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小学信息技术的分层教学

发布时间:2018-06-25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由于地区不同、家庭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学生往往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基础、操作能力、接受水平、生活体验等各个方面。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直面学生的客观差异,因材施教。实践表明,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分层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认识和使用计算机的热情和积极性,让所有学生都能动脑、动口、动手去进行学习,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小学课堂信息技术目前,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为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针对信息技术的课堂,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利用分层教学,教师可对学生进行能力级别的划分,针对级别差异的学生实行相对应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实现个别教学,而且可培养不同能力群体学生的兴趣,促使其逐渐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分层教学简介
  在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由于学生能力方面的差异,需对学生实行分层教学。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分层教学主要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基礎、知识、兴趣等因素进行划分,促使班内学生分成若干层次,之后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符合学生现状发展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学习的环境,对其进行指导和鼓励,促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发展。例如,教师可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将学生按照计算机掌握水平,实行层次划分。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重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不同水平的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实际对信息技术的需求,而且保障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具备扎实的信息技术基础,同时避免学生跟不上课堂教学进程,产生消极、厌学的情绪。因此,利用分层教学的方式,综合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促使学生兴趣中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体会信息技术的实用性。
  二、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分层教学的实施建议
  1.对学生进行调查摸底,动态分层
  首先,对刚学电脑的新生,可以先让他们填写一个调查表,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学过哪些相关的知识、家里有没有计算机、对学习哪些内容感兴趣等等。从整体情况分析,学生往往存在着三种差异,即学习基础的差异,接受能力的差异和学习习惯的差异。学生掌握知识的层次是客观存在的,原因也是有多方面的。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课程,跟学生有没有接触过电脑也有很大的关系。有的学生已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专家”了,有的已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有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一切要从零开始。刚开学的时候不进行分层,课堂中我主要留意并观察一些优秀的,思维活跃的学生,并记录在课后小结中。同时也注意上课过程中接受比较困难的学生。大约过了一个月(4—5次课)后,基本了解了学生的情况,然后初步给学生进行了分层,主要分为三个层:好、中、差,当然这个没有给学生讲明,只是在排位置时进行了调整。学校机房共有6排电脑,根据各班的人数,最后确定分层情况。学生在分层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分层是动态可变的,要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进行调整。
  2.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低、中、高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低、中、高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必须明确哪一层次的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技能,达到什么程度。比如,低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重点在于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应用上要求能模仿完成相关的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树立信心。在这前提下,要求学生掌握好所学的知识,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实践上机操作。中层次的学生则要求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对软件的功能能够进行进一步的自学和探究,并在具体的应用或作业中加以体现,还能举一反三。高层次的学生在知识目标上能够透彻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有较大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能综合地使用相关知识、技能,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即进行整合应用。
  3.课堂教学的分层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中的讲授分层又是教学中的关键部分。因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程度,授课内容按难易程度分成相应的几个层次,分别对待,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收获。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应以模仿性学习为主,让学生从模仿中慢慢找出规律。对于善于主动学习的学生,给其提出教学任务后,应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完成任务。如在“文字编辑与排版”教学中,教师讲解对文字进行修饰的方法后,布置学生练习。此时,要重点指导学习兴趣不足的学生如何在文章中设置出错落有序、富于变化的版式,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对学习兴趣很高的学生就可让其在掌握一般方法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出富有新意的作品。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分层教学的目标,准备难易程度不同的课堂练习。可以这样具体操作:先按中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要求进行全班集体讲解,然后安排中层次和高层次学生开始做练习,教师再对低层次学生进行更加详细的讲解和指导并相对地降低难度和要求,安排做相应的练习。教师接下来去了解高层次学生的练习情况,并根据情况不同进行适当的扩展和补充。低层次和中层次的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可由教师在学生进行课堂分层练习时进行个别辅导,也可以请部分高层次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帮助辅导。一般情况下,课堂练习每节课都有,有师生共同完成的,有学生独立完成的,在练习的设计上要尽量分出不同层次,从作业量上设计必做题、选做题,使学生练习具有弹性,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又“吃的饱”。通过练习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分层教学实质上是因材施教,要让参差不齐的学生都能提高信息技术水平,需要教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施教方法和内容,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这样不但能较好地解决班级制教学所要求的整体性和学生个体差异性之间的矛盾,而且能大面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文正.分层教学与过程性评价整合应用研究――以小学信息技术课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31(10):100-103.
  [2] 梁晓梅.小学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12):165.
  [3] 俞琦岚.新课标下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4(71):128.

相关热词搜索:信息技术 分层 建构 小学 教学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