期的积累。
1956年9月,党的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明确了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满足人民的经济文化需要。1979年3月,邓小平在中央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明确强调,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在《關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将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述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主要矛盾的解决,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八大报告一直沿用。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要判断契合了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要求和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条件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矛盾双方在特定的阶段所呈现的阶段性特征。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条件主要是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人民的需要发生新的变化及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一)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生产能力极大增强,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基本摆脱了原来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状况。从1978年到2016年,我国平均增长速度达9.6%,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74.4万亿元,差不多增加了30倍,占全球的14%,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稳居世界第二。我国是第一大工业国,工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位居世界第一位,工业基础雄厚,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同时,我国还是第一大外汇储备国,2016年,外汇储备达3.01万亿美元。此外,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稳居世界前列。正是基于对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总体提高,我们党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科学判断。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