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的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
发布时间:2018-06-25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编者按:
本期专题论坛的主题是“城市集群发展区域的规划管理”,共有7位专家学者分别从城市群的协同发展视角、融入城市群发展的战略构想、城市群创新驱动发展的对策建议、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中的城市定位以及政策规划如何作用于城市一体化等角度,探讨了城市集群发展过程中的管理效能提升、协调建设治理以及我国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日本首都圈发展过程中的政策路径等问题,对我国未来城市的集群发展提供了如何编制规划、如何分工协作等的战略性探究。
摘要:扩散效应是极化效应和回程效应的对偶效应,在城市化进程中,腹地内核心城市发展的初期阶段以极化效应和回程效应占主导,随着区域中心城市规模扩大和影响力增强,扩散效应会逐渐超过极化效应。随着扩散效应增强,大城市腹地内的中小城市发展速度增大,并逐渐发展成为分担区域中心城市职能的子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与子中心城市的联系开始加强。在城市的自然发展过程中,资源因谋求聚集节省而导致大城市过度发展,同时在相邻区域内会出现区域经济发展不足问题,为此需要通过行政力量的影响改变资源的流量和流向,从而使得资源在区域内的布局得到优化,在合适的区位上布局节点中心地,这些节点中心地在高级别中心地与低级别中心地间扮演中介角色。城市群内中心地的等级体系得到完善,城市群得以高效发展,整个区域在经济发展中更好地受到来自城市和城市群的扩散效应的影响。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8.02.004
一、城市群的成长过程与我国的城市群分布
(一)城市群的成长过程分析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形成了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等城市群,这些城市群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将腹地内不同层次的中心地整合在一起,为区域内的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高效互动搭建了平台,也在区域内初步形成了将中心地连接在一起的城市链,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突破行政区划限制,逐步形成了以城市群为发展目标的城市发展模式。单个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群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城市发展的一般过程看,城市首先产生在区位条件优越和资源禀赋充分的区位上,单个城市的发展过程遵循地租衰减规律,[1]在初期发展阶段一般都是按照“摊大饼”方式向外扩展,于是城市总是表现为分层发展。但是当城市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城市内的资源高度聚集而出现聚集不经济问题,即单个城市由于过度发展而出现资源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聚集经济学论及的聚集节省被弱化甚至消失,这样的发展局面要求城市从聚集发展转变为分散发展,由此缓解城市因过度发展而出现的城市病,于是大城市的职能开始向腹地内低级别的中心地疏解,一定区域内城市体系的格局由此从单中心发展阶段过渡到多中心发展阶段,大城市部分职能的疏解目标就逐渐会发展成为依托区域中心城市的次级中心城市,当腹地内有更多的此类次级中心城市时,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就得以形成。
城市群是城市化进程的高级阶段,在该阶段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间由于合理分工而又高效互动,每个城市都会因此而具有较高的发展效率。根据克氏中心地理论,[2]城市群中较高级别的中心地会对较多数量的低级别中心地产生直接影响,城市群内的不同级别的中心地通过城市链连接在一起。在城市群中,至少存在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中心城市,当有其他的区域中心城市成长并能够分担区域中心城市的更多职能,从而在城市群中能够扮演分中心角色时,双中心城市群进而多中心城市群得以形成,这时的城市群一般具有较大规模,城市群内的核心城市对腹地的辐射力也相对较大,城市群内的大都市已经从吸收式的发展模式过渡到了辐射式的发展模式。[3]城市群内不同层级的中心地间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层次关系。克氏中心地理论在对城市群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讨论在交通原则、市场原则和行政原则等约束下受中心地影响的腹地范围以及影响不同层级的低级别中心地的数量,但是没有充分考虑行政区划对城市群建构的影响。行政区划对城市与城市群的发展都会产生较大影响,但城市群的建立一般都需要打破行政区划束缚,尤其是省域行政区划界线。多中心城市群往往需要以相邻省域行政区划内的多个高级别中心地为基础建立起来,突破省域行政区划限制构建城市群就显得非常必要。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城市群内不同层级中心地间的关系磨合过程,这时必须处理好城市群内较高级别的中心地间的关系,中心地间实现功能互补和“多心共赢”局面。
(二)我国的城市群分布及城市群的相互关系分析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后,城市规模和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在此过程中城乡隔绝的二元经济被打破后,人力资源以及其他经济资源在不同城市间的流向与流量在发生变化,城市间的发展速度也开始出现差距,城市发展历史基础以及行政级别对城市的发展状态存在较大影响。按照市场原则在不同级别的城市间得以高效配置资源,东部地区的省会城市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在发展过程中对腹地的影响力逐渐加强,在这些高级别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影响下已经形成了多个规模较大的城市群。图1展示了我国的主要城市群,每个城市群都以一个或者多个省会城市为核心形成单中心或者多中心的城市体系,使得较大腹地内不同等级的中心地整合在一起。A字形的城市群關系框架将全国的城市群整合在了一起:“哈尔滨市—长春市—沈阳市—天津市—石家庄市—西安市—成都市—昆明市”城市链将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晋中城市群、关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黔中城市群、滇中城市群串联在一起;“天津市—郑州市—武汉市—长沙市—广州市”城市链将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连接在一起;“西宁市—兰州市—西安市—合肥市—南京市—上海市”城市链将兰西城市群、关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串联在一起。从图1可以看出,在如上城市群发展构架中,京津冀城市群、关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构成的三角形区域成为我国城市群体系的纽带,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成为向北连接辽中南城市群,向西连接兰西城市群,向西南连接成渝城市群,向东连接长三角城市群,向南连接武汉城市群的节点。此前已经强化发展中原城市群,现在正在强化发展京津冀城市群,按照如上三角形的发展构架,关中城市群应该成为下一个重点强化发展的区域,让关中城市群在向各个方向延伸过程中更好地扮演节点角色。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