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院前急救评价方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诊治效果的影响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24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院前急救评价方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诊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0月-2016年10月11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急救诊断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5)与观察组(n=55),对照组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与病症进行急救诊断,观察组则依据患者的血压、呼吸、心电图等指标进行急救诊断。对现场急救成功例数与死亡例数、转运成功例数与死亡例数、急救时间、急诊科延续抢救成功例数与死亡例数进行记录。结果:观察组现场急救成功率78.18%,转运成功率95.35%,急诊科延续抢救成功率92.6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6.883、5.706、3.848,P<0.05)。结论:采取有效的急救诊断,可及早确诊患者病情,使其得到有效治疗,可提升患者的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院前急救评价方法; 急性脑卒中; 急救诊断
  doi:10.14033/j.cnki.cfmr.2018.5.0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5-0177-02
  急性脑卒中属于一种植物神经症状,诸多患者的急性脑卒中主要由于病变直接或者间接引起丘脑下部发生损害,因此必须对该疾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1]。目前诸多医院开始加强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主要包括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救治与送入专科病房等,这三项内容相互连接。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院前急救评价方法逐渐成为重要的探讨内容,同时不同院前急救评价方法也将产生不同的疗效[2]。因此只有正确运用院前急救方法才能有效地提升患者的康复率,降低对患者的影响程度[3]。本文将不同院前急救评价方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诊治效果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10月11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均符合急性脑卒中的诊断病症,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脑卒中的临床诊断症状;(2)未患有其他严重的合并症。排除标准:患有其他严重的合并症与精神疾病。根据急救诊断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中,男34例,女21例,年龄60~72岁,平均(66.2±4.8)岁;观察组中,男37例,女18例,年龄61~70岁,平均(65.1±5.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实施急救诊断。观察组:医院派出专业的医护人员120急救车赶赴现场。到达现场后医护人员立即运用相关设备为患者进行输氧、输液、心电监护、气道保护(如昏迷患者呕吐防窒息、处理舌根后坠)等,之后对检测数据进行记录,运用120急救车迅速接回医院急诊科,由医生对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呼吸进行测量,依据结果采取相应的诊断措施,转运路途及急诊科给予相应的急救处理后将其护送至专科病房进一步住院治疗。对照组:患者家属进行自救,并快速自行派车将其送至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依据患者的病症、病史对患者做出相应的急救措施。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的现场急救成功例数、死亡例数与急救时间及两组患者的转运成功例数与死亡例数,转运成功标准:患者成功从家庭中被转移至急诊科中,并且其意识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2)观察两组患者的急诊科延续抢救成功例数与死亡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现场急救成功与死亡例数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现场急救成功例数多于对照组患者,死亡例数少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883,P=0.009),见表1。
  2.2 两组患者急救时间比较
  观察组急救时间(51.4±6.7)min,明显短于对照组55例患者的(142.1±13.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632,P<0.000)。
  2.3 两组患者转运成功与死亡例数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转运成功例数多于对照组患者,死亡例数少于对照组患者,转运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706,P=0.017),见表2。
  2.4 两组患者急诊科延续抢救成功与死亡例数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急诊科延续抢救成功例数多于对照组患者,死亡例数少于对照组患者,急诊科延续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848,P=0.049),见表3。
  3 讨论
  脑卒中又被称之为“中风”或者“脑血管意外”,是神经内科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肢麻、吐字不清,半身不遂等,常见的致病因素为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而引起脑组织损伤,该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病死率,并且具有反复发作性,一旦患有该种疾病,将对患者及其家属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若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易发生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与肢体偏瘫、失语等并发症,因此一旦被诊断出此种疾病,则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手段[4]。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对患者开展的急救行为,目的在于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急救,在120医护人员进行现场急救后,按照患者病情的轻重便可将患者送到最近的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诊疗[5]。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主要包括院前、医院急诊科与送入专科病房急救等内容,作为与入院进一步治疗衔接的院前急救,正逐渐成为医学界越发关注的重要内容,只有做好院前的急救工作,才能较为准确地诊断患者的疾病,为其后续治疗提供良好的依据,提升患者的康复率[6]。作为县级医院,若想有效地进行院前急救,则必须努力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依靠自身的实际水平与实际拥有的医疗设备来实施急救措施,以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目前的医学界而言,“时间就是大脑”的理论对于救治脑卒中患者具有重要意义[7]。之所以部分脑卒中患者未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主要原因在于患者家属对脑卒中的认识不到位,不知道脑卒中的危害程度,以及医院并未采取及时的救治措施,因此为提升脑卒中患者的治愈率,医护人员必须在第一时间对患者采取院前急救措施。同時能否采取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如尽量在脑卒中发病第一时间内呼叫“120”,在家属进行自救的同时由“120”急救车接诊,也是患者能够获得良好救治效果的关键所在[8]。

相关热词搜索:诊治 急救 患者 评价 效果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